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彬
現如今,在醫(y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胃腸疾病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提高。在我國,患有不同程度、種類的胃腸道疾病患者占總人口的八成左右。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在人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胃腸道的壽命和人體壽命息息相關,其不僅能夠吸收消化食物,還可以協(xié)助其它臟器調節(jié),正常人群一旦胃腸道出現問題則會產生反酸、胃痛、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疾病,因此胃腸道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盡管胃腸道的健康如此重要,然而大部分人群對胃腸的健康卻不夠重視,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他們認為腸胃不舒服是一樁小事,就是因為不當飲食產生的,過段時間就好了,每個人都有不用重視。實則不然,胃腸疾病會對健康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并且胃腸疾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誘發(fā)十分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自己的胃腸道健康,積極預防胃腸道疾病。人體保持健康,離不開胃腸道的辛勤工作,因此我們要密切注意胃腸道的相關事項。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胃腸專家希望我們知道的五件事。
(一)注意觀察大便
對于胃腸道疾病的反應,大便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標本,便后對大便的顏色、性質、是否帶血等情況進行觀察評估,有助于盡早掌握胃腸道病變。因此,大便之后不要急于沖水,應進行觀察,一旦發(fā)現異?,F象,應做到心中有數或及時就醫(yī)。如我們可以通過大便顏色進行排查,因大便內還有膽黃素,所以正常的大便都為黃色或者是棕黃色,因此一旦發(fā)現大便呈黑色,或許是上消化道出血造成的;若大便呈灰土色,也許是膽道堵塞或者黃疸等因素造成的;如果大便中有鮮紅血液,可能是痔瘡或者結腸息肉(良惡性均有可能)造成的;大便呈暗紅色也許和息肉、腸道潰瘍或者大腸癌有關;
觀察大便的同時也要注意我們的排便習慣,一旦排便習慣發(fā)生改變,應先查找原因,如若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導致則無需在意,但如若是藥物因素引起的,則需控制藥物的副作用,排便習慣的改變還可能是甲狀腺出現問題,甚至是腸癌早期的預警信號。
(二)密切注意臭屁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放屁過臭、過量就不正常了。大量放臭屁的原因與食物的選擇、飲食習慣和胃腸道疾病、便秘、糖尿病等息息相關。食用高量淀粉的食物會導致放屁增多,吃飯狼吞虎咽也會導致放屁增多,胃炎、胃脹氣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會導致大量放臭屁,便秘會導致放屁臭,同時高糖、高油食物會給腸道細菌提供養(yǎng)料,導致放臭屁。因此,如果你的屁量增多也氣味難聞,就需要重視一下了。此外,如若是因為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則需遵醫(yī)囑進行腸道菌群平衡恢復。
(三)就診時,詳細介紹飲食
向醫(yī)生詳細介紹飲食內容和飲食習慣,能夠為醫(yī)生查找病因提供重要幫助,從而避免進行侵入性檢查,減少不必要的花費,提高診治效率和滿意度。例如患者出現輕度的胃酸反流現象,醫(yī)生詳細了解其近期飲食后,建議其無需用藥,只需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以及不要在睡前進食,就可以治愈;如患者出現腹瀉癥狀,醫(yī)生會建議患者不要使用含有山梨糖醇的制品;如患者便秘,通過問詢近期的飲食內容和習慣,可能發(fā)現是喝水量不足以及食用膳食纖維少造成的,因此只需要多喝水、食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就可解決。
(四)不良情緒容易引起腸道疾病
很多不良情緒都會誘發(fā)腸道疾病,二者相輔相成,極容易產生惡性循環(huán)。這是因為胃腸道系統(tǒng)和大腦中都含有能進行情緒調節(jié)的物質——血清素受體,且胃腸道內神經的水量比脊髓內要多,大腦、腸神經、脊髓三個系統(tǒng)是協(xié)同工作的。
因此,臨床上部分采用控制焦慮、抑郁的藥物對胃腸道疾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對患者實施認知行為療法也有助于治療。
(五)篩查疾病要詳細
胃腸道疾病種類繁多、不易確診,因此需詳細篩查,通過排除法確定病因。診斷時,臨床醫(y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并要求患者進行血液、糞便檢查,必要時還會做內窺鏡、腸鏡或者采用影像學方式進行檢查。
關于胃腸道的五件事,你都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