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友賜
一、文學價值
瑜伽焰口科儀可以視為完整文學的作品,帶有藝術性。此科儀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有很多次參訂和改善,帶有中華文學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朝的詩文特點。唐-宋兩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鼎盛的時期,令人矚目的成就是詩歌、散文、話本小說等文學作品。此時期的文學特點對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產(chǎn)生了影響,成為許多文學作品的標準。因此,任何帶有此特點都會成為有價值、達到完美的限額的文學作品。瑜伽焰口科儀里面語言表達的特別精美,詩文有風格優(yōu)美整齊、格律音韻嚴格,散文依駢儷風格等諸多要素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杰作之一。
瑜伽焰口法會的特別是行持時,與音樂配合造成有藝術性的節(jié)目。節(jié)奏有時莊嚴禪音、有時悲哀傷感,高音、沉音和諧于各位僧侶的贊頌聲音表現(xiàn)出科儀的內(nèi)含。還有的是焰口法會已經(jīng)藝術性地載入中華歷史典故,通過這些故事法會可以將中華漢族漫長的歷史,變其成為一卷有文學性的略史傳達到人們。如此的文學價值,焰口法會已經(jīng)成為占有中國文庫,以及人類的文學中重要位置的作品。
二、人文價值
我佛慈悲,度眾生脫離苦海,從此精神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佛教濃郁人文性,此精神已插身入有情眾生的心識,并為其解脫苦惱。出身于中華佛教鼎盛時期,“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含蘊全部佛教精神價值,并成為一個浸透人文質的作品。
瑜伽焰口法會的關鍵目的是給孤魂餓鬼眾布施飲食,而后為其說法舍去迷途超生凈土。此法事的創(chuàng)立根源是從佛家對萬累有情還沉迷在輪回苦海中的慈愛:“昇沈三界實可傷。輪迴六道苦難當”。
眾生本來具有覺性如如,但還是被無明迷惑,被墜落在“冥途無日月”之處、沉迷在“業(yè)海少慈航”之中。正因為救拔這些眾生,而建立法事,建設曼荼羅,請求諸佛、菩薩光臨證明加護。這也是佛教一直出現(xiàn)在每個需要濟度的眾生的意義。
通過一些贊頌諸佛的唱詞偈語,科儀已呈現(xiàn)出一界輝煌莊嚴的佛境,那就是充滿安樂、完全沒有苦惱而每個眾生都想生于其土的。此科儀還教眾生修習方法、舍去不善業(yè)。與佛的境界相對就是一個彌羅痛苦的世界,畜生被虐待的生涯,所有都在召請十二類孤魂文?!罢僬埼摹崩锩娉吮婐I鬼,還涉及到活在世上受苦的人,包括:累朝帝主,歷代侯王,富有還是窮苦的老百姓等等,沒誰能脫離輪回苦。此文的文句表現(xiàn)對孤獨寒微之份、凄涼女份,等些人平生承受痛苦,死了也沒有人祭祀,無依無靠之輩的憐憫。
什么王侯伯爵之流,生時獨居富麗堂皇宮殿,稱為天子,為了開發(fā)邊疆而造起多少戰(zhàn)爭,令百姓沉淪挨凍受餓、無家可歸。世世代代歷史浮沉誰誰都知,竟自有些人為了奪帥爭王,而不知“千年王氣俄收”,失敗了就怨恨得“五國怨聲未斷”。終歸,也變成餓鬼之類而已。
在君主之后是文官之份“久離桑梓之鄉(xiāng)”,或是武將一片丹心報主而“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請文表現(xiàn)一種傷感“將軍戰(zhàn)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召請文最后提到的是,“饑寒丐者,刑戮囚人”,無家可歸、流浪奔波,活著靠別人的可憐。召請文描述上至王侯伯爵,下至如此饑寒丐者,好像是有憐憫又怨恨之意。
總之,說是“十二類孤魂”,但是里面涉及到世上所有的人。一句句都勸誡人們,從尊貴富有到貧窮低賤,終歸,也會變成路旁一堆枯骨無依無靠,令后世看了會起傷感之心:“骷髏,你在路旁這君子,你是誰家一個先亡,雨打風吹似雪霜,痛肝腸,淚汪汪。”《嘆骷髏》可憐有情輪回劫,科儀通過請求諸佛、用法音、甘露,先變食變水,后滅除無明根。指導眾生清楚“真心清凈”,從而脫離生死,證入涅槃。
三、教理思想價值
瑜伽集要是佛教的作品,當然會傳輸給大家佛教教理的內(nèi)容。關鍵的是,雖然編寫在密宗教法的基礎上,但所有佛教基本教理,如:阿含經(jīng)、大乘華嚴經(jīng)的緣起,都記在其中。下面只列出科儀提到的思想:
(一)密宗
密宗于五-六世紀形成在印度,傳入中國于公元八世紀在青藏高原正式傳播起來,由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師來到中國——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便傳下了密宗的教門。
手印與咒語是密宗的特點,在曼荼羅中所有諸尊都有自己的本愿,通過其所持的法器、手印展現(xiàn)出來。
三密加持法是密宗行者修習的法門,是指身密結手印、口密念真言、意密觀想本尊,三密相應。從而行者可以通過修習的能量止惡修善,完成所愿,奉請諸佛、菩薩加護行者救拔眾生、孤魂、餓鬼。
(二)六度
“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翻譯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的含義,即是六個到彼岸的修持方法。這里的“彼岸”,當然是指解脫煩惱,成正覺佛果?!傲取奔词遣际⒊纸?、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參考文獻
[1]
[2]
[3]
[4]鄭成統(tǒng).廈門南普陀水陸法會瑜伽焰口梵唄音樂文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7.
[5]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中國佛教[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383.
[6]唐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CBETA,J19,no.B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