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尼山小學很小,卻有很多小風景。墻角一處水景——尼山的“瀑布”,一處處苔蘚——尼山的“草原”,幾盆多肉植物——尼山的“微型植物園”。
食堂旁邊一棵大樟樹上,在一人多高的地方,有一個樹疤。樹疤上,長了一些木耳,長得很攏。數(shù)一數(shù),有人說七八朵,也有人說十幾朵。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根本數(shù)不清。木耳像花朵、像喇叭,更像人的耳朵,肉肉的、萌萌的。陽光從樹葉間透過來,打在木耳上,木耳幾乎成了透明的。
老師說,這是“尼山的耳朵”?!澳嵘降亩洹保鼈冊诼犑裁茨??
“尼山的耳朵”在聽人們聽不見的聲音?!肮具耍具恕边@是大樟樹的根從土壤里吸取水分:“嘩啦,嘩啦……”這是水分通過樹干和樹枝,被送到每一片樹葉上:“轟隆,轟隆……”這是樹葉在進行光合作用,就像一座巨型氧氣工廠,為我們制造新鮮的氧氣。樹干深處,年輪在“呼哧,呼哧……”地旋轉(zhuǎn)著。
“尼山的耳朵”在聽校園里的聲音。教室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學們在大聲朗誦著《論語》:操場上,“嘰嘰喳喳”“喳喳嘰嘰”,是低年級的小朋友玩耍的聲音:食堂里,“叮叮當當……”是飯盤和鐵勺的碰撞聲……
“尼山的耳朵”還在聽遠方的聲音?!皢琛笔且雇砘疖嚧┻^城郊發(fā)出的長鳴聲;“唰啦唰啦……”是長江日夜不息的流淌聲:“呼呼呼呼……”是疾風掠過埃及金字塔塔尖的聲音。
我的同學楊奕彤說,“尼山的耳朵”還在悄悄地“巡邏”,所以千萬不要大聲叫嚷喲!
習作點評
對照寫作的要求,來看看小作者是否已經(jīng)達成。
第一,小作者在校園里發(fā)現(xiàn)了水景、苔蘚、多肉植物等小風景,他選擇樹疤上的木耳進行重點觀察,這是他最感興趣的,也是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要求達成。
第二,小作者細心觀察了木耳,他著重觀察了木耳的數(shù)量、大小、形狀、色彩,沒有面面俱到。第二個要求達成。
第三,小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抓住木耳與眾不同的特點——像一只只耳朵,想象木耳在傾聽。這部分寫得最詳細,從樹木內(nèi)部“人們聽不見的聲音”到樹木外部人們聽得見的聲音,從近處“校園里的聲音”到校園外乃至“遠方的聲音”,想象合理,層次分明。第三個要求達成。
結尾宕開一筆,提示不要發(fā)出不和諧的聲音,以免被木耳聽見。別具一格,富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