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鹿
最近有個朋友得了抑郁癥,正在吃藥和接受心理咨詢。
? 我們大學時就認識了,她健談開朗,很照顧他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學基礎,恐怕我在聽到她得抑郁癥的消息后,也會相當訝異。
? 隨著我和她聊天的深入,我才發(fā)現她隨和的外表下,壓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沒有說。
? 她對睡眠的光線和聲音非常敏感,大學住宿舍時,有個室友總會在深夜,突然打開臺燈和男友視頻……生物鐘被打亂,她總要輾轉幾個小時才能入睡。她想過和室友說,但怕室友不開心,所以話到了嘴邊又憋回去了。她說服自己:“體諒一下室友異地戀的不容易吧。”
? 過了幾個月,她接受了這個事情,每次室友一開臺燈,她就聽著歌看著天花板,越看越清醒。直到大三下學期,因為檢查出了身體的毛病,需要持續(xù)休息,她才找了個理由搬出去。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因此失眠了那么久。這種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運行。
? 大學社團里,隨和的她常被叫去做一些別人不愿意做的辛苦活。她做了幾次也覺得不開心,但說不出來。她安慰自己:“反正我閑?!?/p>
? 工作后,領導定了過高的目標,她不敢反駁,拼命做卻總也不達標,最后挨罵;同事甩鍋給她,她不敢站出來說話。
? 幾段戀愛也總不疾而終。每段戀情到最后,都是因為累積了太多失望,感情變得越來越淡。
? “你不舒服為什么不說?”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她下意識地回答:“說了沒用,還更糟糕。”
? 小時候的她常受欺負,回到家哭個不停。媽媽指責她是沒用的愛哭鬼。慢慢地,她就不哭了。而她的弟弟小時候性格直率,經常因為“頂撞”爸媽被打。這些經歷都在告訴她,不舒服、不開心、憤怒,都不能說。一旦表達出來,就會被鄙視和嫌棄,甚至會被對方給打壓下去。
? 于是每一次憤怒、委屈噴涌而出以前,她就馬上退了回來。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心理學上把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動力,叫做攻擊性。這是一種人的本能。
? 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當攻擊性被認為是好的,被允許表達出來時,我們會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例如溫和地拒絕別人、堅定地表達憤怒,合理地劃清邊界。
? 可是,當它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事情時,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轉向自己。朋友不斷自我壓抑和合理化,成了一個老好人。邊界不斷被侵犯,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內心卻積壓著負面的情緒。另一個結果,是不合理地釋放,這將會帶來巨大的摧毀或分裂。當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這個人只能走向這兩個結局——抑郁或者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