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萍
【摘? ? 要】墨子與荀子都具有權威主義思想,他們的權威主義思想既有不同處,也有相同處,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的權威主義所維護的價值觀不同,權威的代表不同,對權威的維護方式也不同,共同點的地方在于他們的權威都是外在的,都具有功利主義的特點,都維護現(xiàn)實的君主專制。
【關鍵詞】墨子與荀子? 權威主義? 思想比較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09
權威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權威與權力不同,權力是命令他人做某些事和獲得他人服從的能力,權威與權力的區(qū)分在于權威不必與武力或強制力相聯(lián)系。權威主義指盲目服從權威的理論與實踐,權威主義的政治指不容忍的、不通融的、注重權威和服從關系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結構。墨子與荀子都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比較他們的權威主義的異同,對于理解他們的思想、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墨子與荀子的權威主義思想的不同點
第一,墨子與荀子的權威所維護的價值觀不同。春秋時期,禮崩樂懷,天下大亂。墨子思想中認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人與人之間交相惡?!赌印ぜ鎼凵稀罚骸爱敳靵y自何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個人之間如此,家族與國家情況亦同。故謂:“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亂物具此而已矣。”(《墨子·兼愛上》)針對這種情況,墨子提出“兼相愛”之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無有?!奔遗c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倘若能視人如己,則無相亂相攻之事,如此,則天下可以止亂得治,于是墨子斷言:“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保ā赌印ぜ鎼凵稀罚疤熘尽睘樽罡邫嗤叨?,即為價值規(guī)范,天欲人“兼愛”,故“兼愛”有價值。因此,墨子的權威主義所維護的價值是“兼相愛”。
荀子的權威主義思想所維護的價值是“禮”。荀子認為,“國之命在禮”,君主實行“王道”首先就是“隆禮”?!岸Y者,人道之極也?!薄盾髯印ざY論》“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薄盾髯印ご舐浴贰叭说乐畼O”就是人道的最高原則。荀子之所以如此推崇“禮”,因為在他看來,“禮”確定了人群之有“分”的等級秩序,有此秩序便能強則勝物。如果沒有“禮”,人就不能生存,政事不能成功,國家不得安寧。法度是依據(jù)禮義而制定的,禮是法度的總原則,也是其具體律令條文的綱紀。“禮”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必須靠權威來維護。
第二,墨子和荀子權威主義思想中權威的代表不同。為了維護“兼愛”這一價值,墨子轉向了“天志”理論。兼愛的價值根源就是“天志”?!疤熘獠挥髧バ?,大家之亂小家也?!币浴皝y”為天所不欲,即肯定平亂之和“天意”。(《墨子·天志中》“天志”或“天意”要求人們“兼愛”。“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然則義何從出?子墨子曰: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知而已矣。然則,以果自天出矣?!保ā赌印ぬ熘局小穬r值規(guī)范出于“天”,而其根據(jù)則在于“天為貴、天知”。
在墨子思想中,“天”是權威的代表,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間一切言行的尺度。關于“禮”的來源,荀子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薄盾髯印ざY論》人們正當?shù)奈镔|欲求必須滿足,但財富畢竟有限,圣人、先王制定“禮義”按社會名分等級來確立消費的多寡,以解決欲求無限和生活資料有限的矛盾。因此,禮義法度來自于圣人、先王或者君師,他們是權威的代表。
第三,墨子與荀子的權威主義思想中對權威的維護方式不同。為了維護“天志”這一權威,墨子提出了“尚同”理論。“尚同”也就是“上同”。只要最高統(tǒng)治者是“賢者”,就應該根據(jù)最高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標準來統(tǒng)一天下的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他說:“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與)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guī)諫之,下有善則傍(訪)薦之”(《墨子·尚同上》)人人都“上同”于上級,以自己上級的是非為是非,層層“上同”直至天子那里,而天子“上同于天”。而“天”也具有賞善罰惡的能力,違背“天意”必將得到懲罰?!绊樚煲庹?,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保ā赌印ど型稀罚┸髯拥臋嗤髁x所維護的價值是“禮”,“禮”的運行需要依靠權力,需要依靠統(tǒng)治者、君主。
《荀子·禮論》中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本源,先祖是人類的本源,君師是社會治理的本源。荀子基于性惡論提出的“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薄盾髯印ば詯骸肪趵梅ǘ?、刑罰維護禮義、維護自己的權威。一方面行“王道”,講“德治”,另一方面行“霸道”,講“法治”。荀子是王霸、德力統(tǒng)一論者,所謂“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在“隆禮”的原則下,禮法并用,維護君主的權威。
二、墨子與荀子權威主義思想的相同點
第一,墨子與荀子思想中的權威都是外在的。權威可以來自內在,也可以來自外在。內在的權威來自于人本身的意志,孟子所說的“善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都屬于內在的權威。外在的權威來自于人之外,是從外強加于人的。墨子的權威來自于外在的超越的“天”,具有宗教的色彩,荀子的權威來自于圣賢、先王,對于后世的民眾來說,也是外在的。
第二,墨子與荀子的權威主義都具有功利主義的特點。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是當時具有憂患意識的大部分思想家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墨子與荀子也是這樣。他們認為,只要建立強有力的權威,就能夠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只是墨子的功利主義色彩較為濃厚,而荀子的功利主義色彩相對淡薄一些。
第三,墨子與荀子的權威主義都維護現(xiàn)實的君主專制。墨子提出的“尚同”,層層上同于天子,雖然天子要“尚同于天”,但天子畢竟代表“天”來行使權威,因此天子的專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神圣的。荀子思想中君王本來就是權威的代表,是“知之本”,因此,君主專制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墨子思想中的天子上面還有“天意”來約束天子,天子也不得亂來,而荀子思想中君王自己就是價值的源泉和標準,是禮義法度的制定者,沒有其他東西能夠約束他,因此具有無上的權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編寫組》[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丁禎彥.中國哲學史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4]任強.〈知識、信仰與超越〉——儒家禮法思想解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