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燕
遠超觀眾預期的大架構(gòu)、大格局,《流浪地球》一上映便贏得滿堂彩。
如果滿分是5分,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了4.9分,并激動地表示“中國科幻在今天終于啟航了”;“影片透出中國人‘愚公移山’般的堅持”打動了知名文化學者戴錦華;科幻作家韓松認為:“《流浪地球》展示出科幻片的奇觀,節(jié)奏緊張,令人投入。影片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賀歲片視野,將親情、友情、土地情懷放到了太空中?!?/p>
就作品本身來說,相比經(jīng)典好萊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依舊不夠完美,細節(jié)尚經(jīng)不起推敲,故事的推進有些牽強,人物又過于臉譜化,但影片的視角是前所未有的。在拯救人類的各種大片中,《流浪地球》提供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可能性——帶著家園跑,并以史詩般的厚重感、比預期更恢宏的氣勢,征服了原本對中國科幻不抱期待的觀眾。 而在前幾年,當我們談論科幻電影的時候,談的還都是西方的《星球大戰(zhàn)》《星際穿越》《火星救援》,國產(chǎn)科幻作品是缺席的,觀眾難以在記憶中搜索到一部拿得上臺面的國產(chǎn)片子。如今《流浪地球》似乎以“黑馬”之姿橫空出世,熱鬧了整個2019年的春節(jié)。
走出影院的觀眾感慨,以前看國外科幻電影時,感覺那些場景離自己很遠,這一次看到熟悉的北京大褲衩、上海東方明珠被置于零下89°冰天凍地的末世場景,既新奇又唏噓,“雖然在劇情上有套路,但對于這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科幻新生兒,鼓勵應多于挑剔”。
在價值觀層面,《流浪地球》無疑是部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科幻片。電影中不僅有中國的地標建筑,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沉淀的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還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謙卑、自我犧牲和忠誠等美德。
《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科幻作家王晉康看來,這其實與國家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他認為,即便《流浪地球》失敗,中國科幻電影發(fā)展最遲也只再延遲5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是讓資本更早地涌入,有了培育科幻作家的土壤,即便后續(xù)跟風的科幻電影失敗,也不會讓中國科幻熱再次斷流。
《流浪地球》開了個好局,中國終于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