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電視攝像是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它是一個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工作,前期采訪拍攝的畫面,都是后期制作過程中的素材。要在前期采訪中收獲優(yōu)質(zhì)的素材,為后期制作提供足夠好的原料,除了對攝像機的操作足夠熟練,還要在拍攝技巧上有足夠的修行。這個修行之一就包括攝像中的圖像編輯意識。筆者作為長期從事電視工作的新聞人,對在采編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不注重圖像編輯意識的問題提出見解,希望對入行不久的新聞從業(yè)人員有所幫助。
一、缺乏圖像編輯意識的主要表現(xiàn)
(一)不平。畫面中的人或物向一邊傾斜。除了為表現(xiàn)場景混亂等特殊要求外,我們要求畫面必須做到橫平豎直,但是,有的畫面卻把主席臺拍歪了,把站立的人物拍得會“倒”,剪輯中又沒有其他的畫面去取代。出現(xiàn)這種問題,主要是肩扛攝像時,沒有在尋像器中留心畫面是否橫平豎直,使用三腳架時本身就沒有放平。也沒有回看畫面及時補拍。
(二)不準。聚焦,構(gòu)圖,曝光不準確。有的搖移拍攝,畫面內(nèi)容空洞無物,不知要表達什么意思,根本反映不了主題。有的拍攝前沒有檢查設(shè)備,以為還是自動曝光,也沒有對白平衡,拍攝的畫面要么虛焦,要么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要么偏色嚴重。
(三)不穩(wěn)。畫面效果不穩(wěn)定,不平滑。有的畫面晃動甚至抖動,不僅影響內(nèi)容的表達,而且讓人看得頭暈?zāi)垦?,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重心不穩(wěn),呼吸不均造成的。有的需要用“推拉搖移跟”的畫面表現(xiàn)主題時,起落不穩(wěn)。起幅落幅沒有同定畫面,給后期剪輯帶來很大困難。有的速度不勻,時快時慢,搖擺不定。還有的搖過了頭,又趕緊往回搖一些,讓人感覺到在落幅中猶豫不決。
(四)不當。取景不當。有的室內(nèi)光線不足,沒有采取措施補充光源或手動聚焦曝光:有的人物靠近門窗,陽光照在臉上黑一塊白一塊,也沒采取措施,把人物拍成了大花臉:有的該登高的不登高,該蹲下的不蹲下,亂用仰拍或俯拍,把莊重的場景拍的極不協(xié)調(diào):有的人物被鮮花、茶杯、話筒擋住了臉部,不移開物體,不尋找最佳角度,隨意拍攝:有的不尋找拍攝時機,不提醒拍攝對象,把會場上打瞌睡的,交頭接耳的,玩手機的,吸煙的等不雅畫面收入鏡頭:還有的畫面主體被空巷、走道、電桿、電線及其它物體橫切豎切了。
(五)不符。圖文不符。有的拍攝之前根本就沒有構(gòu)思,沒有圍繞新聞主題去組織或拍攝畫面,見什么拍什么,“薅到籃子里都是菜”,剪輯制作中,可用之“菜”并不多,只得重復(fù)使用某些畫面:還有的采訪不深入,不拍攝夠用的素材,“米不夠水來湊”,大量使用空鏡頭:還有的“張冠李戴”,使用其他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畫面去替代。
二、牢固樹立圖像編輯意識
要克服以上問題,就需要我們在拍攝中樹立良好的圖像編輯意識,努力提高拍攝技巧和水平,并在拍攝中努力收獲足夠好的素材。
首先,采拍前準備要充分。一是做到攝前有計劃。事前構(gòu)思越完善,拍攝的條件和困難考慮得越周全,拍攝起來才會越順手,編輯制作中才會越順利。二是攝前有檢查,檢查設(shè)備是否完好,電量是否充足,焦距,光圈,白平衡是否正確,防止設(shè)備問題和參數(shù)設(shè)置不對勞而無功。三是對影響構(gòu)圖效果和畫面質(zhì)感的障礙物、遮擋物要進行處置,防止出現(xiàn)廢鏡頭。
其次,采攝中確保鏡頭“優(yōu)、夠、活、順。
1.優(yōu)。就是鏡頭要到位。要保證我們的拍攝角度,畫面構(gòu)圖、景別、聚焦、用光、長鏡頭、短鏡頭等既合適又合理,達到規(guī)范要求。沒有離軸、甩鏡、偏光、偏色和畫面模糊、被橫切豎切、被物體遮擋等廢鏡頭。
2.夠。就是可用鏡頭數(shù)量夠。無論是新聞、專題、廣告、文藝還是其他節(jié)目形態(tài),拍攝中一定要考慮這條作品應(yīng)該如何布局,如何表現(xiàn)、需要多少鏡頭、需要什么樣的鏡頭去表現(xiàn),確保鏡頭可用、夠數(shù),一次成功。
3.活。就是鏡頭的表現(xiàn)形式要活。那些要拍遠景,那些要拍全景,那些要拍中景,那些要拍近景和特寫,那些鏡頭是寫實的,那些需要用空鏡頭去替代、去表現(xiàn),或者用于轉(zhuǎn)場,都要心中有數(shù),并在現(xiàn)場付諸實施,努力用活拍攝手法,讓畫面銜接活潑有致。
4.順。就是要理順鏡頭順序。對要拍攝和已拍攝的鏡頭,在腦海里進行“組接”和“排列”。在拍攝中就要想到我們將如何用它,在哪里用,并非是隨意的拍,隨意的斷。只有我們在腦海中就理順了這些鏡頭,拍攝下來的原始素材才可能是順暢的可用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拍攝現(xiàn)場就應(yīng)該建立起一種幾乎是“實時編輯”的心態(tài)去拍攝,拍的時候透著“編”的想法,保證拍的鏡頭切實可用。
再次,采拍后要回看檢查。要看看所拍鏡頭是否滿足要求,那些鏡頭拍廢了,那些鏡頭不如意,那需要補拍,那些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彌補。
只有做到拍前有計劃,拍中有思考,拍后有檢查,確保所拍的鏡頭“優(yōu)、夠、活、順”,才能根除電視畫面的“不平、不準、不穩(wěn)、不當、不符”等低級錯誤。
三、確保鏡頭“組接”合理順暢
圖像編輯意識貫穿電視攝制的全過程。如果前期收獲了足夠好、足夠多的素材,在初剪組接和“加工”制作中使用不當,也會影響整體效果。
畫面的組接要有連續(xù)性與聯(lián)系性。要做到內(nèi)容上連貫,邏輯上合理,視覺上順暢。一個片子只有畫面內(nèi)容豐富多彩,加上剪輯組接得當才有看頭。
(一)鏡頭組接做到“三換”。即換對象、換機位、換景別。
換對象。就是在鏡頭切換之后就換一個對象,改變拍攝目標。
換機位。就是相鄰鏡頭組接時盡可能換機位,以改變拍攝角度或背景。
換景別。就是要巧妙運用不同的景別和完美的構(gòu)圖,達到良好的組接效果。比如,表達人物及其周邊的環(huán)境用全景,表達最精彩、最有趣的細節(jié)或要突出某些人物和事物就要用特寫或近景。
(二)用好越軸,嚴防離軸。在注意“三換”的同時,拍攝和組接中還要十分注意軸線問題。
無論是動作軸線,還是方向軸線,在拍攝和組接中要處理得當,否則就會讓人辨不清空間方向、動作方向,各個人物之間的相對位置也會混淆起來。在實際攝制中,我們可以用越軸或稱“反打”來處理某些場景,但這必須是在觀眾明確了空間關(guān)系后,才能有意識地將鏡頭離開原來的總角度,跳到另一側(cè)去拍攝,這種處理,往往可以起到空間轉(zhuǎn)換的作用。但是,如果越軸不當,就有可能出現(xiàn)“離軸”問題。比如上一個鏡頭是在軸線的一側(cè)拍攝的,下一個鏡頭卻是在另一側(cè)拍攝的,無論怎樣的景別,其中的人物動作、方向、關(guān)系就會偏離,甚至相反,這就是“離軸”了,那么,為了不離軸,如何越軸呢?
1.不把動作分切開,運用移動越過軸線的方法拍攝一個完整的鏡頭。
2.在兩個形成越軸的鏡頭中間插入一個表現(xiàn)景物或人物的特寫鏡頭。
3.在兩個越軸鏡頭中間間隔一個中性鏡頭,也就是在動作軸線上拍攝的鏡頭,形成“反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