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華 王得梅 章雪
摘 要: 近年來,民族文化進校園深受各校高度重視。通過對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小學校領導及教師的訪談,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中馬尾繡刺繡班、水書班、銅鼓舞班的實施形式、實施情況與實施中的創(chuàng)新;總結出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中獨特的雙語教學、小先生制及獎評體制等特點;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小學;民族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1-0117-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23
一、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總體情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國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多姿多彩的本民族文化。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這些民族中,漢族人口數(shù)量最為龐大,聚居于全國各地,其他民族散居于各地區(qū)。漢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民族出現(xiàn)了“漢化”現(xiàn)象。為了挽救各民族文化,也為了各民族文化能夠源遠流長,我國開始在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本次調研,筆者來到了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它是全國僅存的一個水族人民聚居縣,選擇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省級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泻托W開展了調研活動,以中和小學為例,來探究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總體進展。
(一)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起因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從2008開始推行民族文化進校園,起初是由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以下簡稱民宗局)中的水族研究所提倡推行??h民宗局所積極倡導繼承、發(fā)展和弘揚當?shù)氐拿褡逦幕?,與此同時,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個長久且持續(xù)的過程。那么應該以怎樣的形式來傳播民族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發(fā)展和弘揚,又變成困擾民宗局一個大問題;民宗局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為此民宗局決定,讓民族文化走進校園。民宗局考慮到三都縣水族人口占比過大,馬尾繡、水書等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的急需性和迫切性,決定讓水族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學生、走進課堂。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以馬克思實踐觀指導,萌發(fā)了編寫水族文化進校園讀本的想法。
(二)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
三都縣民宗局水族研究所帶頭,積極號召有情懷、有想法、有志向的當?shù)厮迦嗣駞⑴c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據(jù)民宗局水族研究所相關人員介紹,參與水族文化進校園讀本工作編寫的人員有水族研究專家、高校教師、一線教師及民間藝人等,大家都帶著濃厚的民族感情,秉承著讓學生在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也能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情感理念。經(jīng)過一批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校本教材編寫工作于2008年圓滿完成(圖1),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于冬季組織各中小學教師參與校本培訓。水族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員對當時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天寒地凍的冬季,三都許多地方已斷水斷電,即便如此,三都水族自治縣民宗局水族研究所依舊點著蠟燭組織全縣水族有寄居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進行水族校本教材學習。這次培訓中,民宗局要求各中小學推選1-3位教師為代表,代表學校參加校本培訓,明確規(guī)定參與培訓教師中一位必須是學校校長,一位是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最后一位需要組織能力強的教師,目的是在每個學校形成一個專門的校本教材培訓小組,組織學校其他教育工作者開展二級校本培訓工作。另一位水族研究所的接待人員表示:原本正規(guī)的培訓模式應該是以班級授課制進行,局限于當時的天氣情況,只能以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培訓,但培訓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這些教師在經(jīng)過培訓之后對水族的民族文化有了更細化、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fā)了水族教育工作者學習、研究水族文化的積極主動性。校本培訓工作結束后,民宗局將編寫好的教材復印分發(fā)到各中小學,各中小學正式開始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
(三)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發(fā)展歷程
三都縣民宗局水族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員表示,國家于2008年11月下旬下發(fā)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校通知,一些學校開始積極準備材料,申報省級民族文化示范校。位于縣城的彭城中學由于一直在進行一些民族文化活動,有了一些良好的基礎,所以被省民委與省教育廳直接命名彭城學校為州級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校。緊接著,2008年九阡民族中學通過申報的程序,成為省級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校。2010年三洞中學也通過了申報程序成為了省級民族文化進校園示范校。各中小學分批次申報以后,目前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示范??偣灿?所,分別是:彭城中學、九阡民族中學、三洞中學、中和小學、水龍學校、打漁民校、高洞小學、新洋小學和固化小學等。民宗局接待人員表示,近些年來,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省級示范校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但在民族文化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獨特性的只有彭城學校、九阡民族中學、中和小學、三洞中學這4所學校。綜上是對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進校園總體情況的一個簡要介紹。
二、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推行情況概述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全縣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壯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滿族等。在這些民族中水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7%,全國57%以上的水族人口都聚居于三都縣。中和小學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中和鎮(zhèn),中和鎮(zhèn)是水族長期聚居的城鎮(zhèn),全鎮(zhèn)總人口是兩萬余人,其中水族人口占全鎮(zhèn)的99%,其他民族人口占全鎮(zhèn)的1%。中和小學以水族文化為主,組織教師開發(fā)彰顯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
(一)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形式
三都縣中和小學位于美麗的中和鎮(zhèn),始建于1954年,1961年遷與現(xiàn)址。近年來,在黨、國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下,學校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中和小學現(xiàn)占地面積8509平方米,建筑面積8106平方米。校園分為教學區(qū)和活動區(qū),布局合理、環(huán)境優(yōu)美、校園文化氣息濃厚,現(xiàn)有一間典型的馬尾繡作品展覽室(圖2)。
中和小學的教學服務輻射周邊的6個自然行政村,2018年在校學生1102人,共開設24個教學班;教職工50人,均大專及以上學歷,一級教師20人。目前,學校開設的民族社團有:馬尾繡刺繡班、水書班、水歌班、水族舞蹈班和美術班,已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課堂。
1馬尾繡刺繡班。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相傳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更是人們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以及民族文化的珍貴文藝資料。目前,中和鎮(zhèn)馬尾繡存在的現(xiàn)狀是制作用于商品交換的人很多,可是穿戴的人卻寥寥無幾。馬尾繡服飾多在節(jié)日里才穿戴,特別是在水族端節(jié)里,在平常的日子里基本上很少有人穿戴馬尾繡服飾了。最關鍵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水族人們的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姑娘們做出的馬尾繡衣服都被壓在箱底,改穿漢服。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xiàn)嚴重斷層,現(xiàn)代馬尾繡的工藝制品質量也在日益下降。
基于馬尾繡的現(xiàn)狀,中和小學創(chuàng)辦了馬尾繡刺繡班,學校教育工作管理者希望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方式在學校、在教師、在學生中傳承馬尾繡刺繡工藝。在中和小學的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馬尾繡刺繡班不僅能調動本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激發(fā)了其他民族老師學習馬尾繡刺繡的興趣。例如,在中和小學工作了十多年的張老師原本是布依族人,長期在中和小學工作過程中,深深地喜歡上了水族的馬尾繡刺繡,并開始學習馬尾繡刺繡(圖3)。
第一,馬尾繡制品分為傳統(tǒng)馬尾繡制品和新型馬尾繡制品兩大類,傳統(tǒng)馬尾繡制品又包括背帶、腰圍、翹尖鞋和童帽。中和小學馬尾繡作品展覽室墻壁的四周,懸掛著繡滿精致圖案的馬尾繡背帶(圖4);講解人員告訴我們,在水族,女兒出嫁后生第一個小孩,外婆都要送一件馬尾繡背帶作為見面禮,以示祝福和吉祥。在中和小學馬尾繡展覽室,
我們一行人也看到新型馬尾繡,有職業(yè)裝、生活裝等,做工相對簡單、刺繡圖案相對隨意,都是根據(jù)刺繡者的喜好繪畫刺繡。
第二,馬尾繡制作工藝包括刺繡材料、刺繡工具和刺繡針法。馬尾繡材料又包括金線(現(xiàn)在用處較少)、線、馬尾毛和布料,中和小學馬尾繡展覽室成列了學生自己將一根線和三根馬尾線編織在一起的成果。觀察大量的馬尾繡作品發(fā)現(xiàn)馬尾繡的刺繡針法主要是馬尾繡,在繪制好的圖案上用馬尾繡勾邊,不僅能增加圖案的牢固性,還能展現(xiàn)圖案的立體性。
第三,中和小學馬尾繡展覽室成列的馬尾繡圖案大多都是龍鳳、植物及太陽等代表吉祥、平安、幸福、長壽的圖案(圖5)。民間傳言,水族是遺落在民間的貴族,馬尾繡刺繡的圖案也是水族貴族身份的象征。
中和小學馬尾繡刺繡班結課的考核方式是舉行一個校級比賽,讓學生展示自己一個學期所做的作品,請馬尾繡民間藝人進校評選,選出好的作品會被成列在馬尾繡展覽室,以供全校師生觀賞;不合格作品的學生會在來年繼續(xù)學習馬尾繡刺繡。這種輕松不同以往的考核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馬尾繡的積極性,馬尾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教育中得以更好的傳承。
2水書班。
水族人民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水族的文字又被稱為水書。水書是水族人民用來記載水族古代天文歷法和原始宗教信仰等文化典籍的文字符號,這種文字符號水語稱為“泐睢”,漢族語言翻譯為“水字”或“水文字”。它是整個水族原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水書中保存了大量的水族文法、歷法、氣象和和宗教資料,詳盡的記錄了水族的喪葬、嫁娶及擇日等。由此可以看出水書對水族人民乃至整國家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水族兒女好好學習和研讀。中和小學將水書引進校園(圖6),開設了水書校本課程,創(chuàng)辦了水書興趣班;由于水書較為難寫、只有較少的民間水書先生會書寫,中和小學定期邀請民間水書先生進校,教學生讀與寫。為了加強學生對水族文字的記憶,建議水書先生在二次授課時先對學生進行測試,測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學生已掌握、牢固記憶內容和還未完全掌握的內容,在教授新課之前,幫助學生消化、鞏固未掌握的內容。
目前,由于水書的難度較大(圖7),中和小學開設的水書興趣班還沒有實施考試方式,學校的校本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會認、會讀水字即可。中和小學水書興趣班的開設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水族文字,潛移默化中受到水族文化的熏陶。學生對水族文字運用,還需要水族文化的研究者、教育教學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與探索。
3銅鼓舞興趣班。
銅鼓舞源于古代的一種祭奠活動,是從祭奠活動慢慢的演變?yōu)槊耖g的日常舞蹈,相傳距今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就算是到了現(xiàn)在,水族在過“端”節(jié)、過“卯”節(jié),慶豐收,以及婚娶、喪葬期間,都會跳銅鼓舞。中和小學將銅鼓舞引進校園,開設銅鼓舞興趣班,執(zhí)教者為本校舞蹈教師。中和小學在給學生教授銅的同時,也會把銅鼓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進校園獨有的特色介紹、表演給評估者、調研者及參觀者等非本民族的人。在這次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一行人觀看中和小學為“雙百工程”驗收排練的銅鼓舞表演,由于訓練的時間較短,使得同學們在銅鼓舞表演過程中只俱其形不懼其神,相信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銅鼓舞表演會越來越好。中和小學選取銅鼓舞作為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亮點,不僅弘揚了銅鼓舞,還對銅鼓舞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情況
本次調研,深入了解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實施過程中中和小學會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對開設興趣班的教師進行培訓,學校教師在經(jīng)過民間藝人短暫的培訓之后,便開始給學生講授民族文化課。引進學校的民族文化課程開設的時間點是學生中午及下午放學后,教師將學生集結在某一個固定的場所進行培訓。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由一開始的陌生逐漸變?yōu)槭炀毟踔潦鞘炀?,由一開始的排斥逐漸變?yōu)橄矚g甚至更喜歡。以馬尾繡為例,一開始學生只能了解到什么是馬尾繡以及馬尾繡的歷史和它在水族中的地位,接著會慢慢的學生會一點基本的操作技巧,隨后在一個學期的學習中學生能夠完成一幅簡單的馬尾繡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課實施的過程是一個由慢到快、由易到難的發(fā)展過程。
(三)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創(chuàng)新
1以比賽促學習。
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一大創(chuàng)新點是校企間相互協(xié)作,以比賽促進學生學習馬尾繡刺繡的積極性;同時,中和小學學生在校繡好馬尾繡作品,還可以以參賽的形式拿去拍賣。在訪談中,有一位教師提及中和小學曾在深圳一家公司的資助下舉辦過一屆小小繡娘的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F(xiàn)場拍賣學生的繡品,學生可以用拍賣繡品所得到的費用去補貼學生的家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馬尾繡刺繡的動力。
2民族元素融合。
多年來,三都縣中和鎮(zhèn)水族中有很多少女前往江蘇務工;因此,水族馬尾繡與蘇繡很早就存在友好的交流、溝通與融合。調研中,中和小學馬尾繡刺繡的施教者張老師告訴我們,她一般采用講授、談話和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展示馬尾繡刺繡和蘇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馬尾繡與蘇繡的異同;從而,指導學生在馬尾繡刺繡中巧妙的融合蘇繡的繡法及元素。張老師表示,期望借助于這種教學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在馬尾繡和蘇繡交流、融合中能夠看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微妙的文化元素碰撞。
3教學方法獨特。
馬尾繡刺繡采用先畫后繡的順序,良好的繪畫技能是繡好馬尾繡的基礎和前提。訪談中,張老師談及中和小學馬尾繡刺繡教學將馬尾繡與繪畫巧妙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傳授馬尾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這種教學方法的獨特點是不同于其他提前把畫印在布上進行的刺繡,馬尾繡與繪畫相結合要求學生運用自身的豐富的想象力先將想象出來的動物、植物畫在布上,圖案優(yōu)美的馬尾繡作品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了學生精湛的繪畫技能。
中和小學在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中還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學校與民族的創(chuàng)新之處,如:毛筆書法與水書的結合、銅鼓舞編排等。
三、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特點
(一)獨特的雙語教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工具,既是人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識別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中的民族語言是區(qū)別各個民族之間的重要標志之一。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民也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那就是水語(分屬在中國貴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及其鄰近的榕江、荔波獨山都勻等縣,使用人口約28萬)。它是水族獨特的民族語言,但是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和農(nóng)村城市步伐的加快,很多孩子已經(jīng)忘記了本民族獨特的民族語言。為了使水語得到一個好的傳承,中和小學在民族文化進校園中,采用了雙語教學。
所謂的雙語教學是指運用兩種及其以上的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來進行教學,其中一種語言并不一定是學生的母語,其目標是讓學生充分地、平衡地掌握民族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通俗的解釋,民族語不足、漢話來補;漢話不足,民族語來補。調查中,中和小學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介紹:中和小學的雙語教學則是實施漢語(即普通話)與水語兩種語言,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水語的興趣,也調動了很多非水族老師去學習水語主動性。中和小學目前共有教職工50人,其中有1/3的教師為水族,2/3的教師為其他民族,由于雙語教學的實施,其他民族老師逐漸接觸并學習使用水語。由此可以看出,中和小學獨特的雙語教學模式不僅增加了本校教學的特色,還拓展了水語使用的范圍,為繼承和發(fā)展民族語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獨特的“小先生制”
走訪三都縣中和鎮(zhèn),發(fā)現(xiàn)中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中興趣班的實施出現(xiàn)嚴重的失衡現(xiàn)象,班額人數(shù)比例失調、學生程度不同等,給教師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以馬尾繡刺繡班為例,馬尾繡刺繡班班額多則達到七八人,且學生來自于不同的村落,對于馬尾繡刺繡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樣??上攵處熢诮虒W中面對一個人數(shù)較多,基礎不一的興趣班實施教學的困難程度。將馬尾繡教學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個環(huán)節(jié);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了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介紹馬尾繡的由來與發(fā)展歷史;實踐環(huán)節(jié),采用了“小先生制”,鼓勵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輔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中和小學探索出獨特的、適合本校民族文化教學的“小先生制”,不僅解決了學校興趣班教師不足、人數(shù)眾多、層次不一等困難,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有利于興趣班班集體的組建和班級凝聚力的增強。她認為,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兒都會發(fā)光,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過程中興趣班實施的道路。
(三)獨特的獎評體制
目前,中和小學建有獨特的、完善的民族文化進校園獎勵及績效加分體制,體制分為兩個層面。
1靜態(tài)藝術評價體制。
中和小學規(guī)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者個人上交1件與民族文化進校園主題相吻合是藝術作品,學校給與績效加分5分;并設有一、二、三等獎及優(yōu)秀獎,評選教師上交作品,針對評選結果,再予以現(xiàn)金和績效獎勵。學校教育工作者指導學生上交1件與民族文化進校園主題相符的藝術作品,學校給與教師加分1分,學校在分年段評選學生作品,針對評選結果,給與指導教師和學生相應的獎勵。
2動態(tài)藝術評價體制。
中和小學規(guī)定,每位指導教師編排一個與民族文化進校園主題相符的動態(tài)節(jié)目參與學校比賽,學校給予指導教師績效加分20分。學校根據(jù)學年段開展比賽,針對比賽結果對不同年段指導教師及學生予以現(xiàn)金和加分鼓勵。
中和小學獨特的、完善的獎評體制,鼓舞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民族文化進校園,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次調研旨在找出這些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過于薄弱,教師專業(yè)水平偏低。
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中,呈現(xiàn)出來的第一大問題是師資力量薄弱。興趣班創(chuàng)辦過程中,有時一個興趣班報名的學生高達300人,但是卻只有一個老師。如此“龐大”的學生人數(shù),對應的卻只有一名老師,這不禁會讓人疑惑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師生數(shù)量差距。第二大問題是教師專業(yè)水平偏低,興趣班的施教者大多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擔任,如馬尾繡興趣班的張老師原本是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后又擔任馬尾繡興趣班的指導老師,難以保證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
2教學時間不明確。
中和小學的課表雖將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6:20-17:00安排為民族文化課教學時段,但未明細每個興趣班的教學時段。目前,中和小學就民族文化進校園開設三個興趣班,而學校課表表述模糊,并沒有就三個興趣開設時間段做出有效的、合理的解釋說明。
3普及范圍狹窄。
中和小學在校生1032人,其中女生482人;在具體實施民族文化課中,中和小學各開設一個興趣,嚴格控制興趣班人員數(shù)量。馬尾繡刺繡班深受全校女生的歡迎,調研發(fā)現(xiàn),中和小學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招生,也僅招300名學生,包括馬尾繡考核不及格人員數(shù)量;換言之,剩余200多名女生沒有機會參加馬尾繡刺繡班??梢钥闯?,中和小學興趣班的數(shù)量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中和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實施解決策略
我們應該明確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中一直存在一個矛盾點,即學校教育教學實施與民族文化開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點間接導致學校在引進、推行與實施民族文化時會出現(xiàn)面子工作做的多、實質工作做得少;量的工作做的多、質的工作做得少;活動突擊做的多、平時工作做的少等問題。因此,要徹底解決上述的問題,就需要平衡教育教學與民族文化開展間的矛盾。
1提高教師民族文化授課技能。
中和小學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師的民族文化教學技能:一是加大獎評比例,調動年輕教師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確保民族文化授課師資充足;二是學校定期邀請民間藝人或專門的民族文化教師進校培訓,保障民族文化授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三是校內組織專門的民族文化教師團隊,指導和幫助新手教師。
2明確教學時間。
中和小學在師資充足的條件下,可采用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開設民族文化課,詳細制定出每一節(jié)民族文化課實施的時間,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員、經(jīng)濟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減少了交叉教學的弊端,保障了每一個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權利,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繼承、傳播和交流。
3增設民族文化班。
民族文化班的開設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有效保障,中和小學在校人力、物力和財力充裕的條件下,可多開設幾個民族文化教學班,確保在校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及時的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文化課堂。同時,民族文化班的開設需要相關教育部門、校領導、家長及社會各界有民族情懷的人士大力支持。
(責任編輯:涂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