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衛(wèi)華
范讀,即為學習者示范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有很重要的引領垂范作用。好的范讀可以先聲奪人,激發(fā)共鳴,從而把學生帶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對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優(yōu)化表達等大有裨益。
然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范讀環(huán)節(jié)常常是蒼白的,甚至是空白的。中學語文課文的篇幅相對較長,有些教師舍不得在課上花時間范讀,有些教師則喜歡搜尋網(wǎng)絡資源,找個錄音放放。錄音范讀作為優(yōu)質資源引進來,聲情并茂自不必說,但筆者認為一味依賴錄音是有弊病的。在學生看來,揚聲器中的聲音與他們是有距離的,有點像隔靴搔癢。
語文課堂教學講究的是情境的現(xiàn)場效果,講求的是如何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帶領他們走進作者描繪的情境和情感世界中,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與作者共進退。然后,學生再跳出文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的人與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與評價,達成自己的二次以及多次創(chuàng)作。而這一連串的語文學習感悟,常常是在范讀中被激起的。
記得筆者小學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老師介紹總理生平事跡后,在悲哀的背景音樂中,用沉重緩慢的語氣范讀了一遍課文,全場氣氛立即得到了渲染,閱讀時大家對文中送行群眾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都格外關注,對總理的愛戴與懷念之情油然而生。至今,筆者對當時的課堂情景仍記憶猶深,從教后方明白此乃情境教學法的巨大功用。那么,我們應當如何來審視范讀這一概念呢?
一、范讀是一種追求成功的朗讀形式
作為語文教師,課堂上的范讀不能徘徊在熟悉文字、正音釋義的低水平狀態(tài),不預設目標的范讀,不關注課堂生成的范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范讀者的腔調、表情、肢體語言、細節(jié)的處理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學生印象里,書該怎么讀都是以教師為樣本的。試想:一個讀書支支吾吾、拖拖沓沓、錯誤百出的教師,怎能提高所帶班級的讀書水平?怎能帶出講普通話、響亮話、完整話的學生?走進校園,我們靜聽,有的班讀書像說快板,有的像唱歌,有的又像開拖拉機,這都是取的師父的經(jīng),是不追求成熟和成功朗讀的師父的經(jīng)。要知道,這樣會誤導學生??梢姡Z文教師在范讀上要下功夫,要有追求。
二、范讀應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意識
范讀時,教師面對的是靜止的文本,內心流淌的是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后外泄的主觀情愫。于漪老師在《往事依依》中對兩個國文老師誦讀情態(tài)的描述精練而又傳神:“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這幾句詩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p>
精彩的范讀是事半功倍的,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學生在引人入勝的語境中接受熏陶與洗禮,實現(xiàn)了精神的蛻變和情感的升華。長期這樣訓練,學生是會形成厚重的語文素養(yǎng)的,這是空洞的說教難以達到的。
再者,范讀的過程也巧妙地完成了對朗讀要求的暗示性指導:書到底該怎么讀?學生聽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甄別、借鑒、模仿的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隱性過程,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走進文本的興趣。
三、范讀為學習者預留了讓學引思的空間
現(xiàn)行的先進教育理念更提倡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提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他們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與生成,講求個體的有效性。教師在范讀之前,應該對學生的聽讀作一個任務布置。比如說,在傾聽范讀過程中,對文本進行一些批注,尤其鼓勵融入主觀思考的批注。聽讀后,敢于質疑和自我展示,在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過程中實現(xiàn)質的提升。
學生學習文本、傾聽范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聽讀的收獲轉變?yōu)閷W習的成果。反過來,教師傾聽學生的范讀,可以了解反饋,可以洞察他們對文本主旨情感的領會與把握程度,實現(xiàn)教與學情感的立體碰撞。
比如筆者教余光中的詩歌《鄉(xiāng)愁》時,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回去有感情地把這首詩面對面地朗讀給父母聽,再由父母誦讀給孩子聽,錄下音來,把認為理想的音頻帶到課堂展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愛國情愁、新穎的比喻、典型的意象,無不觸動著每一位參與者的心弦,理想地搭建了家長與學生的心靈橋梁,可謂是一次完美的課外拓展與延伸。
總之,成功的語文課堂離不開精彩的范讀,范讀不能被遺忘或輕描淡寫,應該把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多做文章,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