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因此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增強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自主學習和主動構建的能力,發(fā)揮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力求上好每一堂特殊而難忘的思政課。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職;思政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提出
建構主義是一種結構主義理念,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基于他有關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的觀點,他提出了發(fā)生認識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建構主義關注學習者如何在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基礎上建構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流派眾多,且有不同的理論傾向,但都堅信知識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或純粹客觀的反映。知識是情境化、個體化的產物。知識是認知主體的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具有相對的正確性,沒有哪一種人類知識的客觀性是絕對、純粹而不需要進一步質疑的,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需要對前人獲得的知識進行新的審視、修正或揚棄,并發(fā)展出適合于自己這個時代需要的新知識。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師生觀
20世紀早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強調行為,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消化理解教師傳授的內容,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的儲存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占主導向學生的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占主導地位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
3.建構主義的學習環(huán)境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情境”對意義的建構、提倡合作學習、關注對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鼓勵運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從而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完成意義的建構。[1]這需要教師改變角色、轉變思想,將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變?yōu)殚_放式教學。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堂問題初探
(一)實踐性的缺乏
高職院校是針對社會需求,向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性技術性較強的實踐型人才。目前職業(yè)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先理論后實踐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必要的原始經驗、心理準備等,缺乏學習動機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2]傳統(tǒng)型的思政課堂亦是如此,重視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性教學模式,與其專業(yè)理論與實踐匹配度較低,無法激發(fā)學習者學習動機。因此職業(yè)院校的思政教師更應該體會到先理論后實踐的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之處。從建構主義學習觀上看,沒有實踐為先導,我們根本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現實教學做相應調整。倡導“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3]。所以在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政課堂過程中,需更加注重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培養(yǎng)。如何將建構主義理論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學,是現階段我們首要探究的工作之一。
(二)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上學生對自身的定位有所偏頗,沒有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積極主動構建者。學生需要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認識加工策略和心理模式。學生要用探索法和發(fā)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然而現在職校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缺乏把當前學習內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的能力。
教師角色有待完善。在傳統(tǒng)思政課堂上教師角色單一。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角色做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傳統(tǒng)課堂的思政教師更多是充當理論知識的傳授者,在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方面有所缺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可通過給學生提供復雜、真實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多重觀點,而這些都是上好一堂難忘的思政課所需要借鑒的。
三、建構主義對高職思政課堂的啟示
首先,在高職生思政教學的課程設置上,采取更靈活的方式。分為正常教學預設設置和教學過程自動生成兩種方式。教師在基礎理論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經驗、個性差異、興趣、動機等特點安排恰當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理論知識與自己的情感、信念和價值觀等融會貫通,促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獲取更多的心靈碰撞,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
其次,在高職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建構主要學習理論倡導“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4]。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這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式的學習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觀。自主式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在于幫助學生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指導他們進行學習。
最后,在思政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上,構建生動的激發(fā)學生思維和學習動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為教學中的情境就是學生在生活中自己遇到情境,從而更加積極主導去構建學習。就學習內容設計問題,或由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習者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相應的問題圖式以及相關的觀念性理解。在學習中,讓學生組成小組,避免教師的獨大,增加交流與對話,共同合作。設計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就能從事有效行動的復雜環(huán)境。鼓勵學生在社會背景中檢測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本)1997,(5):8.
[2]馬樹強,張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綜述[J].湖北函授大學報,2014,(1):95-97.
[3]吳雪松,楊雪.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3):21-22.
[4]崔玉金,蘇煥平.淺談建構主義理論在高職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4):70-73.
作者簡介:
于靜(1990.08-),女,漢族,山東棗莊人,助教,研究生,單位:江蘇省徐州醫(yī)藥高等職業(yè)學校,研究方向:政治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醫(yī)藥高等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