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芳
【摘要】目的:對血站無償獻血者中開展心理護理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無償獻血者800例,獻血前對所有獻血者相關生理指標進行測定,異常者不可獻血。隨機分為實驗組(n=400)和常規(guī)組(n=400),常規(guī)組接受常規(guī)獻血護理干預,實驗組同時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焦慮情緒評分、獻血反應比例。結果:獻血前實驗組焦慮評分(41.8±3.2)分,與常規(guī)組的(41.9±3.3)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獻血后實驗組焦慮評分(31.4±1.8)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37.8±2.2)(P>0.05)。實驗組重度、中度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針對血站無償獻血者開展心理護理,能夠使其心理情緒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反應情況,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心理護理;血站;無償獻血
近年來無償獻血者不斷增多,但作為一種應激,無償獻血會導致獻血者出現(xiàn)心理及生理反應,這通常和獻血者工作性質、文化素質關系密切,并對獻血的順利進行產生影響。所以,獻血過程中需針對獻血者開展有效心護理干預,本研究選擇無償獻血者800例,對其中部分獻血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無償獻血者800例,在獻血前對所有獻血者開展心理指標檢測,指標異常者不可進行獻血。隨機分為實驗組(n=400)和常規(guī)組(n=400)。常規(guī)組包括女190例、男210例;年齡范圍19~45歲,平均(30.5±4.3)歲;其中本科及大專學歷254例,中學及中專文化程度98例,其他文化程度48例。實驗組包括女194例、男206例;年齡范圍20~46例,平均(30.7±4.5)歲;其中本科及大專學歷255例,中學及中專學歷99例,其他文化程度46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guī)組接受常規(guī)獻血護理干預,包括測定生理指標、說明獻血后注意事項、采集血液、獻血前中后進行心理支持。實驗組同時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包括:(1)獻血前心理護理:針對獻血者開展健康教育,使其對無償獻血形成深刻認識,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憂慮和誤解。同時告知獻血者為預防血液粘滯性上升,可進行適當獻血,對其工作和學習不會產生影響。另外還應當創(chuàng)建溫馨的獻血環(huán)境,布置綠色花草,播放輕音樂,使獻血者保持愉悅的心情。(2)獻血中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獻血過程中應當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眼神、表情進行觀察,操作中保證快、準,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穿刺的傷害刺激。針刺過程中應做到一次成功,態(tài)度應和藹,動作應輕柔,同時引導患者放松身心,使患者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告知患者獻血過程不長。(3)獻血后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正確按壓血管方法進行說明,并對獻血者感受進行主動詢問,對于出現(xiàn)不適的患者及時進行處理,同時進行心理安慰,并介紹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原因,避免患者產生錯誤認識。同時告知獻血后注意事項,避免造成穿刺處感染,叮囑患者增加營養(yǎng)并適當休息。
1.3觀察指標
獻血前后應用SAS量表評估患者焦慮程度,焦慮情緒越嚴重則分值越高。評定獻血反應嚴重程度:輕度:獻血者有主觀不適,出現(xiàn)疲乏、頭暈、心慌等表現(xiàn);中度:患者四肢厥冷、面色蒼白、乏力、頭暈等;重度:患者存在主觀不適,除頭暈、面色蒼白、心慌等外,還出現(xiàn)暈厥癥狀。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獻血前后兩組焦慮評分對比
干預前焦慮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2.2兩組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中度反應、重度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3討論
無創(chuàng)獻血過程中很多獻血者對獻血缺乏了解,認為獻血會損傷身體和元氣,并因此而影響獻血意愿。同時一些獻血者對獻血安全性不夠了解,認為會因獻血而感染性病、艾滋病等,并因此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1]。這些不良情緒會使獻血者產生反感和厭惡心理,最終對獻血順利進行產生影響[2]。因此臨床中需對獻血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在獻血前、 中、后進行相應心理支持[3]。獻血前的健康教育,能夠使獻血者對獻血形成正確認識,了解身體狀況并不會因一定量獻血而受到影響,反而對機體血液系統(tǒng)具有積極作用[4]。同時依據(jù)獻血者存在恐懼、憂慮情緒,開展相應心理疏導,能夠使獻血前不良情緒得到緩解,為獻血順利進行提供保障[5]。獻血過程中觀察獻血者反應,說明獻血的安全性,同時指導患者放松身心,這樣能夠降低獻血反應,同時提升獻血者舒適度[6]。獻血后對獻血后注意事項進行說明,避免獻血者過度擔憂,使獻血者能夠愉快離開,能夠提升其再次獻血意愿[7]。
本研究中,獻血前實驗組焦慮評分(41.8±3.2)分,與常規(guī)組的(41.9±3.3)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獻血后實驗組焦慮評分(31.4±1.8)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37.8±2.2)(P>0.05)。實驗組400例獻血者中重度反應0例、中度反應2例、輕度反應16例,重度反應發(fā)生率0.0%、中度反應發(fā)生率0.5%;常規(guī)組400例獻血者中重度反應10例、中度反應16例、輕度反應18例,重度反應發(fā)生率2.5%、中度反應發(fā)生率4.0%。實驗組重度、中度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梢?,針對血站無償獻血者開展心理護理,能夠使其心理情緒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不良反應情況,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優(yōu)質心理護理對血站無償獻血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1(30): 6306-6306,6307.
[2]戈冬燕,陸曉燕.心理護理對無償獻血者降低獻血反應的效果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 (9):217-218.
[3]王小瑋,譚曼虹,張錦泉.湘潭市2007年至2009年無償獻血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0(12):78-79.
[4]方定安.初次無償獻血者和再次無償獻血者獻血前后的心理反應及其應對[J].心理醫(yī)生(下半月版),2016,(12):480-481.
[5]周銀素,陸典瑞,盧岑.江門市大中專學生對無償獻血認知、態(tài)度及行為的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18(5):410-412.
[6]楊健莉,駱鶯.心理護理在降低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中的作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5,12(2): 451-452.
[7]丁連云.對獻血者進行心理護理后對提高獻血完成率及降低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