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榮
近日公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quán)。根據(jù)學生違規(guī)違紀情形,《規(guī)則》進一步列出了點名批評、賠禮道歉、面壁反省等懲戒手段,被輿論視為“把‘戒尺’還給老師”的鮮明信號。
“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在中國文化中,教師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僅是授業(yè)解惑的“傳道者”,更是立德樹人的“工程師”,尊師重教也是綿延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具體到教育方式,“嚴師出高徒”更是一種常識性的存在。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大家在回憶蒙學時,都少不了師長“戒尺打手板”“教鞭高高抬起、輕輕落下”等不無溫情的片段??梢哉f,孩子“貪玩散漫”,老師適當懲戒是完全必要的,而事實也證明,只有嚴格教誨方能讓“小小少年”最終“得成立者”。
可不知從何時起,“戒尺”在課堂上銷聲匿跡。隨著生活越來越好,中國人的育兒觀念也悄然變化,家長特別是祖輩對孩子越來越溺愛嬌寵,平時在家里舍不得說一句重話,老師在學校稍有懲罰,都心疼不已甚至大鬧一場。在這樣的情勢下,很多老師哪敢舉“戒尺”?即便學生犯錯,也多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學校也生怕學生出事、家長鬧事,以至于春秋游、踢場球都要家長簽免責協(xié)議。久而久之,教育只?!敖虝辈辉佟坝恕保蠋熞矎摹办`魂工程師”變成“拿一分錢,干一分事”。老師都成了好好先生,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實則對孩子成長大為不利。
懲戒,原點和終點都是教育。就目前來看,從法律層面把“戒尺”還給老師,重提師道尊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既必要也緊迫。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中小學正是孩童拔節(jié)育穗的關(guān)鍵時期,尤須老師勤剪枝丫、耐心敲打,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圩印J聦嵣?,合理有度的懲戒與“春風化雨”的慈愛,乃是教育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有專家曾說,“老師沒有懲戒權(quán),就如同汽車沒有剎車”。特別是當學生荒廢學業(yè)、欺凌同窗時,老師板起面孔、拿起“戒尺”,往往能讓他們在第一時間長記性、習規(guī)則、明善惡。當然,“戒尺”的使用也需要刻度的細化。這樣一方面能讓教師免除后顧之憂,可以名正言順管學生。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心知肚明,不會動不動“風聲鶴唳”。對于學校而言,也可通過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敦促教師在“手持戒尺”的同時“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的權(quán)益必須保護,但保證孩子受到盡責教育的權(quán)益同樣重要。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也應扭轉(zhuǎn)心態(tài),很多時候,嚴管出于厚愛,負責才是師者仁心。此番司法部在法律層面細化懲戒尺度,有望在家校之間建立一種透明共識。在邊界明確的前提下,家長不妨積極配合學校的管理制度,保證老師“戒尺拿得穩(wěn),腰桿挺得直”。這不僅是對教育工作的支持,更是對孩子的最好愛護。
◎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