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雨楠 陳俊紅 陳羽 朱秋陽 曹彬彬 陳瑾 戴鼎震
摘要:鴿圓環(huán)病毒感染嚴重損害青年鴿的健康,嚴重損傷鴿的經濟價值,影響賽鴿和肉鴿的培育和飼養(yǎng)。該文針對鴿圓環(huán)病毒的臨床癥狀和診斷方法開展具體研究,得出相關結論和結果,并提出預防和控制方法。
關鍵詞:鴿;鴿圓環(huán)病毒;臨床癥狀;診斷方法;預防和控制
中圖分類號:S858.39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5.068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重點項目( 2018135730132)
作者簡介:陸雨楠(199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獸醫(yī)學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戴鼎震(1964-),男,江蘇興化人,博士,主要從事預防獸醫(yī)學及中獸醫(yī)研究工作。
0引言
鴿圓環(huán)病毒最早被發(fā)現是在1993年的美國,在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和美國等國家相繼發(fā)現并進行報道。浙江省是中國最早發(fā)現鴿圓環(huán)病毒感染的地方,余旭平等對此次發(fā)現的鴿圓環(huán)病毒基因組結構進行了分析。鴿圓環(huán)狀病毒感染( pigeon clrcovlrus infection,PCI)是一種以侵害2~12月齡青年鴿為主的傳染性疾病,本身不致死,但由繼發(fā)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高達100%。該病毒主要引起嚴重的免疫抑制,導致機體對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各種病原體應答不足,進而引起嚴重的復發(fā)性感染,并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嚴重時可致死亡。
1 鴿圓環(huán)病毒基因組
鴿圓環(huán)病毒( Pigeon circovlrus,PiCV)結構為球體,沒有囊膜,直徑為15~18 nm,且二十面體對稱。PiCV是一種DNA病毒,其基因組為單股負鏈環(huán)狀,大小為2.0 kb,是目前已知最小的一種無囊膜、單股負鏈環(huán)狀DNA病毒。PiCV有5個主要的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別為V1、C1、C2、5’基因間區(qū)域和3’基因間區(qū)域。編碼復制相關的蛋白( Rep),ORF V1以AGT為起始密碼子,由316個左右的氨基酸組成,分離株的Rep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較高,為91.5% ~99. 1%。互補鏈上的ORF Cl起始密碼子為ATG/ATA,主要用于編碼殼蛋白( Cap),由270、273或274不等的氨基酸組成,其所分離病毒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較分散,為73.0% ~ 99.3%,Cap蛋白抗原性良好。ORF C2與CI-樣在互補鏈上,其主要的功能還未發(fā)現。5’基因間區(qū)域在ORFV1和ORF V2的起始密碼子之間,存在莖環(huán)結構,莖環(huán)的九堿基序列( TAGTATTAC)是高度保守序列,八堿基序列( GGAGCCAC)在下游是重復保守序列。3’基因間區(qū)域在ORF V1和ORF V2終止密碼子之間,長170 nm。
2流行病學
PiCV通常感染1歲以下的青年鴿,成年鴿感染現象并不明顯,且主要侵害鴿的免疫系統(tǒng)。目前,世界各地有關于PiCV傳播的報道和相關的研究資料較少,已有的研究報道和發(fā)表的相關文章表明經口攝入病原可能是引起PiCV的主要途徑,同樣也有證據表明禽類的蛋也可以做為PiCV傳播的1種途徑。對鴿圓環(huán)病毒的傳播方式研究結果表明,除通過繁育垂直傳播,如禽蛋,還可以水平傳播,如排泄。
圓環(huán)病毒感染多發(fā)生于包括鴿在內的禽鳥類,且青年和幼齡禽鳥較多(金絲雀、鵝、鸚鵡鵡、南方黑背鷗、梅花雀、鴕鳥)。鸚鵡喙羽病是鳥類感染圓環(huán)病毒感染后研究最全面的。
3臨床癥狀
從臨床試驗分析,圓環(huán)病毒病感染的發(fā)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圓環(huán)病毒主要侵害免疫器官,本身不致死,其總體死亡率取決于繼發(fā)感染的輕重情況,實際死亡率為1% ~100%。
鴿圓環(huán)病毒感染沒有非常明顯的具有特征性臨床癥狀,其臨床癥狀與其發(fā)生的繼發(fā)感染有直接關系,通常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委頓、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腹瀉等消耗性癥狀。其臨床典型癥狀包括眼砂變淡,可視黏膜如喙、口、咽等處黏膜,顏色蒼白,有時也會出現羽毛漸進性營養(yǎng)不良而大量脫落禿毛和喙變形。因此,臨床癥狀和繼發(fā)感染的病原比較相關。
4病理變化
法氏囊萎縮是感染圓環(huán)病毒的禽類,在解剖時唯一常見、肉眼可見的病變,但不是所有感染禽類都有發(fā)生,其他肉眼病變和繼發(fā)感染有直接聯系。組織學檢查發(fā)現免疫相關器官衰竭和淋巴細胞壞死,如法氏囊、肝臟等,禽類的免疫器官以法氏囊為主,法氏囊萎縮是最明顯的病變。慢性腸炎、壞死性喉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壞死性腸炎、纖維素性肺泡炎、肝炎等病變也可在感染鴿身上觀察到,主要與繼發(fā)感染相關。5診斷
(1) DNA探針原位雜交法:相較于其他方法,原位雜交法是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其PiCV檢出率可高達8g%,運用常規(guī)的組織學方法檢測,檢出率為66%。同時對于常規(guī)鏡檢不明顯的,鴿的非免疫相關器官組織,如肺臟、腎臟、大小腸、胰臟、嗉囊等組織器官中同樣能檢測出PiCV。對于自然感染的病鴿也可用此方法在多種組織(如法氏囊、脾、胸腺、腎和肝)中檢測出PiCV。多數PiCV感染是呈亞臨床型,與免疫抑制的程度有關,因此從臨床與病理學正常的鴿中也可檢測到圓環(huán)病毒的存在。在成年鴿身上有時也可檢測到PiCV,因為PiCV會大量消耗T細胞和B細胞群,進而嚴重阻礙宿主對病毒感染的應答反應,導致病程延長。
(2)聚合酶鏈式反應法(PCR):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檢測鴿圓環(huán)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方法,它的特點是特異性高、快捷。聚合酶鏈式反應的目的是對PiCV擴增。通過溫度變化控制病毒基因的變性和復性,并針對PiCV設計引物做啟動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等材料完成對PiCV擴增。對PCR產物分析,可深入了解鴿圓環(huán)病毒的特異性基因片段,有利于認識鴿圓環(huán)病毒特異性和遺傳特性。對鴿圓環(huán)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可掌握鴿圓環(huán)病毒的變異和發(fā)展,深入了解鴿圓環(huán)病毒,對檢測病原和疾病預防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斑點雜交法:將PiCV變性后固定在硝酸纖維素膜上,用已標記的探針進行雜交,運用放射自顯影技術進行病毒檢測。斑點雜交法檢測鴿圓環(huán)病毒非常方便和快捷,已有的研究表明其檢出率為63%。
上述方法中,最為準確的診斷方法為原位雜交法。由于病毒可從臨床上表現正常的鴿分離到,許多感染可能呈亞臨床表現,因此無論是PCR檢測還是斑點雜交法,都必須結合原位雜交才能進行確診。隨著研究技術和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使得探索鴿圓環(huán)病毒的特性成為可能。
6結束語
鴿圓環(huán)病毒病沒有有效的特異性、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且還未開發(fā)出合適的疫苗進行預防,合理的喂養(yǎng)及嚴格的飼養(yǎng)管理至關重要。由于大多數感染鴿主要死于免疫力低下導致的繼發(fā)感染,因此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必須針對相應的癥狀和繼發(fā)感染的病原進行。
參考文獻
[1]余旭平,竺春,鄭新添,等.鴿圓環(huán)病毒浙江株全基因組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病毒學報,2009,25 (5):355-361.
[2]張勇.鴿圓環(huán)病毒病防治[J].四川畜牧獸醫(yī),2016,43(9):53.
[3]栗文文,袁海霞,徐雅萍,等.鴿圓環(huán)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1,38(8):236-238.
[4]孫興臣,熊曉妍,李敏婕,等.一株賽鴿源鴿圓環(huán)病毒全基因克隆與序列分析[J].病毒學報,2017,33 (5):720-727.
[5] Todd D. Avian circovirus diseases: lessons for the study of PMWS[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4. 98(2):169-174.
[6] Smyth J A, Weston J,Moffett D A. et al. Detection of circovirus infection in pigeons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cloned DNA probes. [J]. Journal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2001. 13( 6): 475-482.
[7] Abadie J,Nguyen F,Groizeleau C,et al.Pigeon circovirus infection: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ed pathogenesis.[J]. Avian pathology: journal of the W.V.P.A. 2001,30(2):1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