李天喜 姚娟
為了適應國內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形勢,我國的新課改仍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小學教育作為一個公民所受教育的基礎,能夠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產生重要的影響,是課改中的重點組成部分,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工具學科,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注意。在小學這一啟蒙性教育的階段,教師需要更多將教學實踐的中心側重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一方面是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課改提出的新要求的追隨,另一方面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極大的裨益,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根基。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意義
隨著基礎教育第二輪課程改革穩(wěn)步進行,新一輪的教材修訂為小學教育對核心教育的培育提供了越發(fā)強力的理論依據和支持。新課標提出要求——新課改貫徹理念——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第二輪課程改革的傳導路徑。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有其自身特點,即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因此這門學科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將根據基礎教育第二輪課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與相關教育學理論發(fā)展實際,結合自身長期在教學崗位進行實踐積累的實際經驗,論述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意義和實踐策略。
從字面意思來說,素養(yǎng)的同義詞即素質,它指的是一個人在方方面面體現出的修養(yǎng)。從廣泛的意義上說,素養(yǎng)包含著道德修養(yǎng)、言行舉止、知識涵養(yǎng)和綜合能力等。而從狹義上說,素養(yǎng)與知識、能力等概念又存在差別,它強調更多的是對以上這些概念的統(tǒng)領和整合,重點在于人對自身的反思和思考、學習和行動。要將小學語文的重點側重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就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較為穩(wěn)固、基礎性和動態(tài)的修養(yǎng)進行加強和提升。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上說,這相較于以往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片面偏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無疑是一次內涵上的極大擴充和提升。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再僅限于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加入了整體素質的培育和提高。所以,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們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培育更應該側重于優(yōu)秀的中外文化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道德修養(yǎng)等的熏陶;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提高;對學生高尚的人格和優(yōu)秀的個性的培育。
舉例來說,如今對小學生識字和讀寫能力的培育已經超出了單純的能力培養(yǎng)范疇,教師可以借助中國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對學生的素養(yǎng)進行提升,還可以與培養(yǎng)愛國感情、運用祖國文字的活動進行配合,從而使之變成一種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益活動。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策略
(一)培養(yǎng)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語文工具性學科的特性,在一切教育的啟蒙階段——小學階段體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新課標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提出的要求,或者是課改提出的語文要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的理念,它們的核心都是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小學語文教育不僅要培育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更要通過對這兩種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啟發(fā)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習能力,享受健康生活,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自主發(fā)展。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是對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語文基礎能力的總結和概括,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還集中在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把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律,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得到自主發(fā)展。
例如,在針對課文中的古詩詞進行教學時,教師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的要求已經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背誦、記憶上,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增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把握,進而找到學習古詩文的訣竅和方法,從而轉變學習方式,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比如四年級上冊收錄名作《游山西村》是陸游生涯中少見的樂詩,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難度并不是特別大。但是小學的語文教學實踐更應當將詩文的講授與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有機結合,找到農家、山水、柳、花等一系列典型意象之間的有機聯系,發(fā)掘其深層次的內在規(guī)律,小學生自然能夠對這首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促使他們形成自發(fā)學習古詩詞的習慣,從而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二)著重培育學生的語感
早晨是一天中最為重要的時節(ji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晨讀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一般來說,學生在晨讀時會處于一個較為清醒的狀態(tài),而且擁有較為充沛的精力,對知識的記憶最為深刻。所以,教師更需要重新審視晨讀的重要作用,高效地利用所有能夠利用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從而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晨讀對學生語感的培育作用發(fā)揮到極致。例如在進行《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領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放慢閱讀速度,細讀文章,仔細地體會文章的感情、內容,反復品味文章,從而感受文章的主題和精華,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到旺盛的生命力和神奇的大自然,引導學生意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三)啟迪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培育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實際上,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培育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賦予教師的第一任務便是推進教學任務,教師因此也習慣于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但是實際上這樣的觀點存在其不合理性。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對自主解決問題、探究答案進行嘗試。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為學生留下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觀念和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不斷解決問題建立自己的能力體系,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有更加扎實的知識掌握情況。在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中遇到一些問題時,由于擁有優(yōu)秀的研究能力,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能力,而這時,探究能力的作用就更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提升審美情趣
高層次的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培養(yǎng)層次中屬于較高的要求,這一要求不僅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要求十分切合,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是一種典型的素養(yǎng)基礎。小學語文側重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培育,往往會忽略對審美情趣的培育,這就易于使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但實際上,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賴于人文底蘊的積累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比如學生的質疑精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基礎。而要積累人文底蘊,審美情趣的高層次則是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對“孤舟蓑笠翁”的體會,就無法體會到釣叟的寂寥和灑脫,更加無法體會到“獨釣寒江雪”的瀟灑、不羈。所以,對這些古詩詞中典型意境的欣賞正是小學生積累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
根據小學生的情況,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像高年級學生一樣有著深入的感受,但必須將這一美學印象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否則就難以很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的審美情趣。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