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
你可能覺得汽車、火車在地上跑,應該更安全。其實不是,飛機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全世界每年因為空難死亡的人有三四百人,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有125萬。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坐一次飛機,大概要3223年才會遇上一次空難。能夠保持這么高的安全水準,與航空業(yè)善于從每一次教訓中總結經(jīng)驗分不開。
你可能以為戴上就一直能用,但其實,乘客用的氧氣面罩只能支持正常呼吸約12分鐘。為什么時間這么短?答案是:這是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成本最低的做法。飛機空間有限,每增加一點重量,相應的油耗就會加大。為了既保證安全,又節(jié)約資源,航空公司專門做了計算,算出飛機從萬米高空降到能讓人正常呼吸的3000~4000米,大約就是12分鐘。于是氧氣面罩的維持時間也就確定了。
絕對不行。雖然機長和副駕駛面前各有一套駕駛系統(tǒng),但兩套系統(tǒng)是互通的,如果機長踩下腳踏板,副駕駛的腳踏板也會陷下去。所以,同一時間內,真正負責操作的人只有一個。而且交接駕駛權時也有固定流程,準備接管的人會說“I have”,然后握住操作盤,正在駕駛的人聽見他的話后,會說“You have”,然后松開操作盤。
根據(jù)國際民航組織的規(guī)定,飛行員所有的飛行任務都必須說英語。這不光是為了國際化,更重要的原因是——英語在表達上更簡潔準確。就拿日語、韓語來說,在表達上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包含許多敬語,容易讓溝通不清晰。1997年,大韓航空801次航班在降落時撞山墜毀,調查發(fā)現(xiàn),其他機組成員在機長操作失誤時曾提醒過,因為表達過于委婉,機長沒有聽出言外之意,錯過了一個挽回的機會。
機長和副駕駛在飛行期間,就連吃飯、上廁所這樣的小事,都被嚴格規(guī)定了。比如,機長和副駕駛吃飯要間隔三十分鐘以上,必須吃由不同的人準備的不同種類的食物,這不是因為職位的差別待遇,而是為了避免食物中毒;如果一個人要去衛(wèi)生間,留下來的另一個人必須佩戴好氧氣面罩,因為萬米高空上,萬一氣壓裝置出現(xiàn)故障,只需要10秒左右,人就會失去意識。
普通人遭遇突發(fā)情況時,會被應激反應支配。但飛行員無論遇到什么突發(fā)情況,都必須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同時必須把眼前發(fā)生的所有事都大聲描述出來。比如,飛機看到前方有障礙要轉向閃避時,飛行員要說“有一個黑色物體在前面三點鐘方向靠近,申請轉向”。這是因為駕駛艙里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黑匣子。因為黑匣子只能錄音不能錄像,飛行員就必須把看到的都描述下來。萬一災難發(fā)生,黑匣子能給事后搜救和事故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你可能以為,考了駕駛飛機的資格,就能開很多種的飛機了。但其實不是這樣,和開車的駕照分ABC類一樣,飛機也是分機型的,對應有不同的駕駛資格。此外,不同航線的駕駛資格也需要經(jīng)過考核,飛行員一旦換了航線,就得另外培訓,只有在熟悉沿途氣候和目的地機場地面設施,并且經(jīng)過考核合格后,飛行員才能駕駛飛機在新航線上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