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李澤斌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參與課程開發(fā)。教師可以對課程資源進行鑒別、開發(fā)、積累和使用,對于哪些教育資源可以成為課程資源,哪些課程資源可以進入課程并轉化為現(xiàn)實的課程要素,教師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教師也必須積極探索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各種途徑。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十余年,發(fā)現(xiàn)中學物理教材中的資源比較貧乏(因為教材中所能體現(xiàn)的資源受到空間、地域等各個方面的制約),只能適合部分學生的需求,而教材中與現(xiàn)實生活接軌的資源也比較有限,不能充分體現(xiàn)物理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學科。為此,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挖掘和開發(fā)與物理相關的課程資源。以下是自己在中學物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方面的一些嘗試,愿與各位共享。
1.注重學生的體驗
中學物理課程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有實驗的課程。在物理實驗中,如何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習質量?實踐證明:教師演示實驗不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制作的復雜儀器不如學生利用日常器具自己制作的簡單儀器,驗證性實驗不如學生的探究性實驗,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不如學生團體合作設計的探究活動,實驗室中的理想實驗不如學生的實地考察活動。正因此,一定要精心地設計與安排。其間要特別注意:
第一,所有實驗過程使用的演示教具、實驗儀器、實驗元件等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必追求儀器的檔次。教師在注重用日常器具做實驗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制學具。一根細尼龍繩、一把小鐵鎖就能探究機械能守恒,即使是鞋刷也能用來演示摩擦力的方向,用雞蛋做大氣壓實驗,用水做透鏡……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降低課程資源的成本,解決實驗器材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到親切、不神秘,更重要的是也使學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
第二,凡是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的探究活動,諸如制作儀器、實地考察等,就不要用書本或教師的經驗來代替??傊?,不要放棄任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例如,在學習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時,就可以讓學生站起來,分別用雙腳著地、腳尖著地和單只腳尖著地來進行體驗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也可以用一端削尖的鉛筆或圓珠筆,用兩只手的食指或中指分別擠壓住筆的兩端,兩只手的感覺有何不同;再稍加用力擠壓,兩手的感覺與上次又有何不同。也可用大小不同的力彎折塑料尺或鋼尺,觀察它們的彎折度。同樣,也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前或課后到校園的沙坑里進行體驗……這樣,要比死學書本和演示教具效果好,也能進一步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就在我身邊,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探索及創(chuàng)造的欲望。
2.利用校內外的設施場所
在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場所來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各種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和報紙是物理課程重要的文字課程資源。了解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情況,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和報紙,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自主地學習。有位教師在準備學習《溫度》前,引導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溫度國際單位的來源是怎樣的?目前科學技術能達到的最低溫度是多少?采用什么樣的手段才能達到這一溫度?然后請同學們查閱資料后,寫成一篇小論文,下節(jié)課演講。這樣的教學不僅充分利用了學校的現(xiàn)有資源,還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篩選信息、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校內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師不難理解。然而,隨著課程理念的不斷進步,社會課程資源的整合也必須引起關注。如社區(qū)、學區(qū)、家庭的課程資源都應該被充分應用。有的教師在學習電學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到社區(qū)居民家或自己村里去調查用電情況,主要是居民電器增加對電力的需求,然后列表對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歸納用電規(guī)律,并提出節(jié)約用電的思路和方案。這些做法都是有益的嘗試,可以使學生盡早地了解社會,關注社會,養(yǎng)成初步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3.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重視傳媒信息
對于一些不能親自完成的實驗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錄像、錄音、投影或計算機等多種手段來完成。在學習大氣壓時,因為水銀有毒,我們就可以利用光盤錄像或計算機來播放托里拆利實驗的整個過程。利用快錄慢放的技術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變及運動方向的變化,可以將我們不易觀察到的微觀、瞬間現(xiàn)象形象、直觀地進行再現(xiàn)。教師要學習開發(fā)教學軟件,甚至可以嘗試將物理知識編制在智能游戲課件中。這些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利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探究、拓展。
科普讀物、院士采風、科學家傳記、電影、電視、廣播等都是廣泛的課程資源,值得我們去充分開發(fā)和利用。特別是各地電視臺的科學探索頻道,將科普知識、尖端技術、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及態(tài)度等收入其中。這些先進科學技術的介紹,貼近學生生活、使其易于接受,更把物理課程的教育范圍拓展到了學生生活中,甚至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物理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電視中的科學教育欄目,建議學生收看并寫出記錄,然后進行討論、交流。要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關心電視中的科學欄目。另一方面,要通過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養(yǎng)成關心科技發(fā)展的習慣。
4.營造和諧氛圍
營造和諧氛圍是指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情感開發(fā)。教育活動中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
教師與教師之間——優(yōu)秀教師的資源共享。教師擁有的各種資料應該可以交流,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應該與備課組、教研組,甚至與市級的教師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輻射,帶動一批教師的成長。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積極參加學校及各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教科研方面的活動,虛心學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學生與教師之間——學校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必將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因而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及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互信、理解的尊重狀態(tài),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和諧高效課堂”應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積極追求的。
學生與學生之間——團結合作。在物理教學中巧妙地安排一些分工合作,讓學生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分工、有協(xié)作的合作學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里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并肩作戰(zhàn),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看,擁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識是事業(yè)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這些氛圍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都將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
在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我們會不同程度地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班額大、教師課時多、無暇走出校門以及受教育環(huán)境的制約等。但我們教師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只看困難,不做努力,必將一事無成。我們要努力從點滴做起,著眼長遠,努力開拓思維和活動的空間,相信這樣一定會將學生帶入奇妙無比的物理世界,也一定會給學生的發(fā)展帶來不可小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