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互聯(lián)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很多的大學生都會利用互聯(lián)網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民辦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引導的工作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客觀全面的了解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性,進而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得大學生們能夠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價值觀。本文通過對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開展的現(xiàn)狀提出相應的策略,使得民辦高校能夠順利的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關鍵詞: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管理機制;應對策略
一、當前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民辦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指的是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通過互聯(lián)網來發(fā)表自己對社會上所發(fā)生的熱點新聞事件或者是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事件進行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表達。目前大學生是我國互聯(lián)網最大的用戶群體,很多的大學生都會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工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慧校園、教育信息化及“互聯(lián)網+”在高校各個領域應用廣泛,高校的網絡輿情的影響力不斷增大,但是當前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民辦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民辦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當前各個民辦高校都在加強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建設,很多學生都會用網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意見。倘若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學生都會利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不滿。當學校沒有重視學生的意見時就容易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激化,很多學生都會以網絡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當前很多民辦高校都沒有對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引起重視,缺乏相應的網絡輿情處置預案,使得當前民辦高校很難適應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形勢。
2.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隊伍不健全、機制不完善
其次,當前民辦高校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機制。很多民辦高校都沒有設立一定的組織機構來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在高效管理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輿情管理機制和制度,很多民辦高校的網絡輿情引導人員都是學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學生干部,缺乏一支高素質的、擁有豐富經驗的專職網絡輿情引導隊伍,使得當前民辦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3.對于輿情危機處置方式簡單粗暴,過于被動
最后,民辦高校對于網絡輿情危機處理的方式簡單粗暴,過于被動。很多民辦高校都因為自身條件限制的原因,對于網絡輿情的發(fā)生、發(fā)展沒有深刻的認識,對于一些負面的信息采取回避或者冷處理的方式,沒有及時的去解決問題,進而導致矛盾不斷地激化,形成輿情危機。民辦高校很多學生管理人員對于學生所表達的觀點或者是關心的熱點問題沒有采取有效的引導,而是簡單粗暴地進行刪帖,其實這種行為越發(fā)能夠引起關注,稍有不慎,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二、加強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網絡輿情與現(xiàn)實存在偏差
第一,網絡輿情與現(xiàn)實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很多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多數(shù)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而不惜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一定的誹謗。盡管這些網絡輿情和真實的事件不符,但是很多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負面輿情的影響,對于社會問題沒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因而民辦高校必須要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2.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導致網絡輿情可能引發(fā)校園群體性危機事件
其次,當代大學生不僅受到在校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同時還受到社會上網民的強烈關注。由于這樣的一個特點,使得網絡輿情在大學生中的產生和傳播渠道非常廣,影響面較廣,容易激發(fā)社會矛盾,引起校園的不穩(wěn)定,加強了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難度。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引導,就會使得網絡上存在很多不真實的信息,不但讓學校自身的管理工作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還會給民辦高校的形象和社會聲譽帶來一定的影響,損害學校的利益。
三、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應對策略
1.加強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平臺的建設
第一,民辦高校必須要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平臺的建設。首先需要完善一定的組織管理機制,目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引導,但是很多高校還沒有意識到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民辦高校首先要設立專門的輿情管理機構,在學校建立科學合理的新聞發(fā)布機構,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及時了解學校的發(fā)展動態(tài),建立科學完善的高校網絡監(jiān)督體制,并且規(guī)范高校網絡輿情制度的建設,讓學生能夠明確對相關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要建立正確高效的網絡輿情運行導向機制,一旦與學生發(fā)生沖突,學校要通過處置預案來進行及時的解決,不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同時,學校應該開設多條渠道,讓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不需要大事、小事都通過互聯(lián)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學校必須要加強相應的硬件設施和技術水平建設,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網絡輿情引導。目前,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校園的網絡輿情,民辦高校必須要重視網絡輿情智能監(jiān)測平臺的開發(fā)與網絡模型庫等的建設,使得民辦高校能夠借助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來做好網絡輿情信息的了解,科學把握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2.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其次,民辦高校必須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民辦高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網絡素養(yǎng)。當前網絡飛速的發(fā)展,使得各種媒體工具應運而生,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對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應用的方面遠遠要比上個世紀的學生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也非常強,因此,在使用互聯(lián)網的過程中,大學生必須要提高自身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和判斷的能力,理性的運用互聯(lián)網來表達觀點,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用批判的眼光來判斷網絡上面的資源,理性的發(fā)表自己的言論與觀點。一方面民辦高校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意識。當前,我國高校的網絡安全教育體系不夠健全,使得很多學生對網絡輿情信息缺乏一定的警惕性,沒有判斷消息的真實性就盲目地跟從,很容易受到網絡輿情的影響,所以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治觀念,讓學生能夠通過對道德實踐或者是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使得網絡輿情能夠朝著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再者,民辦高校還需要建立一定的心理疏導機制,很多學生之所以在互聯(lián)網上來發(fā)表自己的不滿和情緒,主要是因為內心的負能量無法得到抒發(fā),所以高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可以開展一定的心理疏導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心理輔導活動的參與,抒發(fā)自己內心的不滿情緒,進而使得更多的學生不需要在互聯(lián)網上去發(fā)表自己的不滿意見和看法,讓網絡上的正能量更多。
3.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
最后,民辦高校應該要加強自身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從目前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狀況來看,很多民辦高校都沒有一支專業(yè)性的隊伍來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由于沒有專業(yè)性的隊伍,對一些社會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在網絡上出現(xiàn)各種觀點相碰撞的時候無法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引導學生理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民辦高校要適當?shù)呐囵B(yǎng)一批輿情引導專家或者是教師來擔任網絡輿情引導的負責人,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加強對他們的思想引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引導作用,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能夠走上正軌。一方面,學校要讓這些隊伍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和學生打成一片,另一方面要求這支隊伍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積極的參與輿情引導學習培訓,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熟練運用各種網絡新媒體的網絡技術能力,進而使得民辦高校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果。
四、小結
21世紀是互聯(lián)網的時代,當前互聯(lián)網能夠讓人們的言論更加的自由,雖然能夠讓更多人的需求為國家和政府所了解,但是同時也會使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措辭,造成一定的負面輿論影響。當前很多大學生都會利用互聯(lián)網來發(fā)表自己的言論,但是有一些學生沒有合理的在網上表達自己的意見,容易造成負面輿情的擴散。所以民辦高校必須要針對當前的現(xiàn)狀采取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使得學生能夠合理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展現(xiàn)自身的綜合素質。民辦高校必須要意識到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其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性,進而有效地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減少負面輿情危機造成的損失,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促進民辦高校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霞琴.民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復雜化情況下的引導策略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03):237.
[2]李政.大數(shù)據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破解之道——以陜西省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16):54-55+72.
[3]唐春梅,張小楠,古元珍.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5):92-94.
作者簡介
申平平(1981—),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外國語職業(yè)技術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英美文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項目來源:山東外國語職業(yè)學院2017-2018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項課題“民辦高校突發(fā)事件處置中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機制研究”(編號:DJSZ2017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