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好 許哲
硯,亦稱為研,在文房四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中提到“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索取,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惫糯小耙晕臑闃I(yè)硯為田”的說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視硯臺為知已好友,形影不離,并賦詩贊詠。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就在其《硯山行》中贊譽歙硯“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曰輝燦燦飛金星,碧云色奪端州紫?!?/p>
硯臺因其質(zhì)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集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為一體,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硯、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青州黑山的紅絲石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宋代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興起,取代紅絲石硯入圍四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于此,如松花石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青島市博物館藏硯百余方,雖數(shù)目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現(xiàn)擇佳者幾件與大家共賞:
清阮元銘姊妹端硯(圖1),長22.5、寬15.5、厚2厘米。兩方姊妹端硯石質(zhì)細膩滑潤,色澤青紫,均呈長方形,兼具鴝鵒眼、魚腦凍、火捺等石品。硯背淺浮雕云紋,質(zhì)佳雕精,層次分明,堪稱端硯精品,硯中之寶。內(nèi)硯兩木盒為紫檀,盒上方中央各鑲嵌一塊圓形鏤雕明代白玉片,通體嵌銀絲。兩木盒外又套裝一個極為精細的大紅木盒,通體鑲嵌21塊明清玉片,在玉片之間穿插鑲嵌孔雀石和瑪瑙石,還有嵌螺鈿的花革鳥蟲,樓臺殿閣,可謂富麗堂皇,精美絕倫。
一方硯兩側(cè)刻有馮敏昌行書銘文“硯之絕佳者,以西洞老坑者為最,而石之矜貴者,以鵒眼、魚凍又為最,奇異之挺生,英華之積累,不涸墨,不損毫,出其類拔其萃,鐘所愛喜珍藏癖所好斯能聚?!弊笙路铰溆小凹螒c己未清和月欽州魚山馮敏昌識’。硯盒面刻有“神曜鵒睛,凍滋魚腦,幾席之珍,文房所寶。”上方落“道光壬午冬月”,下方落“阮伯元氏題”。另一方硯的右側(cè)刻有“鵒眼間或有遜,此真睛炯炯碧綠天成,魚腦未嘗無亞,此凍玉瑩瑩,朗潤純凈,供人玩好,即擬連城之價,萬戶之封而莫之或勝。”下方落“翰山銘”,左側(cè)刻有“此硯為魚山師所藏,嘗把玩不置,今師已歸道山,敬跋數(shù)語,以希手澤之猶存云?!毕路铰洹暗拦庑了榷ò矎堅泪轮斨尽?。硯盒面刻有“以筆為耕,以墨為稼,觀乎人文,化成天下。”上方落“道光壬午冬月”。下方落“揚州阮元銘”。
硯銘中涉及清代三位人物:馮敏昌(1747-1806),字伯求,號魚山,廣東欽州人(今為廣西欽州)。清乾嘉時期譽滿兩廣的金石學家、書法家和詩人。書法與黎簡、吳榮光、張岳松并稱“粵東四家”,備受推崇。曾在廣東粵秀、越華等書院執(zhí)掌教鞭數(shù)年。嘉慶辛酉年(1801)張岳崧入廣東粵秀書院讀書,與當時書院主講馮敏昌同登廣州鎮(zhèn)海樓,賦詩《立秋曰登鎮(zhèn)海樓》,深受其賞識,禮遇有加,二人為師徒關系。張岳崧(1773-1842),字翰山,又字子駿、澥山,號覺庵、指山。廣東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縣),清代知名的書畫家,官至湖北布政使。1818年張岳崧被革職后,次年離京一路南下,1820年來到廣州,受兩廣總督阮元賞識至請,主講粵秀書院?;蛟诖藭r,張岳崧與阮元結緣。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清嘉道年間名臣。清代金石學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從歷史脈絡可見,三位為官清廉的賢吏淵源頗深,互相賞識,交往甚密。由硯銘可知,該姊妹端硯原為馮敏昌所珍藏,其去世后,弟子張岳崧為硯題銘緬懷先師,或請阮元為其題銘,此硯佐證了古代良吏文人間密切交往的故事,銘記了一段師徒間的濃濃深情。
清金農(nóng)銘抄手端硯(圖2),長18.9、寬11.8、厚8.5厘米。這方清代抄手硯,色澤青綠,石質(zhì)堅潤細膩,硯體厚重大氣。據(jù)傳抄手硯為蘇東坡設計,硯背面雕成箕形,可供手插入,既古樸大方,又減輕了重量,置之案首,端重典雅,后人也把抄手硯稱為東坡硯。硯身左側(cè)刻有金農(nóng)漆書題銘“松吐煙磨,有余水一滴,玉蟾蜍七峰青,草堂上對寫之,目無恙,巢林囑金農(nóng)。”下刻一長方銘款“吉金”,右刻“七峰草堂藏”,下方銘“近人”“西洞神品”?!捌叻宀萏谩睘橥羰可魈妹?,“巢林”即汪士慎。從銘文看,此方硯臺為汪士慎所藏,請金農(nóng)題銘。汪士慎和金農(nóng)同為揚州八怪書畫家,此方硯臺也銘記了他們之間的交往。
金農(nóng)(1687-1763),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博學多才,嗜奇好學,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精鑒別,善制硯制墨,好刻硯銘。書法創(chuàng)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善工繪畫書法,所畫水仙、梅花清妙獨絕。好金石篆刻,與張潛乙、金筋齊名。善隸書,著有《巢林集》。
清高鳳翰刻銘隨形端硯(圖3),長14、寬9、厚3厘米。硯身呈不規(guī)則形,老坑端石質(zhì),質(zhì)堅細潤,硯材厚實,造型樸雅。硯池一側(cè)較淺,隱約殘有墨跡。硯身另一側(cè)銘刻“墨池”及“乾隆戊午荷月愚道人制”12字行書。硯背側(cè)有行書銘“亦柔亦堅亦方亦圓亦樸亦妍亦人亦天。南阜銘,蕓亭書,啟翼刻,丁卯。”道出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物我合一”的精神追求與思想情懷。從銘文看,此硯應為愚道人乾隆戊午荷月(1738年6月)制,后或為南阜所得。
“南阜”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高鳳翰。高鳳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園,號南阜,又號南村、云阜等。山東膠縣城南三里河村人。工書、畫,作品蒼勁老辣,為“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富收藏,精鑒別,尤嗜硯,藏硯千余方,則佳者,自銘手鐫,著有《硯史》四卷,收入硯臺165方,拓硯圖112幅?!笆|亭’即郭偉績,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書法家、篆刻家。郭偉績字熙虞,號蕓亭,山東濰縣人。工篆隸,精篆刻,與高鳳翰同師篆刻名家張在辛。晚年留意醫(yī)學,濟人醫(yī)藥,著有《印章初學須知》?!皢⒁怼睘楣鶈⒁恚?731-1803),為郭偉績侄,字鳳舉,號蓮溪,山東濰縣人。喜吟詠,工篆刻,擅詩文,好制印。著有《松雪堂印萃》《代摹印萃》十二卷等。硯上留有高鳳翰、郭蕓亭、郭啟翼的題銘鐫刻,記錄了歷史上這幾位山東文人間的交往。
明林佶銘端硯(圖4),長12、寬11.5、厚2厘米。隨形硯,呈不規(guī)則形,老坑端溪石質(zhì),色澤青紫,質(zhì)地潤澤。硯面上方雕有流云,利用石材天然形狀雕琢大石眼與小石眼,象征太陽與月亮“曰月同輝”,雕工自然,線條流暢。硯背鐫刻隸書銘文“觀公制與肅公,意可知矣,夫鳳凰池上,絲綸克攘,奕葉家聲,亦猶茲杰出端州者哉。”落款“林佶”,后有“吉人之辭’篆書長方形印,題銘右上方刻有篆書“翰香”橢圓印。硯側(cè)刻行草銘“數(shù)峰青靄,氣乃掛云邊,余于斯理會矣,任’。
林佶(1660-1722),字佶人,號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工詩文,通書法,精小楷,好篆刻。既是藏書家、書法家、篆刻家,也是一位藏硯家.著有《樸學齋集》《樸學齋小記》等傳世。平生嗜書成癖,藏書樓名“樸學齋’,所藏書多印有“長林”“佶之”“吉人之辭”“臣佶之印”等朱文印。
明李廷機銘蜘蛛紋歙硯(圖5),長13.2、寬9.7、厚1.5厘米。隨形硯,近橢圓形,色澤青綠,硯面細滑,硯體較薄,墨池微凹,內(nèi)雕刻喜蛛一只,生動精美,取其“喜從天降”吉意。硯背有明代李廷機行草銘文“其性潤,其質(zhì)堅,不耕而獲是良田,伴我讀伴我眠。畫蚓塗鴉不我嫌,可作金石契,可結翰墨緣。萬歷癸未,李廷機,謹志?!焙罂谭接 熬盼摇?。硯紅木盒蓋刻篆書銘文“東武劉燕庭氏珍藏蕉葉白硯”?!敖度~白”為硯花色斑紋之一,簡稱蕉白。《硯書》中贊“蕉葉白渾成一片,嫩凈如柔肌,如凝脂,溫而澤,沉而密,注視之,深深然,隱隱然,如見其里,惟水巖為然。”它的形狀像蕉葉初展一片嬌嫩,含露欲滴,渾成一片,常常白中略帶青黃,常同火捺、青花混雜在一起。
從硯銘可知,該歙硯原為李廷機藏硯,后為劉燕庭珍藏。李廷機(1542-1616),字爾張,號九我,晉江新門外浮橋(今屬鯉城區(qū))人。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劉燕庭既劉喜海(1793-1853),字燕庭,山東諸城人,清嘉咸年間金石學家、古泉學家、藏書家,善鑒賞金石,著有《海東金石苑補遺》《古泉匯考》《三巴金石苑》。
歙硯取料于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因此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歙硯“扣之似金聲,摸之若柔膚”,享有“孩兒面”之稱,具有“千年宿墨一滌為瑩”的美德。宋代大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評價“硯之美,在潤而發(fā)墨,然兩者相害,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必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二德柜兼?!?/p>
清隨形紅絲石硯(圖6),徑12.5厘米。硯呈自然隨形,輕薄小巧,古雅可愛,石質(zhì)細膩,色澤橙黃,布滿紅絲,呈飄動紋理。硯側(cè)有篆書銘文“古紅絲石研”,筆畫蒼古敦樸。硯底有行書銘文“絲綸文章,一峰”。唐白居易有詩云“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薄敖z綸文章”或取其典故。銘文結字撇、捺及主橫畫夸張而伸長,字體端雅舒展、秀勁飄逸,格調(diào)清朗,賞心悅目,有黃公望行書風貌,這方紅絲石硯臺或為其題銘也。
紅絲硯發(fā)端于唐,興盛于宋。宋代制硯、藏硯名家唐彥猷將紅絲硯列為諸多名硯之首,言“凡自紅絲以下,可為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紅絲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歸州大沱石四……”在其《硯錄》里載“紅絲石華縟密致,皆極其妍,既加鐫鑿,其聲清悅。其質(zhì)之華澤,殊非耳目之所聞見,以墨試之,其異于他石者有三:漬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有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諸硯皆置于衍中不復視矣?!碧茝╅嗟脑u價非個例,同時期的蘇易簡在《文房四譜》評價紅絲石硯“天下之硯四十余品,以青廾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余皆中下。”因紅絲石礦儲量極少,開采困難,所以一方好的紅絲硯格外珍貴。
清康熙御銘松花石硯(圖7),長16、寬10.6、厚1.5厘米。硯呈長方形,色淡綠,石質(zhì)溫潤,且有橫紋。硯緣微起,硯堂平闊,桃形墨池,雕工精巧,墨池兩側(cè)分刻“九”“重”二篆字。硯背微凹,鐫刻清圣祖康熙皇帝楷書御銘“壽古而質(zhì)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后刻“體元主人”龍虎肖形圓印和“萬幾余暇”方印各一方。題銘書體具帖學法度,文雅清麗又不失灑脫,是康熙書法的特點。
松花石硯以松花石為原料雕制而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產(chǎn)于中國東北長白山地區(qū)。松花石硯質(zhì)堅而細膩,發(fā)墨不損豪,陳元龍在《格致鏡原》中稱“松花石硯溫潤如玉,紺綠無瑕,質(zhì)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浮艷,毫款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zhèn)?,洵足超軼千古?!睎|北乃清廷“龍興之地”,因而松花石硯備受清帝推崇,并被康熙皇帝封為“御硯”,尤其在康雍乾三朝,松花石硯為宮廷御用珍賞,偶賜臣子,極為珍貴。
清雍正青花云鶴紋瓷硯(圖8),直徑23、高3.5厘米。硯為圓形實腹,硯面下凹未上釉殘留斑斑墨跡,刮削出同心弦紋,使用痕跡明顯。硯面周圍為一圈凹槽式硯池,硯池內(nèi)繪火珠龍紋,外壁繪云鶴紋?!痘茨献印ふf林訓》載“鶴壽千歲,以報其游”,古人視鶴為一等文禽,寓意忠貞清正,品德高尚。鶴紋間以云紋,寓意吉祥,象征“一品高升”,也有延年益壽之意。該硯釉面瑩潤,白中微微閃青,青花發(fā)色艷麗,胎白質(zhì)堅,所繪紋飾布局清朗,線條流暢,具有雍正朝風格。硯底有青花款“石著墨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睋?jù)《大戴禮記》載,此銘原刻于西周太公金匱硯上,意為“以硯磨墨,可得黑色的墨汁,但邪惡誹謗之徒,卻不能侮辱清白之人?!苯枋曛列惺聻槿说牡览?,警醒世人。此硯造型規(guī)整,畫工精細,款識文雅,集精、巧、雅于一體,體現(xiàn)了文人高雅的追求與情懷。
陶瓷硯臺按質(zhì)地分為陶硯與瓷硯,陶硯流行于漢至三國時期,瓷硯興盛于三國至五代時期,經(jīng)歷了宋元時期的低潮,在明清時期科舉制的推行與漢文化的興起中,對瓷質(zhì)硯臺的需求大大增多,促使其達到了一個高峰。瓷硯較石硯來講,裝飾性更強,藝術價值不容小覷,在硯臺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之煥發(fā)新的光彩。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文人喜硯,喜的是硯臺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一方質(zhì)佳工細的古硯,已令人賞心悅目,再由名家遞次收藏,或由名家題銘鐫刻,又為古硯增添了文化底蘊與歷史信息,愈發(fā)身價倍增,正所謂“硯貴有銘”。通過古硯與硯銘去尋覓、感受它所表達的故事,最為動人。
(責任編輯:李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