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鵬 王宗香
摘要:當前,我國戲曲動畫提出的時間不長,很多的理論都不成熟,造成了戲曲動畫承擔起了非常多的文化包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缺乏自由,會使得作品質量大打折扣,如前幾年反響比較大的戲曲動畫《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文章太過于忠于原著,戲曲動畫中戲曲與動畫的體用關系不明確,缺少自己的風格,內容上缺乏創(chuàng)造力,無疑會影響我國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接下來將以聊齋俚曲為例,探討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方法。
關鍵詞:聊齋俚曲;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方法
戲曲在我國由來已久,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由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構建而成,當前,人們將戲曲與動畫進行了嫁接,叫做戲曲動畫,其創(chuàng)意非常好,但是學術界并沒有對此有一個明確的界定。著名學者于少非長期從事事舞臺美術創(chuàng)作、戲曲動畫與教學任務,他認為戲曲動畫是戲曲藝術中的新類型,在網絡信息背景下,動漫是戲曲的一類全新的傳播媒介,猶如早期戲曲將電影與電視當作媒介一樣。馬青在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中的美術風格探討中關于戲曲動畫的概述,他認為戲曲動畫是以動畫的方式來表現戲曲故事,通過動畫的制作方法與推導手法,能友好地融合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表現要素,把戲曲藝術的精粹融入到動畫創(chuàng)作之中,吸收戲曲造型的藝術特征,構建起一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戲曲樣式,也不重復動畫一樣表現方法的新類戲曲動畫。也可以說戲曲動畫是以戲曲為創(chuàng)作中心,通過動畫自身特征采取再創(chuàng)造的一類藝術方式。戲曲動畫由于提出的時間不長,很多的理論都不成熟,造成了戲曲動畫承擔起了非常多的文化包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缺乏自由,會使得作品質量大打折扣,如前幾年反響比較大的戲曲動畫《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文章太過于忠于原著,戲曲動畫中戲曲與動畫的體用關系不明確,缺少自己的風格,內容上缺乏創(chuàng)造力,無疑會影響我國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接下來將以聊齋俚曲為例,探討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方法。
一、戲曲動畫的概述
中國戲曲是我國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動畫也可以叫做戲曲題材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但是與以往的“戲曲風格動畫”有很大的不一樣。戲曲風格動畫在我國動畫藝術中早已存在,是將中國戲曲里面的要素提煉,并將這些要素應用到傳統(tǒng)故事當中的一類藝術表現方式。戲曲題材再創(chuàng)作是對已提煉加工以后的戲曲作品再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作用是讓傳統(tǒng)的戲曲作品再次煥發(fā)青春,以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對傳統(tǒng)戲曲的熱愛,也可以說是將傳統(tǒng)戲曲進行改良創(chuàng)作的一類創(chuàng)新式方法,以動畫的方式來表現戲曲故事,通過動畫的制作方法與推導手法,能友好地融合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表現要素,把戲曲藝術的精粹融入到動畫創(chuàng)作之中,吸收戲曲造型的藝術特征,構建起一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戲曲樣式,也不重復動畫一樣表現方法的新類戲曲動畫。戲曲動畫在我國有著幾個方面的優(yōu)勢:首先是群眾基礎,中國戲曲作為是我國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深人心,戲曲迷很多,群眾基礎非常好。其次是題材經典。保存下來的戲曲劇目都是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結晶,很多的故事、題材及敘述非常經典,戲曲動畫的開發(fā)研究,只需要在這些戲曲劇目中稍加改編,就可以得到一些優(yōu)秀的動畫故事作品。最后是推動動畫藝術作品發(fā)展,戲曲動畫并不是戲曲和動畫簡單銜接或者單一疊加,而是傳統(tǒng)戲曲文化藝術的再開拓,是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能更好的吸引廣大群眾的喜愛和關注,并能推動民族文化的發(fā)揚和繼承。
二、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聊齋俚曲認識
蒲松齡生于清朝初期,居住在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因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中,蒲松齡見慣了世俗的變遷,養(yǎng)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創(chuàng)作時他以山東地區(qū)為背景,寫出了非常多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聊齋俚曲》,是蒲松齡采用明清俗曲作曲牌,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話和淄川方言編寫的唱本,2006 年時,被收入到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聊齋俚曲》共有十六部俚曲著作和小曲若干首,最具代表的是《墻頭記》《禳妒咒》《磨難曲》,有著“開拓了清代戲劇的另一境界”的美譽。聊齋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跌落金錢]、[耍孩兒]、[皂羅袍]、[銀紐絲]、[呀呀油]、[劈破玉]、[倒扳槳]、[房四娘]和[黃鶯兒]等45個?!读凝S俚曲》的創(chuàng)作內容來源于生活,是人們所關心的熱點生活事件,因為貼近時代又切入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每年正月十五扮玩,當地便有把俚曲的片段當作扮玩唱詞的習俗,蒲松齡以[耍孩兒]、[呀呀油]、[玉娥郎]、[銀紐絲]、[倒扳槳]、[哭皇天]等用曲牌寫成的俚曲,更是在鄉(xiāng)間小道、街頭巷尾傳唱,老少盡曉,隨處可聞?!读凝S俚曲》雖然勾勒的是一幅生動的社會生活風俗畫卷,但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涵,除了游戲筆墨之外的內容,都浸透了蒲松齡的救世婆心和良苦用心,而且一些作品至今還有著深厚的教化功能。
三、聊齋俚曲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方法
戲曲動畫并不是戲曲與動畫的簡單嫁接,因此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采取單一的復制粘貼,采取照搬的形式進行使用,應尋求立異標新。對于一部藝術作品而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面對觀眾,觀眾的喜愛程度也就決定了這部作品的生命力?!读凝S俚曲》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傳統(tǒng)戲曲名著,在我國已經傳承了數百年,對于故事情節(jié),人物特性,已經注入人心了。那么對于一部作品創(chuàng)作時,如果進行簡單的抄襲挪用,即使在制作上如何的精美,他也只是一件沒有生命力的復制品,因為你所表現的內容和觀眾內心深處的意識是高度重合的,觀眾沒有觀下去的動力,觀看下去的意義,所以在創(chuàng)作時應力求立異標新,做到與眾不同。如何做到利用劇本,而勝有劇本,不過渡依賴劇本,這個“度”就是戲曲與動畫嫁接的開門鎖,將傳統(tǒng)金典作品引入,以該作品為基礎,而又不同于原作品,讓觀眾產生喜歡觀看下去的動力,因此可以采取這樣一些小技巧進行處理。
一是引入小人物。小人物的引入可以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能夠使得整個作品的活躍度變得更高,也會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如聊齋俚曲《禳妒咒》中的人物塑造,《攘妒咒》是依據《聊齋志異·江城》進行改編的,其中作品的主人公江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彪悍婦女形象,他除了不依不饒的折磨自己丈夫,還不孝公婆,毆姐毒友,蒲松齡把他形容為“附骨之疽、其痛尤慘”。江城通常會出現一個假象敵的思維,高蕃想父母訴苦的一個情節(jié),原文是江城在一旁偷聽,以為他們要合伙起來整他,于是就破口大罵起來。這里可以將原文是江城在一旁偷聽,改成一個小人物在旁偷聽,以小人物之口進行傳達,會增加語言的不確定性,為整個動畫增加了更多娛樂的氣氛。縱觀國內外,增加小人物角色的塑造比較成功的是迪斯尼。如動畫電影獅子王的一個情節(jié),原版莎士比亞戲劇里面是無“彭彭與丁滿”兩個角色,而增加了這個兩個角色讓整個動畫顯得更加的靈動了。
二是小插曲的構建,小插曲同樣是打破傳統(tǒng)戲曲作品的一個方法,讓作品能更加的“接地氣”,而又不同于傳統(tǒng)戲曲作品。通??梢栽谠髌分性黾右恍]有的情節(jié),通過這些情節(jié)賦予當前人的價值思想觀。如蒲松齡墻頭記中這一段對話,那一時還支使著個小廝,百日給我做飯,黑夜給我看火,也還罷。我那兩個兒子便說:你如今老了,封糧納漕都得操心,耕種鋤刨也費事,不如把地分給俺,你情八石糧食罷??梢詫⑽夷莾蓚€兒子便說:你如今老了,什么家庭,家里有礦?。》饧Z納漕都得操心,耕種鋤刨也費事,不如把地分給俺,你情八石糧食罷。通過插入“流行語”的方式,以增添時代氣息。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戲曲中的故事劇情雖然經典,但是久而久之不免乏善可陳,尤其是一些價值觀和世界觀與我們當代的人一些觀點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有些東西是不夠先進的,因此利用小插曲的方式,引入新的價值觀,以給人新的啟發(fā),從而也會增加動畫戲曲的樂趣。
三是結局改變法。觀眾在觀看一部動畫作品,結局是非常期待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始有終。戲曲動畫中,不但要注重對傳統(tǒng)戲曲的情節(jié)發(fā)展推陳出新,還要跳出傳統(tǒng)戲曲的原有思維,重新設置一個新的結局,以增強關注的反差感,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在縱觀蒲松齡的作品發(fā)現,尤其是《富貴神仙》和《磨難曲》中,蒲松齡都是將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愿望給予實現,如劇中主人公最后都獲得了功名富貴、妻賢子孝、兒孫滿堂、健康長壽,這些美好愿望都一股腦兒都送給了他們,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結局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在戲曲動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將這種結局進行改變,改成不是最終都獲得了一個圓滿的結果,而這結果根深蒂固的問題在什么地方,并以另一種方面的給予解答,以達到引起觀眾的共鳴。
四、結束語
時代發(fā)展下,戲曲有了新的發(fā)展,出現了戲曲動畫,這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新,戲曲動畫從內容上而言,兼有動畫的思維方式與戲曲的傳統(tǒng)藝術特征,但是兩者不是簡單的銜接,是創(chuàng)作者以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方式給予呈現。在改編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不能為了提升價值觀和時代性,采取喧賓奪主的改編和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以元戲曲為基調,將一些優(yōu)秀的,具有價值的東西保留下來,只有在這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動畫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宋宏群.傳統(tǒng)戲曲表現與現代審美方式比對研究[J].北方音樂,2017(06).
[2]吳忠華,章諦夢.基于視覺敘事框架的圖像認知解讀[J].電影文學,2018(10).
[3]裴晏.視覺·啟蒙與建構——戲曲動畫的視覺隱喻與敘事外延的建構分析[J].戲曲藝術,2016(03).
[4]程志兵.《聊齋俚曲集》與《醒世姻緣傳》人稱代詞的差異——兼談兩書的作者問題[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5]張鴻魁.蒲松齡《聊齋俚曲》和民間音樂“聊齋俚曲”[J].蒲松齡研究,2010(03).
[6]賈否,孫鴻妍.試論動畫語言的力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9).
[7]任占濤.試探中國動畫造型的民族化之路——以國產動畫中的孫悟空形象為例[J].當代電影,2015(08).
[8]向菲.論電影在戲劇文學改編中的時間問題——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對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的改編為例[J].云夢學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