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外表顏色與周圍環(huán)境相類似,這種顏色叫保護色。很多動物都有保護色,類似豹子的花紋和青蛙的綠,還有不少會變色,但最高境界是擬態(tài),不只是顏色,連外形都完全變了(顏色、外形都與環(huán)境類似的歸于擬態(tài))。自然界里有許多生物就是靠保護色避過敵人,在生存競爭當中保存自己的。
這種保護色的例子在動物界可以舉出許多,我們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見它。沙漠里的動物,大多數都有微黃的“沙漠色”作為它們的特征。那里的獅子、鳥、蜥蜴、蜘蛛、蠕蟲等,總之是沙漠動物群當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這種顏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動物,可怕的北極熊也好,不傷人的海燕也好,都披上了一層白色,它們在雪的背景上簡直看不出來。
在長期的險惡環(huán)境中生存的野兔,它們的毛色都是土黃色,這種顏色,也是秋天大部分草木的顏色,所以野兔可以借此來逃避許多天敵的危害。變色龍是蜥蜴的一種,是典型的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它能在周圍環(huán)境對光線的反射中迅速地改變體色,變成樹干或樹葉的顏色來保護自己。每一個捕捉過昆蟲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蟲有保護色,要找到它們十分困難。你不妨試著去捉在你腳邊的草地上吱吱叫著的綠色蚱蜢,在掩護著它的綠色背景里,你簡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還有生活在樹皮上的蝶蛾和毛蟲,顏色都非常接近樹皮的顏色(如毒蛾等)。
水生動物也是這樣。在褐色藻類里生活的海生動物,都有“保護性”的褐色,使眼睛無法察覺它們。生長在紅色海藻區(qū)域里的動物,主要的保護色是紅色。銀色的魚鱗也同樣具有保護性,它保護魚類,即使它們不會受到在空中搜尋它們的猛禽的傷害,也不會使它們受到在水下威脅它們的大魚的襲擊:水面不但從上面往下看像面鏡子,并且從下面,從水的最深處向上看更像面鏡子(全反射),而銀色的魚鱗剛好同這種發(fā)亮的銀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動物,像蠕蟲、蝦類、軟體動物等,它們的保護色是完全無色和透明的,使敵人在那無色透明的自然環(huán)境里看不見它們。
許多動物都能按照周圍條件的變動來改變保護色的色調。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覺的銀鼠如果不隨著雪的融化而改變自己毛皮的顏色,那它就會失去保護色的好處。因此在春天,這種白色小動物會換上一身紅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顏色跟那新從雪里裸露出來的土壤的顏色打成一片。隨著冬季的來臨,它們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變成白色。
按照達爾文的解釋,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生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功能不同的保護色。如枯葉蝶,它們停息在樹枝上,像一片片枯樹葉,行人常把它當作枯葉,當人們用手碰它時,它卻一抖身體,向空中飛去了,并不像枯葉那樣飄落到地上。
尺蠖和竹節(jié)蟲的身軀,與枯葉蝶有異曲同工之妙。尺蠖歇息在樹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樹枝。竹節(jié)蟲體態(tài)如同竹節(jié),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難以分辨。這種擬態(tài)怎么來的呢?枯葉蝶的祖先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像枯葉,有的不大像枯葉。像枯葉的個體,不易被天敵發(fā)現,不大像枯葉的個體,常被天敵吃掉,這樣,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繁殖、變異,定向性更明顯,枯葉蝶更像枯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