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瀟娟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進步,廣播電視新聞領域也隨之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已經逐步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人們對廣播電視領域要求的進一步提高,仍存在部分問題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完善采編方式,以此來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新聞;觀眾需求;采編;創(chuàng)新
1. 廣播電視新聞領域發(fā)展現狀
在當前發(fā)展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仍然是人們獲取新聞訊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廣播電視新聞的相關平臺有效推動了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提升,同時又為我國新聞領域的進步樹立了科學正確的目標。由于一些新聞平臺,例如新聞廣播、新聞聯播等,主要內容為傳播或宣傳我國各項新聞政策,以及國內外具備了政治意義的事件,因此,在進行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時,更加注重于國際化、社會化等角度,從而忽略了觀眾的實際需求。此外,在當前廣播電視新聞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內容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發(fā)展形勢下,在開展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時,在進行內容與形式的原則方面過于傾向傳統化,例如,新聞報道大多數為領導開展的視察工作、會議的召開與會議內容等,多部分新聞內容較為枯燥乏味,造成廣播新聞的整體內容形式較為單一,觀眾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失去了興趣。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更傾向于獲取多樣化的新聞內容,并不滿足傳統形勢下的視聽,新聞需要能夠充分結合圖像、視頻、配樂等,形成一定的視覺沖擊力,激發(fā)起觀眾閱讀的興趣,從而有效滿足觀眾在感官方面的需求。
1.2 及時性較差
廣播電視新聞所必備的一項特點是能夠具備一定的及時性,能夠將所發(fā)生的事件及時且迅速地傳遞給觀眾。但當前仍有部分新聞報道出現了“前不久”“之前”等文字,或是在新聞播報前,觀眾就能夠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得知,廣播電視新聞的及時性較差也造成了觀眾對此喪失了興趣。
2. 觀眾對于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主要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于廣播電視新聞的要求程度也不斷提升。新聞報道自身內容形式也逐步為滿足觀眾的需求,發(fā)展為多樣化、高質量。對此,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了觀眾對于新聞采編需求的探討工作。
2.1 適應性方面
現今社會發(fā)展下,科學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紙質電子刊物、廣播電臺等平臺數量得到了增加,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數量也隨之提高,面對海量新聞信息,觀眾會根據自身喜好與時代發(fā)展的主要潮流,來自行選擇新聞播報欄目或平臺。對此,若想使得一項新聞報道欄目能夠被更多觀眾選擇并喜愛,自身就必須要具備適應性。在開展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過程中,首先應確保新聞所具備的真實準確性,在此基礎上適當減少生僻字,避免出現大眾難以理解的語言,掌握當前發(fā)展下觀眾喜愛的新聞播報形式與新聞內容,適應于觀眾的閱讀方式,從而能夠促使觀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產生興趣,并有效滿足觀眾所想要獲取到的信息。
2.2 貼合性方面
當今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新聞事件,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廣播電視新聞領域在進行新聞播報前,必須應對此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工作,避免出現所有信息都展現于觀眾眼前,使得觀眾讓喪失對與新聞播報欄目的興趣,社會浪費大量的新聞采編時間。對此,必須應重視起新聞貼合性方面的問題,例如,一部分主要面向于青少年的新聞欄目,需要把控當前青少年的主要興趣喜好,選取能夠吸引青少年興趣的新聞訊息;而一部分主要面向于老年人的新聞節(jié)目,則需要注重放送關于社會及國際化的新聞事件。廣播電視新聞在進行采編過程中,必須應重視起貼合觀眾自身的興趣與喜好,從而滿足觀眾需要。
2.3 專業(yè)性方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人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也在隨之提高。當前發(fā)展形式下觀眾在收聽新聞廣播電視節(jié)目時,往往更重視,于在新聞播報中獲取一定量的專業(yè)性信息,并能夠將此類信息充分利用在自身的生活生產工作中來。對此,新聞領域在進行采編工作時,必須要重視及對專業(yè)性水平的進一步加強,能夠促使觀眾在閱讀新聞是獲取更加專業(yè)科學準確的信息,從而有效在滿足了觀眾需求的基礎上,提升新聞自身的關注度。
3. 新聞采編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3.1 重視內容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
新聞領域工作人員在進行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時,需要能夠對海量的新聞信息進行合理篩選與整合,把控當前時代潮流下觀眾最想要獲取哪種類型的新聞,在最大限度滿足觀眾需求的基礎之上,不斷豐富新聞內容,創(chuàng)新新聞形式。通過利用新聞信息自身所具備的延展性,對新聞進行合理地再次編輯,突出其側重點,在進行推送,促使觀眾在了解新聞時事的過程中能夠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3.2 注重新聞形式的創(chuàng)新
通常情況下,傳統形式的廣播電視新聞大部分為單方面進行播報與放送,觀眾只能被動進行閱讀與接受,沒有對新聞內容選擇的權利,從而大大降低了觀眾對于新聞欄目的興趣。對此,廣播電視新聞在進行采編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對于新聞形式的進一步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重要性,在播報放送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與觀眾間的聯系,增加其所具備的互動性,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起觀眾對于新聞欄目的興趣,提高關注度,還能夠有效推動新聞知名度的提升。同時,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觀眾接收并了解新聞訊息的平臺與途徑隨之增多,新聞領域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在新聞播放的過程中增添生動形象的影視畫面,提高新聞自身現代化水平,同時又能夠有效轉變新聞形式,吸引觀眾。
3.3 注重播放平臺與播放途徑的創(chuàng)新
傳統的新聞傳播與放送大多以廣播、電視、新聞報紙期刊為主,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前觀眾更多的是在互聯網平臺中獲取多樣化的新聞信息。新聞信息作為一項具備著大眾化特點的信息交流媒體,需要能夠在傳播平臺與傳播途徑方面也具備起大眾化的形式。對此,相關新聞廣播可以開發(fā)網絡廣播平臺,供觀眾利用手機終端等就能夠實時收聽新聞廣播,新聞報紙發(fā)展為電子期刊,在便于觀眾閱讀的同時有效節(jié)約了資源等。通過對新聞傳播平臺與傳播途徑方面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不僅有效增加了受眾人群,便利了聽眾,還能夠有效提升新聞信息的整體傳播速度,增加新聞播報欄目自身的知名程度。以往新聞的傳播途徑多是以廣播報紙電視為主,越多的是從互聯網上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新聞作為面向大眾化的信息交流媒體,在傳播途徑的選擇上,理應更大眾化。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互聯網新聞平臺。例如,許多廣播平臺開始進行網絡廣播;新聞報刊也出版了許多電子刊物;電視新聞欄目也開設了網絡直播。這些傳播途徑上的創(chuàng)新,既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度,又增加了受眾人群,還提升了新聞欄目本身的知名程度,有效促進整個廣播電視新聞領域的發(fā)展。
4.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程度也隨之增加。當前發(fā)展形勢下,人們對于新聞報道的要求已經逐漸擺脫被接受的形式,更加追求于新聞內容與新聞放送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并能夠自主選擇自身所喜愛、并有所需求的新聞訊息。對此,廣播電視新聞領域的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新聞采編工作時,需要能夠充分把握當前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掌握不同觀眾對于新聞種類的喜好,積極進行新聞內容、形式、以及傳播途徑方面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促使觀眾能夠對新聞信息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便利于觀眾閱讀并接收到新聞訊息,從而推動整個廣播電視新聞領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田萍.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J].西部廣播電視,2019(19):180-181.
[2]曾雪珍.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7):117+134.
[3]李華文.基于觀眾需求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完善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