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永剛 王飛
[摘要]目的:探究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臨床救治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選作研究對象,其中有15例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并在其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前后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操作,測算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接受治療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舒張壓指標,以及心率指標。結果:本組2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后未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后因救治無效死亡,另外15例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并在其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前后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操作,有9例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與緩解,有6例因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臨床死亡,其治療有效率為60.00%(9/15)。治療后第1d,第2d,第3d,以及第4d,本組患者的CI指標、CO指標、CVP指標以及BNP指標具備持續(xù)波動且漸趨穩(wěn)定特點。治療后,本組患者的收縮壓指標和舒張壓指標高于治療前,心率指標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治療,效果良好,適宜普及運用。
[關鍵詞]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2:R54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21-0053-02
從病理學發(fā)生機制角度展開闡釋分析,心源性休克是因心臟器官基本功能快速極度減退,引致心臟器官血液輸出量顯著減少,并且在此基礎上誘導發(fā)生嚴重的急性周圍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衰竭而具體展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流行病學數(shù)據調查分析結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發(fā)病誘因是急性心肌梗死,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發(fā)生心源性休克條件下,最為有效的治療干預技術方法是血管組織重建手術。最近幾年以來,臨床醫(yī)務工作者針對主動脈球囊反搏材料(intra-aortic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l形成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IABP置人人體之后,其能夠在較短時間之內促進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生理指標改善恢復到穩(wěn)定狀態(tài),繼而有效改善緩解患者的心肌組織缺血癥狀、心源性休克癥狀,以及組織低灌注現(xiàn)象,助力患者的臨床病情得到控制。文章以我院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為對象,在其接受急診PCI介人手術前后為其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人操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2月~2019年10月,將我院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選做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齡介于47~79歲,平均(53.22±8.55)歲,其中有14例患者具備吸煙史(63.64%),有6例患者具備飲酒史(27.27%),有17例患者具備高血壓病史(77.27%),有6例患者具備糖尿病史(27.27%)。
1.2治療方法針對本組人選的15例患者在入院確診后實施急診PCI介人手術治療,且在手術前后為患者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操作,且確保所有治療環(huán)節(jié)均遵照臨床規(guī)程開展。
1.3臨床觀察指標測算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接受治療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cI指標、CO指標、CVP指標,以及BNP指標),對比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舒張壓指標,以及心率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選取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21.0,針對計數(shù)資料選擇(n,%)形式予以表示,針對計量資料以(x±s)形式加以表示,以f檢驗方法對計量資料的組間差異展開測算,且在P<0.05,認為其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本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測算本組2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后未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后因救治無效死亡,另外15例接受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并在其接受急診PCI介人手術前后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人操作,有9例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與緩解,有6例因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臨床死亡,其治療有效率為60.00%(9/15)。
2.2本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測算分布治療后第1d,第2d,第3d,以及第4d,本組患者的cI指標、CO指標、CVP指標,以及BNP指標具備持續(xù)波動且漸趨穩(wěn)定特點。其具體分布參見表1。
2.3本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舒張壓指標以及心率指標比較治療后,本組患者的收縮壓指標和舒張壓指標高于治療前,心率指標低于治療前(p<0.05)。詳情參見表2: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群體之中最為嚴重的病理表現(xiàn)類型,且調查數(shù)據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誘導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患者發(fā)生因病死亡結果的主要原因。
對于臨床中確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在其病程發(fā)展早期階段選擇運用適當治療手段控制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控制患者血壓指標的穩(wěn)定性、減少患者的心肌組織耗氧數(shù)量,維持患者充分合理的心臟血液輸出量,對于助力患者在接受救治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具備重要意義。
從目前獲取的臨床實踐工作經驗和基礎研究結果角度展開闡釋分析,IABP在心臟疾病患者群體救治過程中的運用,能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CI指標和MAP指標,繼而支持患者的心源性休克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群體之中能發(fā)揮較好的救治作用。
對于臨床中確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在其接受治療過程中為其聯(lián)合運用具備保護性功能的IABP置人治療措施,能夠對患者接受冠狀動脈血管組織介入治療之后可能發(fā)生的血管組織再閉塞問題發(fā)揮預防作用,在規(guī)避非死區(qū)發(fā)生重塑現(xiàn)象和擴大現(xiàn)象前提下,助力患者左心室部分的基本生理功能逐漸恢復到正常穩(wěn)定狀態(tài)。與此同時,IABP置人治療手段的運用,還能促進患者血壓生理指標的改善和穩(wěn)定,優(yōu)化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
本項調查研究工作開展過程中獲取的結果顯示,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實施介入手術之前聯(lián)合開展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治療,效果良好,值得引起廣泛關注和推廣運用。
綜上所述,在心臟內科臨床實踐工作開展過程中,為經確診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開展急診PCI介入手術治療前聯(lián)合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置入治療干預,能獲取較好效果,促進患者的血壓、心率,以及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發(fā)生顯著改善,優(yōu)化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