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所謂心理干預,主要是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員通過撫慰、談話以及疏導等方式解決他們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使其恢復正常心理狀態(tài)。在小學心理教育過程中,運用心理干預手段,轉變小學生不合理的觀念以及調(diào)節(jié)不良情緒,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F(xiàn)階段從整體教育狀態(tài)來看,相關工作者對心理干預還不夠重視,心理干預的使用較少,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心理教育水平,還應加強心理干預的有效運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 心理干預在小學心理健康中運用的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危急
在人們的意識中,心理危急多發(fā)生在成人身上,很少會發(fā)生在小學生身上,但是實際上心理危機可能會發(fā)生于人發(fā)展的各個階段?,F(xiàn)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文化觀念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廣泛,而小學生過早地接觸網(wǎng)絡,會對孩子的情緒以及觀念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家長們認為孩子內(nèi)心單純、善良,實際上孩子們已經(jīng)存在許多復雜情緒以及想法。
例如近年來,經(jīng)常有“熊孩子”做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嚴重影響他人,但總是因為孩子小、不懂事而被諒解,對于“熊孩子”這一行為,家長沒有給予重視,未給予引導和教育,這樣就可能引起“熊孩子”的心理障礙。與此同時,學校一味地采取正面疏導,是無法達到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的。對于一些情緒沖動、暴力心理、具有攻擊行為的學生,需要實施心理干預才能解決。當學生出現(xiàn)心理危機時,很少能夠及時察覺到,小學生年齡較小,也無法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由此可知在小學心理教育過程中,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二)符合小學生心理形成惡化發(fā)展特點
學生階段是學生心理品質(zhì)塑造的關鍵時期。學生時期,隨著不斷成長,學生逐漸走向成熟,其心理狀態(tài)也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這個時期可能受自身以及外部因素影響,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心理,對此在該時期要及時消除小學生的不良心理,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小學生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由于是非判斷能力較低,很可能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例如將以暴力征服別人的人當作英雄人物,并產(chǎn)生錯誤的羨慕心態(tài),甚至去模仿。對此學校應正確引導學生。
一是要正面引導學生,使其了解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具備的思想品質(zhì)。
二是要樹立反面例子,使學生了解其帶來的嚴重后果,消除學生對他們的羨慕心理。另外小學生情緒波動也比較大,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點之一,具體表現(xiàn)在做事沖動,受不良情緒支配,可能會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產(chǎn)生嚴重后果。對此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
二、心理干預在小學心理教育中的運用方法分析
(一)運用談話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談話法是心理干預經(jīng)常運用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指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教師通過詢問、誘導、安慰和警示性談話等方式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解決心理問題。在運用談話法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談話過程中,心理指導教師要表現(xiàn)出良好的親和力,引導學生從不良心理走出來。其次談話過程中,應通過談話,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傾向,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撫慰,使談話更具針對性,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切記泛泛而談。再次談話過程中,應明確談話的目的性,通過心理干預手段,使學生能夠?qū)崿F(xiàn)自我調(diào)適。
例如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存在暴力傾向,特別是對教師有嚴重的敵對情緒,班主任經(jīng)過幾次的談話,都沒有獲得明顯的效果。為此班主任讓心理指導教師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心理指導教師找到這名學生時,沒有馬上處理問題,而是以朋友的口吻,誠懇、和藹地詢問這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生活。通過詢問后,教師了解到這名學生父母離異,不愛學習,經(jīng)常與同學打架,因此常被父親打罵,所以對他人產(chǎn)生了一定的敵意,認為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了解情況以后,心理指導教師輕身細語地告訴這名學生暴力傾向的危害,并讓他知道想要征服他人,要友善地對待他人、團結同學,這樣別人自然而然就會尊重他,經(jīng)過心理教師的耐心指導,這名學生逐漸消除了暴力傾向的心態(tài)。
(二)運用團體輔導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團體輔導法是指在團隊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圍繞某一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相應的活動形式,團隊成員在活動中相互啟發(fā)、誘導,改變觀念、行為,從而達成團體共識和目標。團體輔導法還要依賴于團體訓練,團體訓練主要是根據(jù)心理學原理設計和開展團體活動,團體成員通過參與團體活動,獲得主觀心理體驗和感受,達到對團體成員心理干預的目的。小學生心理教育團體訓練,不同于普通集體活動,其特點在于教育性、主體參與性、計劃性。涵蓋的形式較多,有室外活動、角色扮演、辯論以及公益勞動等。
例如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寵溺,所以部分學生就會變得較為自私,不愿意為他人著想,缺乏集體觀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可以經(jīng)常開展一些集體性活動,包括“集體開火車”“跑步接力比賽”,還可以組織學生以集體的名義參加一些學?;蛘咝M獾幕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要團結同學,與他人協(xié)調(diào)合作,才能獲得成功,從而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
又如針對一些脾氣較為急躁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幫助教師找鑰匙”活動,即教師將鑰匙藏在教室的某一個角落,讓學生幫助尋找,這顯然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耐心尋找,逐漸消除學生的急躁情緒。
(三)運用游戲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各方面發(fā)展都不夠成熟,心理指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時,應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才能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的心理干預,才能達到良好的心理干預效果。所以在小學的心理教育過程中,可以運用游戲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在游戲過程中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運用游戲法進行心理干預,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游戲。在游戲設計的過程中,應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科學、合理地設計游戲,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一般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所以游戲的形式要足夠的新穎,才能吸引小學生參與到游戲中。在游戲中,當學生表現(xiàn)出不良情緒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必要的干預,讓學生游戲中獲得快樂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心態(tài)。
二是要明確游戲開展的目的。游戲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應突出心理干預功能,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應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誘導性,使游戲開展能夠有效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是游戲內(nèi)容應簡單好學易玩。對于游戲內(nèi)容,不能過于復雜,應保證游戲內(nèi)容簡單,而且具有一定的變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游戲產(chǎn)生新鮮感,并且更好地投入游戲,有利于促進心理干預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結語
總之,目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為此學校還應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應重視心理干預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實施,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小學生心理干預方法有很多種,在實際心理干預過程中,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及時消除小學生存在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加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促進小學生正常、健康成長,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