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婷
[摘要]目的:探討對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50例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5例)與研究組(26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康復護理前兩組FMA運動評分與Barthel指數比較均無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FMA運動評分與Barthel指數均得到提高,P<0.05,且研究組提高幅度更大,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高于對照組(76%),P<0.05。結論:對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其功能恢復,改善預后,建議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顱腦外傷;運動障礙;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21-0105-02
顱腦外傷指受外界暴力因素所致的腦部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如顱內血腫、顱骨骨折以及頭皮裂傷等均為臨床較為常見的顱腦外傷,若救治不及時極易危及患者生命。手術方案是治療顱腦外傷常用手段治療,雖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因顱腦外傷常造成腦神經系統(tǒng)損傷,導致患者術后多伴有軀體、語言以及認知等功能后遺癥,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降低。臨床相關研究證實,對顱腦外傷病人開展科學的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其預后,促進其病情及功能好轉與恢復。為此本文作者選取如東縣中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中隨機抽取50例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期間收治的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中隨機抽取5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25例)與研究組(25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8~52歲,平均(42.3±4.4)歲,其中10例交通事故傷,7例高空墜落傷,8例暴力打擊傷;研究組同時行早期康復護理,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6~51歲,平均(41.9±4.7)歲,其中11例交通事故傷,7例高空墜落傷,7例暴力打擊傷。入組患者均經頭顱CT掃描確診為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無其他部位復合傷,排除存在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以及合并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嚴重障礙者,排除病情嚴重、老年癡呆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加此研究,對兩組患者病例資料分布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包括生命指標檢測、用藥指導、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內容。在上述基礎研究組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①康復護理時期的選擇。在適合的時期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護理進行介入對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顱腦損傷患者的術后功能恢復與康復介入的時間早晚呈正相關,越早介入術后恢復越高,為此,在患者術后意識清醒、病情穩(wěn)定后即刻進行康復護理,但需注意相關并發(fā)癥及繼發(fā)損傷的預防。②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需對術后運動障礙患者的傾訴時刻關注,留心患者言行,經常性的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對其存在的負面心理進行耐心疏導。向患者及家屬列舉康復效果好的案例,幫助其建立樂觀心態(tài),樹立康復信心,期間囑家屬參與對患者樂觀心態(tài)的建立。③體位康復護理。有報道指出,術后良肢體位的擺放直接影響顱腦損傷患者功能的恢復具。體位康復護理主要包括半臥位護理、健側臥位護理、患側臥位護理、仰臥位護理。仰臥位會加強異常反射,為此需控制使用時間,盡量不大于1h;患側臥位肢體痙攣發(fā)生情況相對較少;與患側臥位相比,健側臥位更有利于機體血液循環(huán)。④早期肢體康復護理。主要包括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被動運動:在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對患者肢體進行拍打、撫摸及關節(jié)運動,防止患者肌肉萎縮與關節(jié)固定情況的發(fā)生,期間注意把握拍打及活動的力度。主動運動:在患者得到肢體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后,可循序漸進的進行起做運動、床上移行翻身、橋式運動、Bobath握手等主動運動,期間注意動作幅度不得過大、動靜結合。
1.3gL察指標
1.3.1運功功能采用FMA(Fugl-Meyerl運動評分對兩組患者康復護理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不能完成某一項動作記0分,可部分完成動作記分,完成動作充分記2分,其中下肢包括6方面內容,共34分,上肢包括9方面內容,共66分,滿分100分,總分數與患者運動功能呈正比。
1.3.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康復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包括行動相關活動、自我照顧活動及日常生活活動等方面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3.3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由患者或家屬進行不記名填寫,并一一回收。問卷滿分100分,其中85-100分即為非常滿意、75~84分即為比較滿意、60~74分即為一般滿意、低于60分即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之和。
1.4數據處理統(tǒng)計處理軟件:SPSS20.0。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前兩組FMA運動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評分均得到提高,P<0.05,且研究組提高幅度更大,P<0.05。詳見表1。
2.2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護理前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無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Barthel指數均得到提高,P<0.05,且研究組提高幅度更大,P<0.05。詳見表2。
2.3護理滿意度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3討論
顱腦外傷術后病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繼發(fā)性腦損傷,導致其存在不同程度肢體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后遺癥,嚴重影響其預后及生活質量。同時由于顱腦外傷患者功能障礙不能自行恢復,因而,康復護理成為顱腦外傷術后護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護理內容,對于激活病人機體代償機能、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常規(guī)護理方案一般在顱腦外傷患者術后病情穩(wěn)定后實施康復訓練,但是這樣一來往往錯失最佳康復時機,導致患者康復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顯示,對于顱腦外傷患者術后及早實施康復訓練有效促進患者神經軸突突觸重建,促進機體代償功能發(fā)揮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肢體、語言等各功能狀態(tài)。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相比常規(guī)護理方案,對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其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分析原因主要在于:(1)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是恢復機體功能的前提條件,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負性情緒,幫助患者以樂觀健康心理狀態(tài)積極應對臨床治療,提高臨床治療配合度,進而保證臨床治療效果。(2)從開始體位干預逐漸轉換至肢體被動及主動訓練,有效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避免肢體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同時促進神經系統(tǒng)功能恢復,加快運動功能恢復。
綜述所述,對顱腦外傷術后伴有運動障礙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其功能恢復,改善預后,建議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