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福
摘要:在新課標的不斷推進下,要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如何通過有效的歷史教學來培養(yǎng)和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正是廣大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和摸索的方向。本文結合大量歷史實踐教學經(jīng)驗,從喚醒學生的學習歷史的欲望、創(chuàng)設故事情節(jié)、梳理歷史事件時間線、歸納提煉歷史知識這四個方面的策略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思維能力;歷史知識
引言:歷史這一門學科體現(xiàn)的是整個世界中自然與人類社會不斷運動的過程。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在歷史課堂上學習知識,其落腳點是重在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深層歷史思維,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煉總結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長與發(fā)展。
一、喚醒學生學習欲望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為了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堂中的歷史知識,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融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以及創(chuàng)設教學內容時,也要緊密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再結合歷史這一學科的相關特點,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與開展【1】。
根據(jù)高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新鮮事物具備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對于教材中的歷史故事充滿了興趣。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學生在教師枯燥無味的教學中是無法輕易理解歷史知識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就能夠充分利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緊緊把握教材內容,在授課時,將歷史故事穿插在課堂當中,以此來增添課堂的活力,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教學形式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在教學“莊子”這一節(jié)課時,可以在課前通過介紹莊子來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在莊子的生活經(jīng)歷中加深對莊子的認知與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莊子的生活經(jīng)歷總結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這樣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還喚醒了學生內心學習歷史的欲望,為后期的歷史知識講授夯實了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營造合理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對歷史教材進行灌輸式的講解,學生是無法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努力還原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歷史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與意義,讓學生在歷史還原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就要緊緊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將教材中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情況盡可能的進行還原,讓學生能夠擁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相機提問,根據(jù)高中學生好奇心理的特點,以此來喚醒群眾內心的求知欲望。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還要格外關注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yǎng)成,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時要通過思考來獨立解決問題,從而在循序漸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比如,在進行《問鼎中原》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生在公元前的故事情境。歷史事件的原型是在公元前的606年,楚莊王閱兵的地點為洛邑近郊,周王為了打敗楚莊王于是派王孫去軍營打探消息。這時,楚莊王向王孫問起了九鼎的輕重問題,王孫只好對楚莊王進行了勸解,楚莊王最終退兵。在這個課程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例如,公元前606年是屬于歷史上的哪個朝代,洛邑現(xiàn)在叫做什么,在歷史上是那個國家的都城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與分析,成功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科學總結梳理歷史時間線
在傳統(tǒng)課堂當中,教師都會按照事情發(fā)生的時間線來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同一時間發(fā)生的事情較復雜同意人物發(fā)生的事件也具有多樣性,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講授時,必須先引導學生學會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加詳細的掌握每一件歷史事情,并且從中分析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減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坡度,更好地對學生的深層次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2】。
比如,教師在教學《世界近代史》這一節(jié)課時,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形式,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目錄進行分析和了解,幫助學生對近代史事件有初步的認識和大致的了解,為學生后期歷史知識的學習進行鋪墊。通過引導學生按照時間見梳理歷史事件,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資本主義產生的意義以及相關知識的理解,便于學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同矛盾,讓學生在對歷史事件的總結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四、合理提煉總結歷史知識
教師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提煉以及總結能力,幫助學生在大腦中能夠擁有系統(tǒng)的歷史框架,從而便于學生深刻的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各方面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總結和提煉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將零散的歷史事件與知識總結和歸納到系統(tǒng)的大框架當中,當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歷史知識,其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就在不斷的總結和歸納中得到了提升。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堂中適度的為學習進行知識的拓展與遷移,不要將知識的講授局限于教材當中,要合適的為學生增加歷史知識面,擴寬學習的歷史視野。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歷史知識,更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歷史思維的學習方法。從而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歷史,掌握歷史,喜愛歷史。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激發(fā)自身主觀能動性,真正的提高學生對歷史脈絡的厘清和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羅燕. 淺論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教學參考, 2015(10):105-105.
[2]黃澄. 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課中的實踐應用[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