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棋
今年9月起,寧波市所有有托管服務需求的小學都已開始實施放學后校內托管服務。這一新政的全面推開,無疑是解決“三點半難題”的一劑良藥,堪稱金秋學期家長們收到的“政策大禮包”。國內像北京、廣州等地,已較早試水校內托管服務,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家長們和學校方對這一“好政策”褒貶不一。有的家長倍感欣慰,感謝新政解放了自己,還管好了孩子;有的家長略顯失望,托管時間“一刀切”,問題解決差強人意;有的家長有不同的需求,陷入新的糾結,學校只托管不培訓,托管效果不如校外的培訓機構。至于學校方,也大多硬著頭皮上,托管任務和正常教學任務如何統(tǒng)籌,教師人力如何調配,無一不是現(xiàn)實問題。
校內托管關系到千家萬戶、涉及多方利益,如何把這件好事辦好,而不僅僅是一托了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精益求精。在筆者看來,要變托管為妥管,真正讓學生們高質量地度過課后時光,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力量等多方通力合作。
第一,政府應加大投入和宣傳力度。開展小學放學后校內托管服務,是學校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學任務之外,基于學生家長自愿,針對確實有接送困難的家庭,由學校承擔的具有公益性、非普遍性的托管服務,不屬于基本公共服務范疇,不屬于義務教育的延伸。這項服務在解決家長難題的同時客觀上也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壓力,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在投入方面,政府部門應在學校設施、教師隊伍、經費資助、管理服務等方面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另外,對于那些用心做好校內托管的學校教師,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社會應給予理性寬容。針對一些家長對校內托管不太了解的情況,要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同時,積極挖掘校內托管服務過程中的成功經驗,選樹一批校內托管服務工作和社會化課后服務都做得比較好的先進典型,為其他學校工作開展提供學習借鑒。
第二,要推廣“校內托管+社會化課后服務”的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校內托管服務主要是為滿足家長接送難的剛性需求,服務內容主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包括自主閱讀、完成課后作業(yè)、體育鍛煉等。如何豐富服務內容,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多元需求?這需要做到托底服務與社會化服務并舉,基本托管與綜合素質培養(yǎng)齊重,繼續(xù)推廣“四點鐘學校”的成功經驗。有條件的學校在落實好校內托管服務這一新政的基礎上,可以積極爭取街道、社區(qū)、機構等校外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拓展“四點鐘學?!钡壬鐣n后服務。在有關部門的監(jiān)管下,引進有資質的專業(yè)機構和優(yōu)質專業(yè)師資,開展適合學生的文體藝術、科技創(chuàng)新等拓展類活動,增加活動類型,由學生按照個人興趣選擇活動項目,家長個人承擔相應的費用。
第三,家長要全方位參與多方面體諒。事實上,校內托管不屬于基本公共服務范疇,替代的是有剛需的學生家長的責任,讓家長們能安心工作。這同請保姆、鐘點工的道理如出一轍。校內托管是有剛性成本支出的,單靠政府財政來承擔不現(xiàn)實,也需要學生家長來負擔部分,這樣這件惠民好事才能持續(xù)進行。對于這一新政,家長們也應當多一些包容態(tài)度,畢竟同國外相比,我們的校內托管工作還處于摸索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同時,家長們也應當認識到,與校外專業(yè)托管機構相比,校內托管畢竟投入有限,不能過于苛求不對等的高質量服務。面對“放學后孩子誰來管”這個問題,是選擇基本服務的校內托管,還是選擇個性化服務、成本較高的特長培訓,家長應結合家庭實際作出理性選擇。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