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龍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教師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乏味,學習積極性下降,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每個一線教師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筆者的數(shù)學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幾點做法。
一、采用有趣的生活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雖然數(shù)學概念是抽象的,學生直接理解起來有困難。但如果將數(shù)學知識植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導入,讓學生在好奇中探索、發(fā)現(xiàn)、思考、表達,數(shù)學概念就會水到渠成。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就會充滿趣味性,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教學“周長”時,如果老師單純地出示課本的一組圖例,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睂W生不僅會覺得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會興趣索然。筆者設計了如下導入:如果兩只螞蟻分別在下面兩個圖形的邊上,沿著一個方向爬下去,它們能回到起點嗎?
學生短暫思考后,爭相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說的最多的是螞蟻A能回到起點,螞蟻B不能。筆者繼續(xù)追問理由。有的學生回答“螞蟻B走到一半沒路了,過不去?!惫P者讓大家動手比劃一下兩只螞蟻爬行的過程,并觀察這兩個圖形的區(qū)別。等學生觀察后再表達的差不多了,引出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的概念,簡單而又自然。再出示圖形各條邊的長度,引導學生指一指螞蟻A從起點出發(fā)又回到起點,算一算螞蟻A一共走了多遠,從而引出了周長的概念。并從中讓學生理解到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這樣,學生再觀察發(fā)現(xiàn)、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再用語言表達和總結中,就理解了周長的概念。整個探索過程學生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學習氛圍濃厚。
二、分解難點,層層推進,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有些學生因為在數(shù)學課堂中,跟不上老師和同學的思維節(jié)奏,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考慮分解教學難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盡可能容易地理解知識,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書本例1是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上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如果以100米來研究,有一部分學生會感覺作圖困難,難以解決。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先把例1的100米換成了20米,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作圖,觀察發(fā)現(xiàn)、討論總結規(guī)律,得出了棵樹和間隔數(shù)之間的關系,再以全長為100米作當堂練習題。有了前面的探索過程作鋪墊,學生解決起來容易多了。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學習難度,讓更多的孩子有了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三、適當?shù)亻_展學習比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在于抓住兒童的上進心。”在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表現(xiàn)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開展適當?shù)貙W習比賽,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和指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進行“小數(shù)乘小數(shù)”的課堂練習時,老師先在黑板上板書練習題:1. 列豎式計算:(1)6.7×0.3 ;(2)5.4×1.07。并請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做練習,要求其它學生在草稿紙上完成,做完并檢查好的同學給老師批改。學生解答完全正確的由老師向全班立刻宣布:“第*組第一名是***同學?!弊鲥e的學生老師會指出錯誤的原因,再由學生回座位訂正。老師每大組批改前3名做對的同學,由這三名同學做小老師,批改和輔導本大組其它同學的練習。老師再在剩下的同學中挑選已經做對并且進步大的同學上臺,批改黑板上的練習。及時的評價,既讓這些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感,也激勵了其他學生奮勇爭先。往往一組練習做完,學生紛紛迫不及待地要求做下一組練習,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自然高漲了。
四、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想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苯處熢跀?shù)學課堂中應該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獲得主體參與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解方程”例1:x+3=9時,老師先讓學生思考:這個x表示的未知數(shù)是幾?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學生們想到x代表6,因為6+3=9。其實,這種想法蘊含了方程的解的意義和解方程檢驗的思想,老師馬上給予了肯定。接著老師追問,能不能用等式的性質來求?結合教材天平的圖示,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只要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3,就得出了x的值。又有學生馬上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要求x,就把x看成一個□,方程就變成了□+3=9,這種題目一年級就做過,用9-3=6就可以了?!惫P者馬上追問:“為什么用9-3,理由是什么?”經過短暫思考,有學生發(fā)現(xiàn),因為在加法運算里,□表示一個加數(shù),而加數(shù)等于和減另一個加數(shù)。這種做法是將“新”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舊”問題,筆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指導學生進行規(guī)范的解答。再通過練習100+x=250,x-63=36,同桌之間互相講解做法。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也增強了,思考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教師鉆研教材,深入思考,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推陳出新,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和改進,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推動學生向深度學習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