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蓉
我們愛口頭上說自己老了,但細(xì)究起來,是沒有這回事的。骨子里都是青春盎然、活力四射,心里住著個小毛孩。在外和別人打交道時一副沉穩(wěn)模樣,回家招貓、逗狗、撒嬌、摳腳的比比皆是。
而我們的父母,還陪著去聽演唱會,還在抖音上反串表演圈粉,還給我們零花錢。
這樣的他們,怎么會老呢?
是在某一天,我們察覺到了原來父母是有老這回事的。
其實那天和平常一樣,只不過你多看了一眼——
可能是染發(fā)劑,可能是某個藥瓶,可能是換鞋角落里多出來的扶手,可能是銳減的菜量,可能是手機(jī)上碩大的字體,可能是多穿的外套,可能是你買了卻閑置的智能家電……
細(xì)細(xì)一究,就扯出了“老”這根伏線。
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眼花得慢慢讀不下去書;一切都老了10歲,看起來守恒,可自己的身體精力不再一樣;老了后向自己走來的男人,不自我介紹就不知道他是誰家的誰。
人家的母親的年老——我們不解她雷打不動地去跳廣場舞,怒她早高峰跟著上班族擠車出行,責(zé)她公共場合說話太大聲,疑她摔倒在車前碰瓷年輕人,厭她總轉(zhuǎn)那些亂七八糟的養(yǎng)生,疼她因小失大被騙去參加低價團(tuán)的采購旅行,漠視她說的鄰里往來親戚情分……
這些母親,可能在我們自己家里,可能在朋友家里,可能在報紙的頭條上,可能在反對者簽名的投票欄里。
最終,她們和年輕人,和人家家里年老的父親,都一齊燴進(jìn)人海這口鍋中浮沉去了。
人的活法不一樣,所以人的老也不一樣。
有的父母不到60,已吵嚷著讓兒女盡孝;有的父母年逾古稀,還四處奔忙謀份出息;有的沒老倚老賣老;有的已老卻老驥伏櫪;有的年輕時溫柔,年老變成了暴君;有的年輕時暴君,年老變成了佛心。
自然,亦有始終暴君,或始終溫柔的。
可無論如何,不能忽略的是,他們都在漸漸變老了。
那天偶然看到一檔節(jié)目,里面唱了一首父親寫給兒子的歌。
其中一句是:讓你太像我,我很抱歉。
這來自父親的告解,讓太多人濕了眼眶。
我們在成長中,也和父母有了某種程度的和解,但如此袒露心聲的,可惜并沒有太多。他們更多的是,想在乎又別扭,想灑脫又固執(zhí)。
我們聊到察覺父母什么時候變老,有很多答案——
母親來問自己某件事怎么處理;父親突然遞過一支煙或者碰了一杯酒;默默計算你一個月打電話的次數(shù)并計較那個電話是打給誰的;被騙了錢回家不敢告訴家人但她們老年團(tuán)的都知道;比兒女收入、比孫輩成績;給他們報了全科體檢到了時間卻又不愿意去……
小時候被問“一斤棉花一斤鐵,誰重”,你說鐵重,被父親一頓教訓(xùn)。
你長大了,有一天又有一個類似“一斤棉花一斤鐵,誰重”的問題,父親答,棉花重。
那一刻,你沒有嘲笑,也沒有說“一樣重”這個答案,鐵和棉花都不重要。
你只是覺得,父親老了,人生這條路,你要頂上。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