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艷 周旦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保護與傳承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高校承擔著普及和發(fā)展文化教育的重大社會責任,理應在ICH保護與傳承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問卷調查高校師生和社會公眾對待ICH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闡述了高校在ICH保護與傳承方面應當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1、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是各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所形成的非文字、非實體知識文化結晶。ICH與人類成長相伴生共綿延,見證了人類文明歷史進程[1],是各民族記憶深處的精神家園。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32屆會議,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批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成立。
關于ICH的具體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ICH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保浜w內容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則對ICH界定如下:ICH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族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集中開展民眾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定期展現特定事件的時間等)。
由于歷史原因,許多ICH資源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已湮滅或處于危機中,急需包括專家學者、政府、公眾和企業(yè)等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有力措施,實現ICH的可持續(xù)性保護與傳承??上驳氖?,對于ICH保護與傳承上,世界各國均給予越來越大的關注,通過政府主導,已開始建立系統性的ICH保護與傳承[2]。當然,在具體方式上,各國之間是有差別的。日本在1950年成為世界上首個為文化遺產提供立法保護的國家[3],目前在各大學中普遍設立了文化遺產研究學科,但關于ICH研究尚未成為獨立學科[4]。歐洲各國普遍將ICH在形態(tài)上的完整性作為保護原則。法國在1964年在全國范圍開始ICH資源普查,并設立全國性的“ICH Day”[5]。在韓國,政府為ICH傳承者提供特殊津貼和社會保障,并將有關傳承事務納入義務教育系統統籌管理[6]??傮w上,世界各國已普遍認識到ICH保護與傳承之于國家和民族文教興衰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
對于保護與傳承ICH,中國政府起步較晚,從新世紀開始積極投入,但在信息采集整理、特色發(fā)掘、保護性恢復、研究性立項、保障性財政投入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7]。從2002年開始,中國政府在有關文教機構如高校等設立ICH專職研究隊伍,研究領域覆蓋ICH歷史與現狀、文明文化溯源、數據庫建設等,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收到了顯著成效[8]。總體上看,我國是ICH資源的超級大國,其保護與傳承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發(fā)展迅速,已取得諸多成效,前景廣闊,而社會各階層的參與度還有極大提升空間。
文化傳承是教育的主要方面[9],高校作為全社會的文教中心,積極參與ICH保護與傳承更是義不容辭。將ICH納入高校教學與研究體系之中,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不僅是教育主體和客體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體現,而且對ICH的可持續(xù)性保護與傳承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0]。本文在問卷調查高校師生和社會公眾對待ICH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闡述高校在ICH保護與傳承方面應當起到的作用。
2、高校師生及社會公眾對ICH的認知調查
為了了解高校學生對ICH的認知,選取浙江省杭州市兩所普通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6份。問卷調查顯示,學生自我評判,對ICH非常了解的占8.55%,一般了解的占30.31%,不了解的占61.14%。所有問卷調查學生中,對ICH有興趣或強烈興趣的占91.97%,其中希望通過課堂教學了解ICH的占32.68%,希望通過實地旅行訪問ICH傳承人了解ICH的占24.51%,希望自主了解ICH的占42.81%。
為了了解高校教師對ICH的認知,選取浙江省杭州市兩所普通高校中從事人文社科類教學的教師開展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50份,并且全部為有效問卷。問卷調查顯示,認為在高校教學或社會實踐中設置有關ICH專修課時非常有必要的占38%,有必要的占62%,無人認為不必要。
為了了解社會公眾對ICH的認知,選取浙江省杭州市三個社區(qū)開展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40份,回收有效問卷126份。問卷調查顯示,市民自我評判,對ICH非常了解的占7.14%,一般了解的占12.7%,不了解的占80.16%。所有問卷調查市民中,對ICH有興趣或強烈興趣的占68.25%,其中希望通過公共圖書館或講堂形式了解ICH的占29.07%,希望通過實地旅行訪問ICH傳承人了解ICH的占17.44%,希望通過各種媒體或交流方式自主了解ICH的占53.49%。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高校師生還是社會公眾,均對ICH表現出濃厚興趣,并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采取多種方式去加深了解ICH,這對于ICH保護和傳承是非常有利的。
3、高校在ICH保護與傳承方面應當起到的作用和亟待采取的措施
(1) 根據問卷調查,高校中青年學生對參與ICH保護與傳承以及學習相關知識的表現出濃厚興趣,而教師對于將ICH納入人文社科教育內容積極性也非常高,從而為高校積極參與ICH保護與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2) 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也是ICH資源超級大國,但社會公眾對ICH的了解程度仍然偏低,向他們普及有關知識是促進社會各階層積極投入ICH保護與傳承的必要舉措。高校師生特別是青年學子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宣講ICH保護與傳承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樹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
(3) 教育是繼承和傳播文化最好的形式與載體,高校是人才與技術的集結地,承擔著普及和發(fā)展文化教育的重大社會責任,在ICH保護與傳承中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通過面向社會的大講堂方式,向公眾普及傳播有關知識,促進社會各階層都參與ICH保護與傳承;在校內開設有關ICH的通識課程,滿足青年學生對ICH相關知識的渴求;邀請ICH傳承人來校交流,加深學生對ICH的感性認識,甚至可為有關專業(yè)學生在畢業(yè)后從事文旅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啟示;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功能,做好ICH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實現數字化和可視化等等。在這些方面,許多高校已經實際行動起來,例如浙江傳媒學院,該校圖書館每學期都開設“我是高手”ICH課堂作為全校通識選修課,邀請了竹編、麥稈畫、藍印花布、篆刻等ICH項目的傳承人前來為學生上課,并努力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今年,該校還邀請中央臺著名非遺傳統專項紀錄片《鄉(xiāng)土》欄目組在校圖書館開設講座,多位ICH傳承人進校與300多名學生進行交流。
(4) 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有的堅定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魯迅《且介亭雜文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文化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對ICH保護與傳承的重視和投入,例如,在各級政府資助的計劃類項目中為ICH保護與傳承立項資助,在各種文旅商業(yè)活動中推動投資方出資出力加強ICH保護與傳承,普查當地ICH資源,撥出專款為ICH傳承人解除后顧之憂,等等。
4、結語
保護和傳承ICH不僅對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保護人類社會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當前我國開始進入后工業(yè)化、文化產業(yè)將成為經濟發(fā)展新引擎的關鍵階段,對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至關重要。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高校不僅是人才培養(yǎng)大本營和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策源地,還應當成為保護和傳承ICH的文化重鎮(zhèn),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主動積極地投入并促進全社會參與ICH保護和傳承,為中華民族精神保持持久旺盛生命力和偉大文化價值的積極踐行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Moghadam, V., & Bagheritari, M. (2010). Cultures, conventions, and the human rights of women: examining the convention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Museum International,59(4):9-18.
[2]Pfirman, S., Hall, S. J., & Tietenberg, T. (2005). Environmental programs: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39(10): 221A-224A.
[3]Smolla, R. A. (2013). Liberal arts education will live past college. Neuroradiology,57(11):1153-1161.
[4]Schmitt, T. M. (2008). The unesco concept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background and marrakchi roo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4(2):95-111.
[5]Feng. (201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rt education sta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360):37-39.
[6]Foley, K. (2014). No more masterpieces: tangible impact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ordered worlds. Asian Theatre Journal,31(2):369-398.
[7]Arizpe, L., (2010).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versity and coherence. Museum International, 56(1-2):130-136.
[8]Stephan, P. (2009).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 semiotic ideology, and the vagaries of ethnoculinary recognition. African Arts,42(4):54-61.
[9]Stone, P., Ekern, S., Logan, W., Sauge, B., & Sindinglarsen, A. (2012). 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times of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8(3):271-284.
[10]Hall, N. (1999). Building blocks and stepping stones: some key found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art conservation in Australia. Archaeology in Oceania,34(3): 1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