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故事就是自然分泌
我靠3000常用字謀生。從發(fā)表第一篇文章到全職在家寫作,用了18年。
我還記得,我發(fā)表第一篇作品是因為我參加了一次詩歌大賽,我的詩獲了獎,被收錄進一本詩集,詩的名字叫《我愿意》。
那是2000年的秋天,我還是一名大學生,我從收發(fā)室拿到包裹,拆掉重重障礙,翻開詩集,翻到印著詩和我名字的那一頁,真是愛不釋手。
捧著詩集,我就去了食堂。坐在食堂里,我一邊用小勺掏成鴨蛋的蛋黃,一邊默默欣賞。
身邊的人來來往往,同桌的就餐者換了一撥兒又一撥兒,鴨蛋的殼都快被我的勺子刮破了,我的視線還在那張紙上。終于,清潔工來喊我走,因為到了清場的時刻。
處女作的稿酬是多少我忘了,但其發(fā)表的喜悅終生難忘。
大學畢業(yè)后,我做了兩年老師,再后來,我去北京讀研究生。我的專業(yè)和文學無關(guān),但我沒有一天不和文字相伴。
今年年初,我寫了一篇小說《立水橋北》,寫的是10年前在北京買賣二手房時親歷的一樁官司。小說發(fā)表在雜志上,責編謝昕丹在編者手記中寫道——“2004年的一個清晨,天邊露出魚肚白,一陣噼里啪啦的鍵盤聲,伴著縷縷茶香,清晰細膩地飄入耳畔。特特又在寫稿了!躺在上鋪的我睡眼惺忪.腦子卻很清醒地告訴自己:文學是個好東西,(重復)熬夜卻是玩不起的?!?/p>
是的,編輯就是我的同學,她寫的正是我們的學生時代。
那時,我一夜一夜不睡覺,不計回報,在某論壇寫稿。似乎,能得到很多評論、很多贊,版主能給我戴朵小紅花,就是我寫作的目的。今天想來,其實我是在找認同。
我很感激那段經(jīng)歷,雖然我并不是網(wǎng)絡(luò)作家,但我們這一代人,誰的成長能離開網(wǎng)絡(luò)?最初在網(wǎng)上,遇到一點點有趣的事兒就會寫下來;得到一點點鼓勵,就會廢寢忘食地持續(xù)更新,因此得到的第一批所謂的粉絲,讓我有了從業(yè)的信心,也訓練出我每天都要寫點兒什么的習慣。
是啊'每天都要寫。直到今天,除非出現(xiàn)重大變故,除非爬不起來,我每天一定要寫。
這并不容易。
在成為一個全職作家前,我有一份需要坐班的工作,生活逼著我們不斷向前,馬不停蹄。在打一場很磨人的官司時,掛掉法院電話,回到書房繼續(xù)寫:頻繁出差的時候,趴在火車上的小桌子上寫:懷孕7個月,為了趕稿子,熬夜寫:生完孩子后,沒辦法維持白天上班晚上寫作的節(jié)奏,我每天中午在單位附近開兩個小時的鐘點房寫作:后來,我自己做公司,我把所有要見的人約在同一個地方,每兩撥兒人出現(xiàn)的間隙,我會打開電腦,抓緊時間寫。
經(jīng)常有朋友問我——既然那么忙,為什么還要寫?
一開始,當然有虛榮的成分,覺得自己擅長這件事,這件事能讓我和別人不同,我希望博得眾人的交口稱贊。收獲名和利。但那不是持續(xù)的理由。持續(xù)的理由是,寫作讓我幸福。我在3000常用字的排列組合、調(diào)動擺弄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感。我總是琢磨如何將故事表達得更準確、更動人、更美,在琢磨中令注意力集中,人始終處于專注的狀態(tài)。
好幾次,我在火車上寫,一路風景飛馳,像不斷變化的背景墻,低頭時,太陽正大;抬頭時,月已掛在天邊。我心里不禁浮現(xiàn)起一句詩“不覺碧山暮,但聞萬壑松,’'這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幸福不就是沉迷嗎?寫作,讓我感受到沉迷。
一開始,拿起筆,打開電腦,會想:今天寫點兒什么呢?一旦形成習慣,寫作就像呼吸一樣,到點,就要拿起筆:到點,經(jīng)過的、見過的,有意思的、有意義的,就會自然傾瀉于筆端,像用力奔跑后,體液的自然分泌。
是的.自然分泌。
我全職在家寫作后,這體會更明顯。
2017年7月,我必須在工作和寫作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時間和精力實在無法兩全。
我曾經(jīng)渴望,有完整的時間去寫作。在我身兼數(shù)職時,我想出很多辦法進行自我管理,時間的、社交的、情緒的……我窮盡腦力做平衡.工作、愛好、家庭……可是,當生活真的只剩下寫作,不用上班,不用見很多人,不用說很多話,不用忙叨叨,日子變得純粹,卻也顯得蒼白。
我陷入巨大的焦慮黑洞。最害怕的是,全部的積累都寫完了,怎么辦?像我這樣寫身邊人、身邊事,寫現(xiàn)實、描摹生活花紋的作者,如果不忙,就沒有什么可寫;不跑,就沒有自然分泌。
還好,我從事出版工作多年,經(jīng)過職業(yè)的刻意練習,做預算、制訂計劃、盯進度成為做事的基本方法。我像管理一個個項目似的,管理每一個自己想寫的作品。我先把它們都列出來,做表格,填上時間,分配工作量,想好平臺和渠道。計算原有的積累還能支持幾年:剩下的就要考慮,如何繼續(xù)奔跑,繼續(xù)忙,忙什么,才能維持自然分泌和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事實上,全職寫作后,我比過去更忙了。
我參加很多活動,做策劃,做嘉賓,嘗試新鮮的創(chuàng)作,甚至還給做音樂的朋友寫過歌詞。在知識付費時代,我還忙著去各地上課,在各個線上App做直播和錄播。
朋友們問我的問題也變了——既然要寫作,你為什么把自己搞得這么忙,做那么多和寫作無關(guān)的事兒?
我只想說一個例子。
前幾天,我出差,和一個當紅的主播做對話節(jié)目。去之前,我對他的印象只是帥,只是口才好,只是“麻辣情感教主”的江湖稱號。
去之后,我收獲了一個故事。這位當紅主播告訴我,他辛苦拉扯大的妹妹,在大學畢業(yè)后不到半年出車禍去世了,他因此得了抑郁癥。病好后,他寄情于網(wǎng)絡(luò)電臺,現(xiàn)在,他有3000多萬女粉絲,他把這些粉絲都當作自己的妹妹,出主意,教對策。他是“情感教主”,但也是女粉絲心中的“國民哥哥”。他很享受“哥哥”這個稱呼。
我心情復雜地做完節(jié)目,按部就班地進行出差日程中的各種活動。
我又吃了幾次飯,又過了幾個夜晚,等我結(jié)束全部的行程,上了火車,風景在眼前飛馳而過,當紅主播的身影揮之不去,他的故事,我無法忘記。我拿出電腦,記下他,像之前記下每一個筆下的人物。
一些人,一些故事,被我們撞上,不用刻意采訪,不用著意地想“我要怎么寫他”。讓他和他的故事沉淀,如果你忘不了,那就是你的大腦在自動篩選,你忘不了的,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會呼之欲出,細節(jié)跟著細節(jié),細節(jié)不全的,會自動補全,前后細節(jié)連起來,會自成邏輯,它們抓著你的手寫下來,就是自然分泌。
那天,我發(fā)了條微信朋友圈,它表達了我的寫作觀——你必須很忙碌,忙許多和寫作完全無關(guān)的事,借那些忙碌,見很多人,見很多世面,見很多“奇葩”,見很多平淡無奇甚至無聊的生活狀態(tài),而后發(fā)現(xiàn)背后意想不到的波瀾壯闊。忽然有一天,你不忙了,你想起他們,或者在書房,或者在火車上,你掏出筆,你打開電腦,總之你停不下來,不用思考,他們不請自來。這時,所謂的創(chuàng)作,不過只是記錄。
這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用生活輸入,用寫作輸出。用力生活,如用力奔跑,故事就會像汗液一樣自然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