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杰
“以學評教”,簡單地說,是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即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耙詫W評教”源于上世紀20年代美國高校的學生評教制度。構建“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指標,是構建“學本課堂”的重要依托。我們以評價為牽引,以學會學習為標志來構建小學數學課堂評價體系,通過有效地實施“以學評教”,促進了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進一步對學生的“學”起到了助推作用,從而實現了教、學、評的融合統一。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構建“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模式,必需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指標。用“以學評教”數學課堂評價量表全面、多元的評測“教”與“學”,是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是落實課堂實效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我校構建了“‘以學評教’數學課堂評價量表”(如表1),用以雙向衡量“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之相得益彰。
此量表采用指標量化與定性描述相結合,融“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價于一體,從3大方面、8個維度、29項具體指標層級展開,將“評教”與“評學”結合起來,即將“教什么”與“學什么”“怎么教”與“如何學”“評什么”與“如何評”統整在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建立了“目標一設計一實施—評價”相對接的有機系統。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此評價量表并非“一表套用”,而是往往根據數學不同的領域、單元、課型等因素,有所變化,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為了有效地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我校組織教師利用課堂觀察技術,從學生的維度開發(fā)設計了與“以學評教”課堂評價量表相匹配的觀察量表,力求體現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有機融合。教師可以結合“以學評教”課堂評價量表,通過分解評價指標,微調觀測點等方式來設計課堂觀察量表,借助它進行記錄、統計與評析,對課堂教學的實施及學生學習行為表現等進行監(jiān)督和反饋,使課堂評價的指向更明確,課堂觀察更全面,問題分析更準確,評價結果更真實、更客觀。
因觀察目的、觀察對象、觀察任務不同,設計的課堂觀察量表也有所不同。一節(jié)課的觀察量表可以是一張,也可以由多張組成。以“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為例,從觀察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表現及學習效果等維度著眼,我們設計了“以學評教”課堂觀察量表(如表2)。
在使用課堂觀察量表時,可以按照需要將觀課者分成幾個小組,按照不同方面、不同任務狀態(tài)等對學生活動進行微格記錄。觀課者和授課者都需要諳熟評價的各項指標,對觀察點做到心中有數,按需做好準備,如打印教學設計、合理設計課堂觀察記錄等。
除了構建“以學評教”課堂評價指標及課堂觀察量表之外,教師還應積極轉變評價視角,靈活應用課堂評價語,促進多元評價的實施,這也是落實“以學評教”的重要策略。
(一)打破“冷場”現象,善用激勵性評價
課堂“冷場”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生的一種教學現象。通過課堂觀察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由于受年齡、知識水平、操作經驗、問題難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答錯了會被教師和同學嘲笑。而據我們觀察,這種情況越到高年級越明顯。有時,學生即使會答也不想主動講,根本不理會教師的良苦用心,被動應答往往超過主動應答的比率。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巧施“錦囊妙計”,及時采取激勵性評價策略,鼓勵學生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再想一會,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我聽說你們班的同學最勇敢、最有思想,大膽說出你的想法,讓我看到你勇敢的一面好嗎?”“說不出來不要緊,換種方式,你來操作演示,找一個合作伙伴幫你解釋”,等。實踐證明,這種激勵性評價可以打破課堂的沉寂,讓學生重拾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引發(fā)認知沖突,多用啟發(fā)性評價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發(fā)現不能用原來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或者發(fā)現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知識矛盾時,就會產生認知上的“失衡”。這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啟發(fā)性”的評價手段,創(chuàng)設讓學生產生“憤、悱”之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在“跌宕”中升華。
例如,在教學“找規(guī)律”一課時,課堂伊始我們創(chuàng)設了男、女生“最強大腦PK挑戰(zhàn)賽”的情境。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先依次動態(tài)呈現出一組數“123 124 125 126”,讓女生快速記憶,結果女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記住了這組數。接著,呈現“152647 381 972”,讓男生在同樣的時間內記憶。結果,男生盡管“拼命”記憶,可記住的卻寥寥無幾。于是,他們“不服氣”地說:“老師,這不公平,女生的簡單,我們的太難了”。教師笑著說:“誰說不公平?女生記憶的是4組數,你們的也是4組???”話音未落,另一個男生急著說:“雖然都是4組,但是女生記憶的一組數有規(guī)律、好記憶,而我們男生的這組數沒有規(guī)律,不容易記?!薄澳闾岬搅艘?guī)律,真是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女生記憶的這組數有什么規(guī)律?”“就是123、124……這樣依次不斷地增加最后一個數”“對,你們真有數學眼光,發(fā)現了這組數的規(guī)律,其實生活中,有規(guī)律的事物還有很多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研究找規(guī)律?!币皇て鸶蓪永?,通過教師啟發(fā)性的語言評價,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到了找規(guī)律的現實情境中。隨之,他們從聯歡會會場布置的主題圖中分別找到了彩旗、燈籠、花朵等事物中所蘊含的規(guī)律。
(三)分享學習成果,巧用賞識性評價
評價并非教師的“專利”,聰明的教師要懂得適當地“讓權”,讓學生在交流學習成果時參與課堂評價,借助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方式,幫助學生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例如,在教學數學實踐活動“自制生日皇冠”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戴著自制的生日皇冠進行自評:“在自制生日皇冠的過程中,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你對自己制作的這頂生日皇冠還滿意嗎?”然后,讓其他學生也參與評價:“你們最喜歡哪頂生日皇冠?為什么?”“哪頂生日皇冠的數學味兒最濃?”“對于同學們制作的生日皇冠你還有什么建議?”在自評與他評相互交融時,學生不斷完善了語言表達,積累了“做數學”的經驗。此外,借助賞識性評價,學生還懂得了賞識他人與完善自我。
通過“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指標及評價策略的探索與實踐,教師的教學方式從“教學”走向“導學”,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走向“主動”,課堂教學呈現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為實現高品質的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