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62歲的王女士退休后,每天操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最近一段時間,她晚上總想著第二天買菜的事,翻來覆去睡不著。她還特別操心兒子、孫子的身體,擔心他們在外的安全,以至于成天心神不寧,經常出現頭暈、氣短、心慌、出汗等癥狀。
就診時,王女士和醫(yī)生說起買菜這件事,表現得特別煩躁,甚至坐立不安、心慌出汗。經焦慮自評量表測試,醫(yī)生診斷王女士患上了慢性焦慮。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王女士的癥狀逐步減輕。
慢性焦慮是一種缺乏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內容的焦慮障礙,以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為主要臨床特征,并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如頭暈、胸悶、氣短、心慌、呼吸困難、出汗、肌肉緊張等。
焦慮癥可能由生物學因素和生活事件共同作用而引發(fā)。一般來說,自信心不足、敏感多疑、做事過于追求完美的人易患焦慮癥,被父母過分保護、過分控制和苛求的子女長大后容易患焦慮癥,應激事件的增加也是慢性焦慮的誘因。
焦慮癥越早診斷治療越好?;颊咦晕艺{整心態(tài)很重要,要學會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保持心情舒暢。家人要多開導患者,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擺脫焦慮。癥狀嚴重者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做心理疏導,并配合藥物治療。
(摘自《老年日報》2019年8月23日,海底飛花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