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傲雨
[摘要]網絡時代,某一事件在微博上傳播,并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后,就會成為熱點事件,微博上也會形成類型化事件的“置頂”。微博上一旦出現同類事件,就會再次形成傳播熱潮。同類事件疊加在一起,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引起受眾的情緒反應,使其對此類事件進行持續(xù)性的關注和討論。本文以高鐵霸座事件為例,研究熱點事件在微博傳播的疊加效應,以期找到網絡輿論在微博上的傳播共性,總結出應對網絡輿論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高鐵霸座 微博 疊加效應
疊加效應是經濟學中的概念,最初提出者不明,但此概念在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效應是指,當一件事有利,另一件事也有利,這時原本不利的第三件事,可能會因為第一、二件事有利而變得有利;同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都不利,這時原本有利的第三件事,可能會因第一二件事不利而變得不利,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擴大效應。
疊加效應被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衍生出了聯想疊加的概念:公眾關注度會與同類事件密切相關,后期發(fā)生同類事件會增加對該事件的關注。陳安等學者將聯想疊加效應劃分為橫向疊加效應和縱向疊加效應。前者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內發(fā)生一件引發(fā)大量輿論的突發(fā)事件,隨后同時段同類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不僅該事件的公眾關注度會增加,剛開始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的公眾關注度也會增加。后者是指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引發(fā)了不同時段同類事件集體記憶的激活,隨著該類突發(fā)事件公眾關注度的增加,與此緊密相關事件的公眾關注度在此時也會有小幅上升。新媒體時代,熱點事件更迭迅速,同類事件的相繼發(fā)生,會喚醒受眾的集體記憶,各例事件的熱度再次共同上升。分析事件在微博上傳播的疊加效應,有利于將事件熱度保溫,延長事件在公眾視野內的時間,從而促進事件的妥善解決。
一、微博高鐵霸座事件疊加效應分析
(一)泛道德化的公眾情緒疊加的“連鎖反應”。
近年來國家經濟建設發(fā)展迅速,與此不協調的是道德和法律等上層建筑并未同樣迅速地在公眾群體中獲得較為深刻的認知。網絡空間匿名性強,言論空間大,一度成為用戶的情緒宣泄場。在微博上,用戶針對社會上沸沸揚揚的事件,可以毫無保留地宣揚自己的情緒。
2018年8月21日,微博上一名高鐵霸座男子的視頻迅速走紅,該男子在G334次列車上霸占別人的座位,拒不相讓,并對自己癱坐不起的行為解釋為“不知道原因”“找個輪椅唄”。時隔近一個月,微博上一則霸座女子的視頻再次引發(fā)關注,其在G6078次列車上霸占靠窗的座位,罔顧自己座位靠近過道的事實,強行與列車工作人員爭辯。
不需要對法律的掌握,網民選擇更為迅捷的道德審判應對霸座男女事件。道德選擇清晰簡易,群體極化就造成了社會上的泛道德化現象,人人皆可以在微博上批判譴責霸座男女,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滿足自己宣泄的欲望和良好的自我道德認知需要。這也契合了近年來公眾利用網絡表達觀點的潮流,一則具有爭議,實則輿論傾向明顯的事件發(fā)生,網民則會迅速做出情緒反應,或贊賞,或批判,以言論參與到事件當中。
霸座男女的行為具有公認的不可取性,微博用戶進行簡單判斷即可以做出明確的道德選擇,對其進行指責,大量評論轉發(fā),滿足自己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情緒的連鎖反應將在微博上形成取向鮮明的輿論場,最初保持沉默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的用戶,也逐漸在鋪天蓋地的批判情緒下,開始隨波逐流地發(fā)表意見,微博上形成了高鐵霸座事件的累加效應。
(二)網民道德審判的噪音墻,形成了事件的“回音”“增音”的疊加效果。
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平臺由于言論開放自由,極易形成熱點事件傳播中的噪音墻。高鐵霸座事件的本質明顯,即為罔顧社會秩序,破壞規(guī)則的不公德占座行為。綜觀事件在微博的傳播過程,噪音搭車情況突出,微博用戶不滿足于對霸座行為本身的指責,相繼發(fā)表有關霸座男女學歷、職業(yè)、工作單位等私人信息,為事件提供了更多值得注目的信息。
在微博上,用戶根據轉發(fā)、評論、點贊的方法,選擇性接受、理解、傳播信息,受眾將會根據所持觀點的異同形成一個個小的傳播群體,在每個小群體內,受眾會主動接收與自己觀點符合的信息,排斥與自己觀點有差異的信息,傳播圈層逐漸變得封閉且單一。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信息會得到強化,這就是傳播過程的回音壁效應。
網民自以為搜索出的霸座男女的私人信息,實際形成了其道德審判的噪音墻,表面上弱化了批判不道德行為的傳播主題,實則是為霸座事件本身提供了次牛信息。霸座男是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的博士、霸座男是奧的斯電梯公司員工、霸座女是某醫(yī)院的護士長等噪音,被網友選擇性接受,并在各自的傳播小群體內得到強化,形成更強的信息流,回流至霸座事件本身,通過噪音的傳播、擴散、澄清,為事件提供了“回音”“增音”的效果。
(三)短視頻的視覺效果強化當事人“蠻橫無理”的形象,造成了網民痛打“落水狗”的集體群憤心理的效應。
在后現代的審美環(huán)境下,多樣速食的內容和形式,反而能抓取用戶一瞬間的注意力。微博是一個優(yōu)秀的融媒平臺,圖片、文字、視頻、超鏈接,簡潔清晰的內容呈現,使事件普遍、快速、持久地呈現在用戶眼前。就算一個事件隨著時間流逝,使用戶喪失了新鮮感,當同類事件再次出現,微博迅速的推送,將立刻喚醒用戶當初面對同類事件的激動情緒,使用戶既關注新出現的事件,又復習先前發(fā)生的事件。
霸座男女最初都以視頻的形式在微博上發(fā)布,蠻不講理的對話、生硬的爭辯,視頻內容給觀眾視覺和心理都帶來強烈的沖擊力,兩例事件都通過大量觀看量、評論量、轉發(fā)量“走紅”。同類事件的豐富還為微博用戶提供了原始素材,用戶的再創(chuàng)造,豐富了微博上的內容,給微博用戶帶來了視覺快感,促使用戶再次傳播。沃爾特·李普曼認為,成見系統(tǒng)一旦完全同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tǒng)的事實的吸引,對于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霸座男女給微博用戶的負面印象一經固定,任何符合其負面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都將收獲到新的注意力。
二、熱點事件疊加效應的思考
(一)熱點事件的疊加效應,形成了網絡輿論的“超時空鏈接”的氣候性輿論場。
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層出不窮的信息過期時間也大為縮短,往往一項事件正處于熱度上升期,就被另一熱點事件沖淡了視線。綜觀近年來的和頤酒店遇襲事件、百度魏則西事件、羅爾詐捐事件、紅黃藍幼兒同事件,都是涉及社會信任體制機制和社會成員牛命安全的熱點事件,但是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有限,傳播資源只會不斷往更新鮮的事件挪移,許多時候熱點事件迅速就被新近事件取代,悄無聲息地逐漸退出公眾視線。
當熱點事件加持了疊加效應,事件的影響力將會超越時空的限制,由于不斷的聯想思考而變得更加持久。以高鐵霸座事件為例,霸座男首次在微博上引起了網友對高鐵霸座事件的重視,月余之后,霸座女的出現讓霸座男重回公眾視線,網友對兩人的形象進行了二次加工,微博上出現了“希望這兩個人結為連理”之類的調侃言論,并開始流傳一張霸座男女共坐輪椅的圖片,圖片配字“這樣殘廢的我們,依舊在努力前行。”熱度加持助推主流媒體的資源分配,@北京青年報微博發(fā)布霸座男的懲戒結果,@人民日報微博以短小評論倡導遵守社會規(guī)則、構建誠信體系。在霸座男女之后,高鐵霸座現象再次出現時,微博內容往往會再次涉及霸座男女,此類不公德行為在霸座男女基礎上形成了“超時空鏈接”的氣候性輿論場,受眾在遵守高鐵座位秩序上已經被這對男女留下了烙印。
(二)熱點事件的疊加效應,反映了網民泛道德化社會心理處在敏感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疊加效應的積極作用是幫助受眾主動設置議程,引起襯=會關注。高鐵霸座事件的橫向聯想疊加,不僅僅是霸座女帶動霸座男熱度的回升,更是在輿論場上強化了遵守社會秩序的議程設置。微博網友出于內心道德感正義感的驅使,積極轉發(fā)評論,促使主流媒體完成了報道事實、宣布結果、化解矛盾的一系列動作,強調了霸座舉動的不可為性,鞏同了社會秩序。
但消極作用是受眾沉溺情緒宣泄,隨意判斷事實。在彭字案中,公眾的態(tài)度就隨撲朔迷離的案情搖擺,在彭字和老人之間來回站隊,在縱向疊加效應的影響下,許多人至今在老人跌倒扶不扶這個問題上,仍會受到彭宇案的不良影響。高鐵霸座事件在微博上的傳播是用戶主動參與的結果,實際反映了網民泛道德化的社會心理十分敏感,在該事件中,網民的“口誅筆伐”恰好號準了“脈”,霸座這一行為具有公認的不恰當性。但是當事實不清晰,取向不明顯的時候,一味沉溺于情緒宣泄,將對事實發(fā)展起到適得其反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小安:《網絡輿情聯想疊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關案例的綜合分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2]陳安,房亞楠:《多輿情事件的演化機理及其公眾關注度的替換/疊加效應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3]張偉駿:《文化現代性孤立的終結——對詹姆遜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再探討》,《文教資料》2018年第8期
[4]曹敏:《自媒體場域中輿論的碰撞與凈化》,《安徽大學學報》2017
[5]裴洪:《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中主流媒體官方微博傳播規(guī)律探析》,《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9期
[6]王晰巍,文晴,趙丹,王楠阿雪:《新媒體環(huán)境下自然災害輿情傳播路徑及網絡結構研究——以新浪微博“雅安地震”話題為例》,《情報雜志》2018年第2期
[7]汪致宏:《幼教類沖突事件網絡輿論傳播與演化研究》,《南京大學學報》2018
[8]溫家林,張增一:《社交媒體中錯誤信息傳播的回音壁效應》,《科普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