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珠
每當看到現(xiàn)在的學生們在教學設施完善的教室里上課學習,我就不由得會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如今的學校不僅有干凈的課桌、明亮的電燈,還有冬天的暖氣、夏天的風扇,不同科目有不同的作業(yè)本,教學用具更是應有盡有,和我上學時真是天差地遠。
我上小學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那時候條件很差,沒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室,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畢業(yè),教室就倒騰了八個地方,從破廟到民房,只要有個空房子就行。把木板門用磚頭壘起來就是課桌,條件好的同學自己拿家里的板凳坐,條件不好的同學就只能坐在磚頭上,七高八低、五花八門的桌椅板凳擺放在一起,根本就不像個教室的樣子。教室沒有電燈,所以光線特別不好。墻壁更是四面透風,下雨的時候雨淋不著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老師給學生上課也沒有統(tǒng)一的上課時間,完全看太陽的起落上學和放學。更加沒有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因為趕上農忙時節(jié)我們還要幫家長干活,放牛割草、牽牲口、種地,只有農閑時才去上學,一年的在校時間只有半年多。
那時候的各種作業(yè)本沒有現(xiàn)成的,都要自己動手制作。買點白面紙,用錐刀割開,再搓紙捻,在紙上打孔,訂成作業(yè)本,再在封面上標明學科就成了。寫小楷和作文要用格子紙,可是也沒有賣的,依然要自己動手做。學校提供一塊格子模板,我們用白面紙和桃紅色的顏料,匯成水自己印,印好后,再用紙捻訂起來。課堂作業(yè)用石板(把石頭切割成面積比十六開紙小一些,半厘米厚的石板,打磨平整,周圍用木框固定),用石筆在上面寫字,后用毛氈皮捆成團狀的東西擦掉再寫,老師們則是用毛筆蘸紅礬水批改各種作業(yè)。直到中學以后,我才開始用鋼筆在紙張上寫字,不過即便是后來在師范學校上學,做作業(yè)依然需要自己去買洋紫顏料,然后找個小瓶匯成水,用蘸筆蘸著墨水寫。
從小學到高小畢業(yè)六年時間,寫小楷、大楷,做各種作業(yè)都用毛筆。每個學生買一錠墨、一個瓦盤,倒點水磨成墨汁,用毛筆蘸著墨汁寫字。一年四季都是這樣,春夏秋季還沒什么,到了冬天就要受罪了。天冷,教室沒有火爐,要做作業(yè)就得先研磨,但是墨汁和毛筆全都被凍住了,根本不能寫字,大家就用嘴呼出熱氣,解凍后再寫。如此往返多次,才能完成一門學科的作業(yè)。家里窮,同學們都穿得薄,冷得不行就搓搓手、跺跺腳,活動活動、暖和暖和再接著寫。當時學的主要課程是國語和算術,后來又加了地理、歷史、體育等課程。國語課就是學拼音和生字,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比如生字的每個字都要求四會:一是會讀,認準字形,讀準字音,特別是多音字;二是會寫,說出筆劃名稱、寫字順序;三是會講,能說清字形結構、偏旁部首、字音字義;四是會用,能組詞、造句、寫作文,學過的課文要背下來,還要能默寫下來。體育課就是各種活動,如踢毽子、跳繩等等。
我們所在的潤城是大村,又是中心校,學生過兒童節(jié)的時候,中心校老師就寫紙條通知,讓學生送到各小學,小學校的師生都到中心校過兒童節(jié)。沒有操場,就在沁河灘一處較大較平的地方搞活動,比賽拔河、跳繩、踢毽子等,評比講話之后活動結束。后來,潤城小學的班級多了,教室比較分散,有廟宇、窯洞和民房,學校特別雇了一個工友,上下課的時間就由他搖鈴串院地通知。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四年級畢業(yè)考高小和高小畢業(yè)考中學,兩次考試都要到二十多里外的縣城去考,規(guī)定三天時間,過期不候。恰巧這兩次考試都遇上了大雨天,沁河水位大漲,船工不愿意渡船,家長們苦求了好久,船工才答應只渡一次。結果船到河中間的時候突然開始劇烈地顛簸搖晃,船里進了水,差點兒船翻人亡。
后來,我去外地繼續(xù)求學,生活條件依然非常艱苦。學校讓我們自帶糧食,簡直就是低標準,瓜菜代,發(fā)霉的窩頭搶著吃;沒錢理發(fā),同學們就用剪刀相互剪短頭發(fā);上晚自習的時候,每人自制一盞小煤油燈,可依舊是煙霧繚繞,光線昏暗;想穿一件柳條布襯衣的愿望都無法實現(xiàn);從家到學校有二十多里,來回步行,從來沒有坐過汽車。除了要克服異常艱苦的生活困難,我們還需要參加勤工儉學勞動,特別是1960年,每人每天只提供八兩糧食,十八九歲的青年小伙根本吃不飽,卻還要參加校辦工廠的重體力勞動。我記得當時我的工作主要是倒鐵軌,工作非常辛苦。餓了就只能用砂鍋把槐樹葉、刨白菜根和其他野菜一起用鹽煮著吃。因為那時窩窩頭、柿餅的價格都比較貴,對于學生而言根本買不起。我記得有一次,母親要去走親戚,家里拿不出什么好的東西,就在她的小布包里裝了一二十個小蔓菁。她先到學校來看我,那些小蔓菁不大一會兒就被我吃光了。
除了生活環(huán)境艱苦和物質資料的短缺外,我們那時候還要面對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我記得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當時時局不穩(wěn),反動勢力猶存,為了搞好地方治安,縣委文教部要求各學校參與地方治安。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兒童團,兩個人為一個小組,每人自制一桿紅纓槍,在村邊路口站崗放哨。我的工作是查路條,只有拿著路條的人才能通過。有一次有個人因為沒有路條,我們便把他帶去學校讓老師處理,老師還特別表揚了我們。
與我的學生時代相比,現(xiàn)在的學生真的太幸福了,他們是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人。上下學的時候有家長接送,穿著整潔的校服,飲食也很講究營養(yǎng)均衡,生活真的好了太多,所以他們更應該身在福中須知福,應該知道福從何來。要知道這樣的幸福生活是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數(shù)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
即便是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很不滿足,有些學生還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做法,比如總是想著和別人比吃穿、比消費,卻不想著比學習、比貢獻。根本沒有艱苦樸素、奮發(fā)向上的思想理念,也沒有節(jié)約儉樸、反對浪費的正確想法。我們要教育當代的青少年不要忘記過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更希望現(xiàn)在的青少年能和我的學生時代的各方面情況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能提高認識,有比較才能有新時期正確的思想理念,才能成為有知識、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奮勇前進,才能對祖國和人民作出大的貢獻,才能逐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陽城縣潤城鎮(zhèn)潤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