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誦華
為進一步推進廣州市荔灣區(qū)的家庭教育辦學特色和品牌建設,形成示范帶領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工作實現(xiàn)新作為、新突破,廣州市荔灣區(qū)樂賢坊小學于2018年12月承辦了“培育好家風”荔灣區(qū)中小學第七屆“樂賢杯”家庭教育活動,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區(qū)各中小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廣大家庭教育導師、師生、家長的熱情參與,該活動共收到“好家風家庭教育故事匯征集”作品298份。在此,希望大家在品讀老師、家長的經(jīng)驗分享的同時,能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推動家校之間的多向互動,相互促進。
【紊例描述】
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曾有一個案例:一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的中國博士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家庭交流,可剛去不久,美國家庭卻要求退回中國學生。中方對此很納悶,學生在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為何要退回呢?問其原因,美國家長說學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美國家庭幫助他很多,可他卻連一句“謝謝”都沒有。而中國學生卻告訴中方代表,美國家庭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像在中國家庭一樣,不用客氣。
在當今社會,以上案例可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作為一名老師,我?guī)缀趺刻於寄茉趯W??吹竭@樣的場景:孩子放學走到校門時,家長第一件事就是背過書包。而孩子呢?面無表情,未曾道謝。還有很多家長會抱怨說,孩子一點兒也不懂得感恩,只懂索取不懂回報,稍有些不如意,便大發(fā)脾氣。更可怕的是,近幾年,子女弒殺親生父母或者稍稍遇到挫折便草率結束自己如花的生命……類似的新聞不時見于報端,而且愈演愈烈。由此,為人師者的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條件日新月異,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卻越來越不懂事?今天的孩子怎么了?
【原因分析】
隨著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作為我國從古至今體現(xiàn)主流道德價值觀的“感恩圖報”思想?yún)s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fā)揚。當前,獨生子女家庭占據(jù)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注與無原則的溺愛造成了不少孩子時常以自我為中心。感恩意識匱乏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增多,甚至已經(jīng)成為造成青少年違法亂紀行為的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
因此,我們亟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融入感恩教育。作為班主任,我會在日常教育教學利用班會課、品德課以及各種教育契機在學生中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孩子知感恩、懂回報的品質(zhì)。但僅僅依靠學校教育還遠遠不夠,因為家庭教育的印記更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感恩教育的施行需要學校、家庭雙方的共同努力。
【對策與措施】
在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不是不愿意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而是苦于沒有正確的方法,因此,指導以及協(xié)助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是當下家庭教育指導的重點。
一、指導與協(xié)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一方面,家長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處理好諸如孩子成人和成才的關系、能力與分數(shù)的關系等,做高素質(zhì)的、學習型的家長。另一方面,父母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愛孩子”。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家長要轉變一些錯誤觀念,如溺愛、放任、專制等,逐步了解新型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幫助等,樹立科學的親子觀、兒童觀和人生觀。
只有做到理性施愛,才能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
二、家長對子女開展大感恩教育的具體策略
第一,以身作則,榜樣是最妤的教育?!耙匝越陶咴A,以身教者從”,家長的品德素質(zhì)對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斷和價值定向方面,父母與子女的相關系數(shù)為0.55,而教師與學生相關系數(shù)僅僅為0.03。尤其是幼兒,幼兒的思想具有不定型性,容易受到周邊人行為的影響。而父母作為未成年人最親密的重要他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幼兒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子女會在模仿的過程中繼承和延續(xù)父母的道德修養(yǎng)品質(zhì)。
因此,家長要當好孩子的啟蒙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子女樹立正面的榜樣;在學習生活中啟發(fā)子女學會感恩,學會關心、關愛他人,熱心社會事業(yè),讓感恩成為一種自發(fā)、自覺的行為,要讓美和丑的概念從小就銘刻在孩子心中,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崇尚真善美,鄙夷假惡丑,并把這種意識內(nèi)化于心中,外化為自己的行動。
第二,要孩子“知恩”,父母就要“圖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傾情奉獻的,從來不索取回報,而這其實并不利于孩子的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回報”自己,具體做法是增加“家庭感恩體驗”,即有意識地讓子女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令孩子真切體會到感恩所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家長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明白應當做什么和為什么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知”并不等于“行”,從“知”到“行”還有一個復雜的轉化過程。
家長可以多帶子女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引導子女關注貧困山區(qū)兒童等弱勢群體,鼓勵他們將自己的衣服、課外書以及零花錢等捐獻給山區(qū)兒童。此外,家長可以帶子女參加社區(qū)以及社會組織的現(xiàn)場活動,譬如為養(yǎng)老院的老人組織一臺演出,亦或是走進福利院,幫助老人打掃房間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感恩活動,幫助孩子對感恩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礎上,還要幫助孩子掌握感恩的能力。為此,父母要有意引導子女將內(nèi)心的感激和謝意外化為一種實際行動并積極表現(xiàn)出來。比如:鼓勵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精心為父母、長輩準備一份特殊的禮物或是和家人一起吃頓飯,一起出去游玩等,這些都是實施家庭感恩體驗的絕佳途徑。
感恩教育離不開家庭這一片重要的沃土,也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知恩圖報的良好家校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