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形態(tài)變化和虛詞運用,兩者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對漢語而言,虛詞在運用的廣度、深度、精度、頻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語言都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虛詞在漢語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實詞與典型虛詞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地帶,為此,我們提出“廣義虛詞”這一新的理念。漢語虛詞研究將形成六個新趨勢:(1)國際漢語教學的緊迫需求促使我們重新認識虛詞在漢語語法體系中無可替代的主導地位;(2)虛詞語法意義的確認,關鍵在于形式上的驗證,要為每個虛詞義項建立“定位框架”;(3)虛詞研究必須在一定的“語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進行;(4)虛詞研究的深化,必須在時間的縱軸和空間的橫軸結(jié)合上下功夫;(5)重要虛詞的個案深入研究和范疇虛詞的比較研究將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6)虛詞研究必須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現(xiàn)代化與網(wǎng)絡化方面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H04;H14;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19)01-0001-06
1. 重新審視虛詞在漢語語法中的定位和作用
虛詞在漢語整個語法體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中國語言學界應該是個主流觀點,然而其重要性到底是什么,似乎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到了1985年,朱德熙先生在《語法答問》一書中,就對“漢語的虛詞特別重要”這一論斷提出了質(zhì)疑和挑戰(zhàn)。他認為這不能算作漢語語法的特點,接著他推出了自己發(fā)現(xiàn)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二是漢語句子的構(gòu)造結(jié)構(gòu)跟詞組的構(gòu)造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們不能不佩服朱先生獨到而敏銳的眼光,他提出的這兩個特點確實讓我們耳目一新,發(fā)人深省。我們由衷地贊同,并且已經(jīng)寫入我們編寫的教材《現(xiàn)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7、2016)。但是,隨著我們對虛詞研究的逐步深入,慢慢發(fā)現(xiàn)朱先生否認虛詞是漢語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結(jié)論可能是個誤解,必須表示質(zhì)疑并且進行爭辯。當然這也說明,學界對虛詞在漢語中的定位和作用還缺乏足夠的深刻的認識,以至于至今也沒有看到理直氣壯的反批評意見。
(1)朱先生否認虛詞在漢語里的重要性,理由是“印歐語里該用虛詞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漢語的“虛詞倒是常常可以省略,特別是在口語里”。他舉的例子實際上僅限于復句中流水句的連詞,這實際上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谡Z里連詞的省略確實常見,但是因此而否定絕大多數(shù)漢語虛詞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這顯然是不妥的。而且事實上,漢語虛詞還有其他語言虛詞沒有的特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虛詞數(shù)量特別多。在典型實詞與典型虛詞之間,存在一個中間過渡地帶,特點是封閉
可數(shù),而且往往定位,有些偏實,有些偏虛,在詞匯意義之外,還表示種種語法意義。例如:
站起來;坐起來(真的起來了)
爬起來;跳起來(可能起來了,也可能表示動作開始)
開始說起來;開始寫起來(只表示動作開始)
熱起來了;胖起來了(不僅表示開始,還表示度量增加)
說起來還是老鄉(xiāng);寫起來不太順手(不僅表示開始,還表示嘗試義)
第二,虛詞使用頻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重點虛詞,是句法結(jié)構(gòu)組成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如:
修理機器/修理的機器(不能缺省“的”)
外面下著雨/外面下過雨(“著”和“過”分別表示進行時與過去時)
第三,虛詞所蘊含的語法意義極為精細、豐富、有趣。試比較以下例句里的語氣詞:
你明天去哦?。ㄌ嵝选⒋叽?,口氣溫和)
你明天去唄?。ńㄗh,無所謂,有點隨意)
你明天去吧?。☉?,提醒)
第四,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形態(tài)變化在漢語里不僅少,而且并不起主導作用,多數(shù)語法意義主要依賴于虛詞來承擔。換言之,漢語的語法意義主要是詞語附加型的,而不是詞語變化型的。
這幾個特點,特別是最后一點,顯然是印歐語的虛詞所不具備的。
(2)漢語的虛詞研究,在中國語言研究歷史上是享有盛名的。我們中國學者首先提出實詞(實字)與虛詞(虛字/助字/語助)的區(qū)別,正是因為前人早就深刻認識到漢語虛詞的重要性。顯然,僅僅只有實詞,往往無法組合成合法的適宜的句子。
漢語虛詞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南北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把“語助”分為三類:“一發(fā)端之首唱,即發(fā)語詞;二劄句之舊體,即句中的常用介詞、連詞;三送末之常科,即句尾的語氣助詞?!边@種結(jié)合句法給虛字分類的方法是相當高明的。唐朝柳宗元的《復杜溫夫書》(《柳河東集》)把“助字”分為“疑辭”和“決辭”兩類,也頗有創(chuàng)見;南宋陳骙的《文則》列舉了“或法”“者法”“之謂法”“謂之法”“之法”“可法”“可以法”“為法”等四十五種虛字的用法,這是第一本對虛字作比較具體分類描寫的專著。元代的盧以緯《語助》對虛字也進行了集中的比較、歸納、整理,開創(chuàng)了虛字專論的新風。
清代對虛字的研究更是碩果累累,形成傳統(tǒng)小學的鼎盛時期。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虛字專著是袁仁林《虛字說》、劉淇《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三種。尤其是袁氏更是有獨到見解,他認為:“構(gòu)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睋Q言之,實詞主要承載句子的主體結(jié)構(gòu)及詞匯意義,虛字則主要顯示其內(nèi)在的語法意義。
(3)有些人一直頑固地認為漢語只有修辭,沒有語法。這從本質(zhì)上講,是以印歐語作為模板來看待漢語。他們認為,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所以推導出一個極為荒謬的結(jié)論——漢語沒有語法。當然,我們確實沒有那種以形態(tài)變化為標記的語法,但是問題在于,語法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形態(tài)變化。漢語當然有語法,但是它并不依賴于形態(tài)變化,而主要使用虛詞、語序、構(gòu)式、重疊等其他語法手段,尤其是虛詞特別重要。我們認為:形態(tài)和虛詞,兩者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在不同語言里分別是語法意義的主要承擔者。
漢語的語法意義,主要由虛詞及句子結(jié)構(gòu)兩者來承擔的。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虛詞意義”和“結(jié)構(gòu)意義”。因此,虛詞在漢語語法體系里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此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評估,任何低估漢語虛詞作用的看法都是致命的。
(4)漢語語法學,主流觀點認為是從1898年《馬氏文通》問世開始的。那么,為什么漢語既然有語法,但語法學卻誕生如此之晚?難道漢語真的不需要語法?或者像某些人所說的漢語根本就沒有語法?這一難題困惑了我們很久很久,一直找不出合理的解釋?,F(xiàn)在,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漢語的語法意義主要是由虛詞來承載的,虛詞的作用在漢語中極為重要,其作用相當于印歐語里的形態(tài)變化。古人的研究往往拘泥于漢字,認為漢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長期以來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如此興旺發(fā)達的原因,換言之,我們的老祖宗把虛詞納入了訓詁學的范疇,同時也一定程度忽略了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和意義,這不能不說是嚴重的失誤,但是從另一角度恰恰也證明了虛詞對漢語的重要性。
一個句子的表述,幾乎都由客觀事實和主觀認識兩方面的因素構(gòu)成。客觀事實是第一位的,主觀認識是建立在客觀事實上面的,而語法意義,主要就是表現(xiàn)說話人的主觀認識,特別是情態(tài)(內(nèi)在的感情和對外的態(tài)度)。因此眾多虛詞的存在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語法意義的表達,這也是高度發(fā)達語言的一種必然具有的屬性。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漢語虛詞的定位和作用。由于印歐語的形態(tài)變化相對比較簡明,客觀性比較突出;而漢語的虛詞豐富多彩,主觀性更加鮮明、細膩、多彩。從而形成了兩類語言不同的趨勢:一個是客觀性強勢語言(主觀性弱勢),一個是主觀性強勢語言(客觀性弱勢)。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其應該屬于后者的類型。
2.“廣義虛詞”說及其理論意義
如何區(qū)分實詞和虛詞,歷來爭議頗大,判定的標準也是眾說紛紜。目前主流看法是采用結(jié)構(gòu)主義的觀點:凡是能夠充當六大句子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是實詞,反之,不能充當句子成分的則為虛詞。這一標準的好處是比較嚴格而且容易執(zhí)行,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作為語法意義重要載體的副詞被開除出虛詞了,而副詞主要承載的就是語法意義,如果不看作虛詞,那所謂的虛詞僅只剩下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不僅數(shù)量太少,也無視漢語的特點,不符合漢語研究的歷史傳統(tǒng),實際上也放棄了對語法意義的深入探討。
第二,虛化的趨向動詞、虛化的方位詞,乃至起特殊作用的助動詞、代詞、量詞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閉類詞,似乎既非實詞也非虛詞,或者說既有實詞的要素,也有虛詞的特點,讓人左右為難。還有一些新興的跨層結(jié)構(gòu)、話語標記等,例如“的話”“非……不可”“看樣子”等,不僅虛實難辨,甚至連是詞還是非詞都難以定論。
第三,這種只按照單一形式標準區(qū)分出來的虛詞實詞,在語法研究和句法分析時,幾乎沒有太大作用,似乎是為分而分,僅僅貼上一個標簽,并無實質(zhì)性的作用。
有關虛詞的界定大體上有三類:
一以胡裕樹(1995)為代表,堅決執(zhí)行形式標準,即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是虛詞。標準比較嚴格。(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嘆詞、象聲詞。)
二是黃伯榮、廖序東(2002),除了“不能單獨成句,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之外,還指出“依附于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不能重疊”。標準相對寬松。
三以錢乃榮(2001)為代表,凡是封閉類的詞叫做虛詞。除了“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之外,“一般是粘著的,是定位的,語義信息量小,發(fā)音往往比較含混,或讀輕聲?!碧撛~范圍最寬。(包括能愿詞、趨向詞、唯補詞、量詞、副詞、代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近年來,漢語詞類“三分”的新主張開始抬頭了。具體處理意見大致有三種:
1)實詞、準虛詞、虛詞;
2)實詞、半實半虛詞、虛詞;
3)主體詞、輔助詞、功能詞。
目前看來,虛實二分盡管一時還難以完全破局,但是已經(jīng)開始松動,發(fā)展趨勢很可能是三分,或者二二切分(實詞/虛詞[典型虛詞/準虛詞]),甚至于四分(虛詞/準虛詞/準實詞/實詞)。這一思路就催生了“廣義虛詞”新概念的問世。
我們覺得在典型實詞(主體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包括區(qū)別詞)與典型虛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個中間過渡地帶,這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即從最實到最虛。
以實在性相比較,典型實詞依次排列可能是:名詞 > 動詞 > 形容詞。
以虛靈性相比較,典型虛詞依次排列可能是:介詞 > 連詞 > 助詞 > 語氣詞。
至于中間狀態(tài)的詞語,其共同特點是:
第一, 可充當句法成分,尤其是主謂賓以外的次要句法成分;
第二,內(nèi)部成員是可數(shù)的、封閉的;
第三,句法位置相對固定。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它們既有一定的詞匯意義,往往還表現(xiàn)出一定的語法意義。當然其中有些偏向于實詞一些,有些偏向于虛詞一些,因此也許可以分為兩類:1)準實詞;2)準虛詞。
至于具體這些封閉類詞如何歸類,則還需要深入探討。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廣義虛詞”,這就為虛詞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圍,也為國際漢語教學打開了一個新思路,因為這些正是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重點、亮點和難點。如果說印歐語的形態(tài)變化是其語法表現(xiàn)的主要手段,虛詞只是其輔助手段,那么廣義虛詞就是顯示漢語語法意義的最重要的載體,形態(tài)變化只是其語法表現(xiàn)的輔助手段。
3. 虛詞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一直走在漢語研究各個分支領域的最前頭,關鍵是它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不斷在更新,在變化。一方面注意吸取海外最新的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也特別注重從漢語事實出發(fā),挖掘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顯示出中國學者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進入21世紀,漢語虛詞研究的步伐像高鐵一樣,顯然提速了。無論研究的廣度、深度,還是力度、銳度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北京主要是以語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兩個團隊的虛詞研究為主,代表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最高研究水平。特別是陸儉明與馬真兩位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專心于虛詞的研究,帶動了整個虛詞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此外,呂叔湘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因其釋義的準確到位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新舊世紀的交接點上,上海形成了以張斌與范開泰、齊滬揚牽頭的上海師范大學虛詞研究團隊,出版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尤以張誼生的副詞研究獨步天下。
21世紀以來,廣州則開始形成以暨南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圍繞著編寫《漢語虛詞框架詞典》,發(fā)表數(shù)十篇論文,致力于為虛詞釋義建立不同角度的“框架”(語言條件),在廣義虛詞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并在理論與方法上作了大膽的探討。
顯然,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漢語虛詞研究中心,他們的經(jīng)驗是:既要有自己的帶頭人,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既要有自己的拳頭產(chǎn)品,也要有理論方法的突破;既要有深入的個案研究,也要有各種類別的深入研究與比較研究、詞典編撰等多方面的突破,這樣才能花開滿園,碩果累累。
我們認為,在漢語虛詞研究方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做。在理論和方法上也有許多可以總結(jié)和進一步發(fā)掘的地方:
3.1 虛詞的多角度的比較研究
“比較”是語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在虛詞研究方面,比較的應用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馬真最新的研究成果《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6),提出了“多角度的比較”,包括以下十個方面:句類,詞類,音節(jié),輕重音,肯定與否定,簡單與復雜,位置,跟其他詞語的配搭,語義指向, 社會心理。其中不少是經(jīng)驗之談,很有哲理。比如:語義和用法并重;不要把格式義誤認為是虛詞義;注意虛詞對句類的選擇;關注單雙音節(jié)、輕音重音、肯定否定等要素對虛詞義的影響和制約;等等。顯然,比較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并且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余地。
3.2 虛詞的語法化與詞匯化研究
虛詞研究不僅僅是當時當?shù)氐膯尉S研究,還涉及歷時和地域的立體三維研究。尤其是歷史的演變,包括語法化和詞匯化,以及方言的虛詞研究及其比較。這是把現(xiàn)代漢語語法跟漢語史,尤其是跟近代漢語,以及漢語方言語法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了,體現(xiàn)了歷史縱軸與地域橫軸的互動,顯然,這是一個新的亮點。這樣,一頭是由當代或現(xiàn)代向上追溯,一頭則由古代特別是近代向下延伸。兩方面的合流,形成了虛詞語法化研究的熱潮,從而引起了包括漢語史學者和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學者廣泛的興趣和關注。在這方面,江藍生、吳福祥、李宗江等做出了出色成績。這方面的突破就是要跟方言虛詞研究的多角度結(jié)合。
3.3 虛詞的主觀性與主觀化研究
所謂“主觀性”就是指當說話者用語言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或?qū)ν饨绲目捶〞r,在客觀性基礎上凸顯自己的主觀意圖和情感。包括:主體特定的視角、客體特別的背景、主體對客體特殊的情感。共時平面的主觀化,通常是通過語音、詞語、句法這三條常規(guī)途徑。當然,對漢語來說,詞語途徑大概是最主要的。顯然,虛詞是彰顯主觀性的極為重要手段。從主觀性和主觀化的新角度切入,這就為虛詞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人們將更多關注語義,尤其是情態(tài)對虛詞選擇的制約。
3.4 虛詞應用性研究的強化
虛詞,尤其是常用虛詞,義項細膩隱蔽,用法復雜多變,無論對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是學習和運用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編撰虛詞詞典成為一個艱巨而重要的任務。近年來主要出版了張斌《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朱景松《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7)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幾個特點:
第一,關注新型虛詞,最有影響的當推李宗江的有關研究,他和王慧蘭合著的《漢語新虛詞》(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頗有影響,當然其中涉及的詞語是否都是虛詞,還是可以討論的,但是他敏銳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第二,采用新的角度或工具,例如劉云《漢語虛詞知識庫的建設》(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王欣《蒙太古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以“的”為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任海波《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近義,虛詞對比研究》(學林出版社,2013)、張旺熹《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認知與功能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等。
第三,國際漢語教學與虛詞研究
虛詞的應用性研究,密切結(jié)合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漢語教學以及華文教學的需求。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舉辦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及教學研討會。在有關的語法研討會上,有許多結(jié)合漢語教學的虛詞研究,特別是歷年舉辦的世界漢語教學研討會上,有關各類虛詞研究的論文層出不窮,多有新見。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自2003年起連續(xù)每兩年舉辦“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研討會”,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從2011年起還連續(xù)舉辦了四次“漢語副詞研討會”,這些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是出版了一批有關專著或教材,其中,周小兵、彭小川、李曉琪的有關研究,由于來自于教學實踐,作者對虛詞本身又有獨到的研究,所以頗受歡迎,影響廣泛。這些研究密切結(jié)合漢語教學中的問題,針對外國人或漢語非母語的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實用性突出,因此深受國際漢語學界歡迎。
4. 漢語虛詞研究前景的展望
漢語虛詞研究勢頭很猛,研究的主戰(zhàn)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北京,發(fā)展到20世紀與21世紀交叉時期的上海,近年又蔓延到了南粵廣州,逐步形成了全國開花、北上廣為核心的格局。由于人們對漢語虛詞作用有了新的認識,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出現(xiàn)了更新,因此,21世紀漢語虛詞研究必將日新月異,更上一層樓。我們預測,在以下六個方面,將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1)重新認識虛詞在漢語語法體系中無可替代的主導地位,這將使得漢語虛詞的研究踏上一個全新的臺階。尤其是“廣義虛詞”說的提出,在原有小范圍的虛詞基礎上,包容了那些兼有虛詞功能和實詞作用的詞語,不僅擴大了虛詞研究的范圍,而且將為虛詞研究注入了新鮮的動力。因為虛詞研究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學術上分類的需求,更是漢語教學和漢語應用的需求,說到底,是適應社會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這才是學術發(fā)展的真正動力。
(2)虛詞研究的重點不只是語法意義分析,關鍵在于形式上給予驗證。因為語義往往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必須擴大對語法形式內(nèi)涵的理解,對驗證手段需要進一步的開拓。最重要的就在于要為每個虛詞義項建立“定位框架”,即盡可能的給出每個義項具體的語言制約條件,包括語音、詞匯、句法、語境、認知、情態(tài)六大框架。并且在義項之間盡可能地建立聯(lián)系,從而建立虛詞分析系統(tǒng),包括立體三維:橫的義項比較、豎的語義演變,縱的運用模式。并根據(jù)語義聚合的類型(包括近義、反義、類義、同族等,結(jié)合句法分布、語義范疇、次范疇小類等)進行集中掃描。要根據(jù)詞語的同現(xiàn)或不能同現(xiàn),跟實詞組合的可能性及其頻率,語氣語調(diào)乃至韻律,還包括句類、句式、句型,甚至于構(gòu)式(框式結(jié)構(gòu))等的制約條件,在結(jié)構(gòu)組合中進行分析。
(3)虛詞研究必須引進“語境”(上下文)的概念,不要把它僅僅看作是一種語法概念。其實語法的規(guī)則本身就是在語言使用中才得以實現(xiàn)和發(fā)展變化的。語境的制約是虛詞詞義變化的極為重要的條件,這不僅僅涉及句子前半截和后半截,也不僅涉及前后分句,更可能涉及前后語段,甚至于句群、語篇之外的知識背景。語境將開拓我們新的視野,引進新的制約要素,激發(fā)我們新的聯(lián)想。
(4)虛詞研究的深化,必須在時間(歷史)的縱軸和空間(地域)的橫軸結(jié)合上下功夫??梢哉f,虛詞的前身基本上都是實詞,語言交際的需求,經(jīng)過歷史的發(fā)展,才逐步產(chǎn)生了種種虛詞。而虛詞在發(fā)展道路上,由于不同地區(qū)的差異,展現(xiàn)出不同的進程,這就不僅需要引進方言虛詞的交叉研究,還需要進行方言虛詞之間的比較研究,乃至于跟普通話虛詞的比較研究。其中,特別需要重視虛詞的主觀性和主觀化,考察虛詞發(fā)展進程中,主觀性是如何起作用的,主觀化的進程有哪些變化和規(guī)律。因此,橫向的比較研究和縱向的語法化詞匯化研究將使得虛詞研究更為豐滿和充實。
(5)重要虛詞的個案深入研究和語義類別的范疇虛詞的比較研究,將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重要的高頻的而且意義復雜而精細的虛詞,當然需要借助于新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深入精準的分析,同時,同一語義范疇(比如:程度、預測、疑惑、否定、虛擬、遞進等)的虛詞群體的類聚掃描也是極為重要的。兩者相輔相成的結(jié)合將促使虛詞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語義范疇的研究。
(6)虛詞研究,必須在方法和工具方面現(xiàn)代化,網(wǎng)絡化。我們必須借助于大型語料庫,只有在大量真實的生動的語言事實的檢測下,我們的虛詞研究才能夠揭示漢語真正的規(guī)律。語料庫,不僅是我們虛詞研究的出發(fā)點,也是虛詞研究結(jié)論的監(jiān)測站。此外,我們還進行大數(shù)據(jù)的云計算,運用可靠的數(shù)據(jù)來進行必要的解釋,必須進一步跟人工智能結(jié)合,還包括跟邏輯研究、心理研究、神經(jīng)研究相結(jié)合。
我們堅信,對虛詞在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的定位和重大作用有了新認識的基礎上,有關研究必將獲得新的動力和方向,必將出現(xiàn)新的突破,取得燦爛的碩果。虛詞研究不僅是漢語語法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可以斷言,這正是漢語語法的精華所在,是漢語語法特色的載體之一。無論怎么估計虛詞在漢語中的特色和作用都是不會過分的。漢語虛詞研究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
[參考文獻]
李凌梅 2017 2000年以來漢語虛詞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11).
邵敬敏 2003 漢語虛詞研究的一個新起點———評《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J].漢語學習(4).
——— 2006 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3 《漢語虛詞框架詞典》編撰的創(chuàng)新思路[J].語言文字應用(3).
——— 2018 2000—2018年中國漢語虛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日本: 中國語學(年刊).
張春秀,李長春 2007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
張誼生 2016 30年來漢語虛詞研究的發(fā)展趨勢與當前課題[J]. 語言教學與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