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琪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人物報道要在符合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基礎上,進行各方面的轉變,從“英雄”到“草根”、從“新聞”到“故事”、從“可讀”到“可視”、從“大論”到“短篇”,才能永葆生機,贏得讀者。
關鍵詞:新媒體;人物報道;草根;圖片
一、從“英雄”到“草根”
在傳統(tǒng)的典型人物報道中,報道對象往往是已經(jīng)被塑造好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被神化和臉譜化。一般的報道模式是描寫這個人物工作勤勤懇懇,一心報效祖國,對人對事赤誠真心,為了事業(yè)廢寢忘食,甚至積勞成疾乃至獻出生命。但在融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下,帶來的是讀者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太過完美的人物反而會受到質疑,甚至人們會刻意地在這樣的人物身上去尋找瑕疵。
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報道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們僅僅是一線的普通員工,做的是平平凡凡的小事,有情緒,也會做錯事,但在某一方面,他們的行為讓人動容,讓人心生敬意。近年來中國石化報社舉辦的“感動石化”人物的評選,正是在人物報道方面做出的有益的嘗試。
“感動石化”人物只是普通員工,加油站站長王文清、油田女工楊克紅、采油隊技師吳吉林……但打動人的是他們的愛心、責任心,是蘊含其中的情感。這樣的人物報道不僅符合媒體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也符合“走轉改”的報道思路。只有報道回歸現(xiàn)實,以我們寫“我們”,才能情真意切,才能感染別人。
二、從“新聞”到“故事”
就像一句電影臺詞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人物報道中,有人的地方就要有故事。新聞的本源是事實,記者的本職是呈現(xiàn)事實。記者可以在現(xiàn)有的事實上,通過自己的對事件的理解,為讀者講述一則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才能扣人心弦,才能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同是加油站站長,王文清一直熱心于愛心志愿工作,堅持無償獻血,20年來獻血量9萬多毫升;王忠英15載堅守在大黑山的小油站,與寂寞相伴,為南來北往的漁船供給;穆合塔爾·沙吾提每天奔波在塔里木盆地的漠漠戈壁中,為周邊的居民送油。人物報道就是要在同中求異,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軌跡,講述獨屬于個人的故事。
《待到白發(fā)蒼蒼,送你滿園花香》,這個故事緣起于齊魯石化一對老夫妻難得的一次浪漫。15年來,兩位老人每天一起鋤草、澆水、松土,把小區(qū)樓下原本的垃圾場打理成芳香四溢的小花園。沒有過多的渲染,只是簡單地描述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一件件細微瑣碎的小事卻讓人深刻體會到兩位老人之間的深情厚誼。在人物報道中不光要留有理性,還要融人人情,才能真正打動人。
三、從“可讀”到“可視”
新媒體不受版面、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綜合運用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新聞樣式,對人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梢哉f新媒體的盛行,對新聞報道最大的沖擊就是讀者很大程度上從“看字”變成“看圖”。百聞不如一見,在這個“讀圖時代”,一張圖勝過萬千字。
近年來,中國石化新聞網(wǎng)以專題形式進行人物報道,用多樣化的圖片點綴文章,用視頻影像豐富采訪,圖文并茂地說人物、講故事,這類型的報道形式得到了很多讀者的好評。
《我的平臺我的班》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海上鉆井平臺的石化工作者,他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干就是20天,其實很是單調枯燥。如果僅用文字來記錄他們的故事,對于不熟悉石化行業(yè)的讀者來說,是很難有吸引力的。當運用了圖片記錄的方式之后,原本冷漠的字變成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他們嚴謹工作、快樂生活的每一面都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讓讀者對于鉆井平臺的工作有了身臨其境感受,也更能體會石化工作者的苦與樂。
四、從“大論”到“短篇”
傳統(tǒng)的人物報道動輒幾千上萬字,都傾向于以長篇大論來塑造主人公形象。但由于新媒體碎片化、跳躍式的傳播特征,篇幅短小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人物報道的新要求,尤其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中表現(xiàn)明顯。
大部分人會在上下班或閑暇時間通過手機查看新聞,大家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除了有目的的讀者外,很少有人會花長時間在一篇人物報道上。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和編輯,要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角度去考慮報道的采編,盡量縮短篇幅。
傳播手段的持續(xù)發(fā)展必然會引起報道模式的逐漸轉型,如何在轉變的過程中找準傳播規(guī)律,符合“眾口難調”讀者的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需要我們不斷地提升采編新聞的能力,在創(chuàng)作思維、傳播技巧上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