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lián)濤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財富的起源》(The Origin of Wealth-Evolution,Complexity and the Radical Remaking of Economics)。作者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是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圣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還曾是麥肯錫高級咨詢顧問,他在書中總結了經濟學研究最新成果,并得出結論:市場是一個不斷演化并進行適應性調整的體系,它和自然界“適者生存”的達爾文法則極為類似。
作者拜因霍克試圖闡釋這樣一個觀點:價值與人類的基本需要息息相關。比如,達爾文認為人類進化是由于不同個體相互競爭資源,并復制繁衍自身的過程。而在以前,權力和財富使得許多男人能夠吸引眾多異性,從而保證優(yōu)秀的基因得以存續(xù)繁衍。從這個意義上說,財富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有利于實現人類生存的欲望。
正是基于這種洞察,可以看出人類為了生存,往往會按照適應性的模式調整自己的行為。由此引發(fā)了一個新興的經濟學理論,即所謂的“復雜性經濟學”(Complexity Economics)。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這個理論。
按照《財富的起源》中的邏輯,許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都經不起推敲。例如,我們用于評估市場收益和風險的各種模型(如馬爾科維茨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甚至市場是一個隨機漫步過程的假設都可能是錯誤的。曾做過金融學教授、現在是基金投資主管和風險顧問的阿維納什佩爾紹德(Avinash Persaud),對傳統(tǒng)金融理論有一些獨到的評論。在他看來,第一,馬爾科維茨的模型通常假設只有一個投資者采用這一模型,而在實際市場交易中,可能許多交易者都采用同一模型,這往往造成所謂的“擁擠性交易”(crowded trades),最終市場波動要比理論預測大得多。第二,利用衍生工具來轉移風險的辦法,也可能會加劇市場的波動性。因為對沖基金并非風險的吸收者,而是風險的交易者。一旦發(fā)現自己手中持有的資產風險過大,如次級抵押債券,他們就會迅速轉手逃離,這無疑加大了市場的波動。第三,投資者的行為特征和投資工具都會帶來風險,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同時看投資者的行為和其所使用的投資工具,兩者都會造成風險狀況的迅速改變。
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總是有效的,這并不必然真實。復雜性經濟學理論則認為,金融市場是由相互競爭的交易策略組成的不斷演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市場是一個高水平的處理器,能對市場參與者分散擁有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但是因為相互競爭的不同交易策略和復雜的行為模式,市場仍然可能會劇烈波動。市場中存在復雜的反饋機制,許多專業(yè)投資者總是期望那些個人投資者的平均預期發(fā)生變化,因為后者的行為會造成市場的波動,在泡沫明顯的市場上則會觸發(fā)急劇的市場調整。
復雜性經濟學能更好地解釋動量交易,畢競市場也是路徑依賴的。這一理論框架顯然更加實際,因為沒有一個投資者具有完美的信息、零交易成本和無限的資源。反而大部分投資者只有非常不完美的信息、極高的交易成本和相當有限的資源。如果按照新古典的理論去指導交易,你就需要動用無窮的資源來支持重要的市場決策,這正是早年間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所發(fā)生的故事。1998年俄羅斯債務違約,債券市場偏離了均值15個標準差;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使用的模型僅僅考慮了4個標準差的波動。最終他們崩盤了。同樣地許多華爾街公司仍然對基于有效市場理論的模型頂禮膜拜,結果在次債危杌發(fā)生后損失慘重。
復雜性經濟學的分析更貼近我們對真實生活的觀察。因為市場是由不同策略相互競爭所驅動的,所以你需要了解市場上其他的投資策略和你自己的策略存在多大的差異。
過去許多年,新興市場和發(fā)達市場關聯(lián)相當微弱。時過境遷,今天商品和服務貿易已經全球化,市場比過去更緊密地相互連接,許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也大體相似。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國內市場的價格開始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反過來,中國國內價格的波動,也會對國際市場造成一定沖擊。市場不僅相互連接,而且相互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加入國內市場,國內的投資者也需要考慮這些國外投資者的想法;同樣地,隨著本地投資者開始投資海外市場,他們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投資戰(zhàn)略和海外市場的戰(zhàn)略。這正是“適者生存”的過程,所有投資者都要汲取曾經的錯誤和教訓,及時改變投資策略,否則就無法在市場中生存。
市場是殘酷的,如果你的戰(zhàn)略出現錯誤就會遭受懲罰。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戰(zhàn)略有效而且具有競爭力,那么你就可能“贏家通吃”。這正是原始叢林法則的真實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