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光偉 金梁芳
浙江省選考歷史卷注重利用新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建構歷史解釋能力。本文試以2019年4月選考卷第33題為例,通過對該題的命題“立意”探究,拓展歷史教學視野,從更廣闊的角度挖掘試題蘊含的隱性信息,提升知識遷移能力,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教育任務,培育健全人格的現代公民。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凸顯大歷史觀
“大歷史”這一詞為黃仁宇所創(chuàng),取“宏觀歷史”之意,提出“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1]?!按髿v史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加以把握……從宏觀的歷史視角把握微觀的歷史事實,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fā)展趨勢,放寬視野,引導學生貫通時空,感知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從而形成歷史知識體系,感悟歷史價值。
選考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趨勢,力圖引導考生從當時的歷史情境出發(fā)去理解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人和事。[2]第33題的題干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在艱苦抗戰(zhàn)的歲月里,一位建筑學家在四川南溪李莊的斗室仍潛心于他熱愛的事業(yè),奮筆寫下一個學者的良知文字。通過該段文字的情境敘述,引導學生“回到歷史現場”,關注特定時空下發(fā)生的歷史事件。 當考生看到這段文字時,思緒已然被帶到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歲月。在頭腦中思考:當時的抗戰(zhàn)處于哪個階段?這位建筑學家為什么會搬到四川李莊?他從事心愛的事業(yè)具體是什么?該位學者所做的“逆時代”思考具體是指什么?這些疑問的自然生成,有助于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信息進行深度思考,從而拓寬歷史認識的角度。
正如第33題的題干指明“站在時間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時代的面貌和意義”。時空觀念素養(yǎng)考查學生在“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框架下;能夠利用年表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fā)生的來龍去脈?!闭驹跉v史長時段的視角上,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更全面的審視歷史問題。結合具體抗戰(zhàn)史實,學生能夠認識到從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以來,國民政府組織淞滬會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進行全民族抗戰(zhàn)??箲?zhàn)初期的失利,國民政府組織經濟部門、文化機構大量內遷到四川、云南等地。梁思成從北京遷往四川正是大歷史背景下個體命運的縮影。從“大歷史”的視角樹立宏大的時空觀,注重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讓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并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視角和世界意識,感知歷史的發(fā)展變化,拓展歷史認知視野。[3]
題目設問要求學生分析指出材料中作者所做的“逆時代”思考是什么?歷史逆時思維有助于我們在歷史長時段中把握歷史發(fā)展大勢,讓后人從前事和前人中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4]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曾經有著輝煌的成就,但近代以來,“西式樓房”盛行于通商大埠,國人認為中國原有建筑為陳腐,喪失民族的自信心。在自然災難,戰(zhàn)爭破壞,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遭受損失。梁思成先生在四川李莊潛心于他熱愛的事業(yè),為中國古建筑保護所做的不懈努力,后來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世界范圍內人們的共識。1972年,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的倡導下,各國達成協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號召世界各國協力保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八谷艘咽?、思想長存”,梁思成先生的關于古建筑遺產保護有著深遠的歷史價值,保護這些寶貴財富,保持文化與自然和諧平衡,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是每個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二、考查知識遷移,建構歷史解釋
歷史是一門思維的學科,歷史教學的重點在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歷史思維最能體現學科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考點進行知識遷移,貫通相關知識間聯系,強化歷史知識遷移能力。邏輯思維是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演繹等方法來揭示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一種思維方式。[5]浙江省歷史選考的考核要求也尤為強調考查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相關歷史知識,把握各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區(qū)別其本質,概括其特點。[6]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李劍鳴教授曾指出 “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盵7]通過構建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自“西式樓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產之家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筑為陳腐。聯系近代中國在西方文化沖擊影響下,中國社會習俗發(fā)生的變化,中國的建筑原本是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形式,但在近代以來,“西式樓房”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出現,在近代城市化的進程中,許多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 從中可以感受到在近代中國逐漸走向近代化歷程中,許多優(yōu)秀建筑遺產遭到破壞,給后人無盡的思考。
我國古代的市樓起源于西漢都城長安,最初是用作管理市場的官署,后來有的演變?yōu)榫勖窠灰椎膱鏊?。平遙市樓高聳挺秀,屋瓦琉璃流光溢彩,成為平遙古城的標志性建筑。[8]在教學復習中以平遙古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梳理中國古代市的發(fā)展線索(見下圖),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聯系必修二經濟史教材相關的內容,明清時期,晉商以活躍的商業(yè)行為,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晉商的活動,不僅成就了許多富商大賈和商界精英,推動了山西經濟的進步,而且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雷履泰創(chuàng)辦的日升昌票號是我國最早的一家私人金融機構,整個院落建筑富麗堂皇,墻高宅深,重門堅固,頗有“匯通天下”的氣派。票號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結束了現銀票運局面,開辟了金融業(yè)發(fā)展的新紀元;它加快了資金周轉,減少了商業(yè)風險,促進近代商業(yè)貿易繁榮和近代工業(yè)興起;同時,它還為政府管理和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推動社會的進步。
新課標對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劃分要求學生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個別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釋;能夠在歷史敘述中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能夠嘗試從歷史的角度解釋現實問題。[9]歷史解釋追求歷史“本真”,要求學生嚴格遵循以史料為依據,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通過歷史思維貫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宏大歷史視野,思考歷史事物間的因果聯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
三、追問價值引領,關照社會現實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笆澜缥幕z產薈萃”的課程設置,力圖通過學習和探究,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世界文明的濡染,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弘揚民族精神,開闊國際視野,確立文化與自然協調一致的思想,推進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選考試題通過考查“平遙古城”的市樓、票號,引導學生銘記歷史滄桑,傳承文化遺產,留住文化根脈,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注重歷史建筑的傳承與保護:自“西式樓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產之家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筑為陳腐。他們雖不是蓄意將中國建筑完全毀滅,而在事實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下完全犧牲……這是在抗戰(zhàn)期間,梁思成用學者的良知寫下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思考。在戰(zhàn)亂紛飛的時代中,有著一批知識分子承載著民族的自覺,以科學精神保護中國建筑。正如梁思成所說“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建筑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10]面對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艱難,在李莊上壩月亮田幾間四面透風的農舍中,梁思成、林徽因、劉敦禎、陳明達等幾位共患難的中國營造學社同事,他們以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求真的治學精神,系統(tǒng)地總結整理營造學社戰(zhàn)前的調查結果,向西方世界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奧秘和成就。[11]當我們吟詠著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樓、橋梁、寺塔、城垣等等,“它們的壯麗或它們的樸實,它們的工藝與大膽的結構,或它們的親切部署與簡單的秩序”,對于我們都是那么可愛,那么有意義。
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以試題為載體,突出歷史最為實際的應用功能,考查考生從歷史的發(fā)展來說明現實問題的能力,古為今用,目的在于激發(fā)考生自覺運用歷史知往鑒來的功能。[12]該題的命題視角注重現實關照,挖掘文化遺產價值內涵。平遙古城四合院的正房一般為三間或者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窯洞,具有冬暖夏涼、防火防盜的特點,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廂房和側房一般是木結構的磚瓦房,供兒孫輩居住。這樣的布局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制觀念。從平遙四合院布局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傳統(tǒng)文化中尊老愛幼、扶危濟困、互相幫助、見義勇為、善良誠信、勤儉節(jié)約等思想精華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認真吸收。
鑄造民族精魂,滲透家國情懷。梁啟超說:“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對于外人批評吾國商業(yè)能力,常無辭以對,獨至有此歷史、有基礎、能繼續(xù)發(fā)達之山西商業(yè),鄙人常以自夸於世界人之前。”[13] 梁氏所說之山西商業(yè),即指14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明清時代),稱雄國內外的晉商。梁啟超在1912年蒞山西票號歡迎會演說辭,對晉商有著極高的評價。他認為晉商的貿易發(fā)展于國民經濟、國家財政有著莫大的影響。從晉商“票號”中領悟中國古代商業(yè)貿易的“儒商”精神,誠信不欺、義在利先。從梁啟超、梁思成父子身上感悟愛國思想的一脈相承。梁啟超的9個兒女中先后有7人曾到國外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讀書數年,學貫中西,成為各行業(yè)的專家。但他們沒有一個人留在國外,都是學成后就回來報效祖國,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做出貢獻。[14] 學生從梁啟超家族事例中感受傳承百年的優(yōu)良家風、愛國奉獻的價值情懷,滲透歷史的教育價值。
新時代的歷史教育在強化學生史學意識的前提下,還需要激發(fā)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教學中拓展考點知識,幫助學生從“大歷史觀”的視角分析歷史問題,貫通知識聯系,生成歷史素養(yǎng)。該題的延伸拓展可聯系當下中美之間貿易戰(zhàn),美國強制對中國商品征收大量關稅,違背了自由貿易的傳統(tǒng)。中國商業(yè)貿易中“儒商”義在利先的價值觀念,“日升昌”票號誠信為本、匯通天下的價值追求,引導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國際意識,拓寬國際視野。
【注釋】
[1]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1頁。
[2]黃牧航、周朝陽:《歷史試題編制原理與技術》,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67頁。
[3]徐寧:《“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yǎng)——以<洋務運動>為例》,《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10期。
[4]馮一下:《再論逆時思維》,《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
[5]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6頁。
[6]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說明》,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8年,第20頁。
[7]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與技藝》,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第315頁。
[8]陳梧桐主編:《歷史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8頁。
[9]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1頁。
[10]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5頁。
[11]岳南:《那時的先生:1940—1946年,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170頁。
[12]徐奉先:《高考歷史學科關鍵學科能力考查路徑研究》,《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
[13]梁啟超: 《飲冰室合集》(文集29),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蒞山西票商歡迎會演說辭”。
[14]吳荔明:《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