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陳沖
摘要:荊浩是我國五代后的著名畫家,長期在太行山隱居。因此,在畫作的創(chuàng)作中,太行山風景成為荊浩的主要創(chuàng)作內容。在長時間的研究中,荊浩的太行山寫生對我國山水畫發(fā)展產生一定積極影響。本文基于此進行分析,對荊浩的太行山寫生進行分析。
關鍵詞:荊浩;太行山
荊浩,字浩然,生于我國唐大中四至十年。早年喜愛畫作,受到吳道子等著名繪畫大師的影響,采用獨特的繪畫技巧展示太行山的秀麗景色。并且,荊浩師承張璪,畫作有筆有墨,通過水暈染墨,展現出不同的太行山美景。荊浩的太行山寫生為我國后世的山水畫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
一、荊浩太行山題材創(chuàng)作背景
(一)太行山選景分析
如何描繪我國美好的江山景象,通過中國畫元素去構造畫面意境。畫家荊浩通過前人經驗所得,并長期隱居至太行山之中,這座山峰高昂聳立,雄偉壯觀,荊浩在此環(huán)境之中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繪畫松山綠水,由此構建出一篇名為《筆法論》的理論文章,這篇理論文章是荊浩的代表作,更是超越荊浩自身山水作品的藝術理論形式。在荊浩發(fā)表理論文章前,人們便認為山水有靈,但具體如何體現出靈,荊浩在此基礎上將其以圖真論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荊浩為代表的畫作流派提出真思、真景表達出畫家真實的內心情感。在面對荊浩所繪畫的太行山寫生欣賞過程中,我們可以看群峰聳立、溝谷縱橫、溝壑錯落與美麗的瀑布,畫中的每一幅風景都令人陶醉其中,沒處筆墨中皆流露出太行山獨特的美感。從整體來看,該畫作內容十分和諧,山峰高低起伏,山水雄壯秀美,包含著太行山俊秀的壯觀景色。觀看荊浩的太行山寫生可令人感受到絕美的繪畫藝術與人生感悟,便如張操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般。只有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將人的本質精神通過藝術得到外化,明確其繪畫內涵所在,才可創(chuàng)作出揮發(fā)心靈意境的寫生作品。
(二)太行山選題文化創(chuàng)作背景
人類與自然的親近是與生俱來的,越是接近自然,越能夠發(fā)現大自然的美好,如同荊浩一般深入大自然創(chuàng)作,可領會自然精神,實現物我融合,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宏觀之美與微觀之美,體會大自然帶來的美好。如同六十年代時期李可染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月芽山圖》和《桂林陽朔》皆通過自身與大自然山水相融合進行創(chuàng)作。由此便可看出,我國山水畫中皆通過大自然中的山水進行創(chuàng)作,在寫生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山水畫中的寫生便是創(chuàng)作與靈感的結合,是作者對當下景色的感悟與人生體會,在大自然的靈韻下激發(fā)自身創(chuàng)造性與情感思維。因此,想要創(chuàng)作出更為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便要親臨大自然之中,用眼睛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只有這樣,才可創(chuàng)作出美妙靈動,富有內涵,引起觀眾產生共鳴的山水畫作品。
二、荊浩太行山解析
(一)中國畫角度
站在中國畫的角度來看,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與大自然的奇珍逸景中感受到藝術的氣息,并通過筆墨的形式將其繪畫而成。我們可以認為,一名畫家的寫生水平直接關系到畫家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作品水準,對于我國山水畫畫家來說,其寫生水平直接影響到整體山水畫作品標準。但我國常年以來一直沒有對山水畫寫生問題產生重視,只是簡單的認為寫生是通過搜集形象,并將其通過速寫本進行呈現,而后根據速寫本內容與畫面進行對比與汲取,由此便形成一幅山水畫作品。然而這種寫生方式對畫家整體山水畫發(fā)展并沒有促進作用,只不過是在填充繪畫空白的題材方面,而不能將其拓展為筆墨變現力。隨著我國交通越來越發(fā)達,人們可以隨時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畫家們也可以實現全球各地進行寫生。在我國各地的風景區(qū)中我們便可看到無處不在的寫生畫家們,他們將自身投入于山水之中,叢林之內,與大自然結為一體,專心致志感受大自然的鐘靈毓秀,并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其釋放于畫紙之上。畫家荊浩便是如此,他出生于山西省,常年居住在太行山之內,學識淵博,十分擅長創(chuàng)作山水畫。荊浩之前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作品中難以見到全景式布局的雄偉山水,但在太行山中卻被氣勢磅礴的大山被動提升審美水準,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太行山中的"山水之象,氣勢相生"。在荊浩放寬自己眼界后,面對雄偉氣勢的太行山,從而形成開圖千里的寫生歌劇。
(二)繪畫方式解析
由于荊浩十分喜歡在冬天和秋天季節(jié)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其著名代表作品中具有《秋山蕭寺圖》《秋山樓觀圖》《楚山秋晚圖》《秋山瑞靄圖》等。宋人米芾曾大量收藏荊浩畫作,并總結其繪畫特點"善為云中山頂,四面峻厚",并對荊浩畫中的氣韻雄偉的繪畫布局做出評價"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荊浩對我國山水畫奉獻出重要貢獻,他曾將水暈墨章這種唐朝時期的繪畫方式推廣至今,并根據唐代山水畫中的筆墨技巧進行總結。在師承方面,荊浩不僅僅采取張璪的繪畫方式,更借鑒項容和吳道子等人的繪畫與筆墨技巧,取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并在長期的寫生創(chuàng)作中達到山水畫筆墨運用神形兼?zhèn)?,荊浩的進步與突破代表著我國山水畫藝術的邁入了另一發(fā)展階段。荊浩在太行山的繪畫過程中,景色布置上較為特殊。通過中景與近景的交叉,展現出太行山的雄偉壯闊。并且,在其中穿插人物活動,使景色更加逼真,以此形成一幅完整的太行山風景圖。
三、結語
綜上所述,荊浩在太行山寫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筆法論》進行選景定位,以此展現出太行山的靈。并且,荊浩長期隱居于太行山中,與自然進行親密接觸,領會自然的美好,從而展現出最美好的太行山景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荊浩采用特殊的繪畫技巧,展現出中國山水畫的美,為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繪畫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劉麗,白少楠.解析荊浩——太行山寫生與造境研究[J].大眾文藝,2011(20):32-33.
[2]榮寶齋畫院涉縣寫生基地“太行山北方山水畫派臨摹創(chuàng)作工作室”招生簡章[J].榮寶齋,2019(0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