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煮過豆?jié){的人都知道,當鍋中的豆?jié){第一次沸騰時,并不是真正熟了。即便沸騰翻滾,也需要用工具繼續(xù)攪動,直至再次沸騰,如此重復三四次才是真正煮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鍋底的豆渣經不住高溫擾動,進而帶動了豆?jié){,這就是豆?jié){的“假沸”現(xiàn)象。
教育領域,同樣存在著諸如此類虛假的“沸騰”,即“教育的假沸”。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某某活動“進校園”。一些部門借助于學校這個媒介,將一些與教育關聯(lián)不大、甚至是沒有關聯(lián)的活動開展起來,于是從接到通知到現(xiàn)場展示,不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老師和學生),都開啟了“忙碌模式”。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加上老師及學生有著很強的可塑性,這樣的“進校園”最終都能取得策劃者理想中的效果。可是,“進校園”以后,當老師和學生回歸常態(tài),從準備到展示的整個過程,除了留下忙碌的感覺外,似乎并不能產生什么實際效果。
現(xiàn)實中,有些學校由于自身對教育成效的過分追求,也容易陷入“假沸”的泥淖。在當前的教育領域,活動已然成為證明工作開展情況的“良藥”。每年的“學雷鋒日”,不少學校都會開展“走進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之類的活動?!袄卒h精神”里所包含的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品質,應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進而影響學生的一生,可是“逢節(jié)才提”已然成為一些學校教育的“法寶”。有的敬老院附近不止一所學校,于是出現(xiàn)了“一校前腳剛走,一校后腳就來”的鬧劇。盡管這樣的鬧劇只是極端個別的現(xiàn)象,卻折射出學校教育過程中追求效應、忽略實際的“教育短視”心理。
在課堂教學中“假沸”現(xiàn)象同樣存在。尤其在追求“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學科教學”一度成為教學的必備要求。在互聯(lián)網的強勢介入下,教學內容一再被“淺表化”,課堂有限的時間成為光影、聲音的聚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教育常識無奈地成為附屬,課堂教學的本末倒置,讓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只剩下課內的“熱鬧”。安安靜靜教書、踏踏實實育人應該是教育人最起碼的堅守,可是在教育“假沸”現(xiàn)象的催動下,安靜與踏實難覓,習以為常的是追求短期內教育的轟動,“靈魂”逐漸跟不上行走的“步伐”,教學中最理想的教學相長,也在課堂的“一笑了之”中變得虛無縹緲。假沸的教育,傷的不僅是老師和學生,也傷到了學校的科學健康發(fā)展,長此以往,傷的是民族的現(xiàn)在和未來。
解決豆?jié){的“假沸”問題很容易,只需要在煮的過程中多攪拌、把握好火候;解決教育的“假沸”問題,除了在思想意識上保持警惕以外,需要的同樣是切實的行動。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外部環(huán)境,首要的是練好“定力”,牢記教育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明晰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是教育行為的出發(fā)點,還是教育行為的落腳點,都只有真正放在“人”的身上時,才能讓教師與學生的成長回歸到教育舞臺的中央。
在喧囂的氛圍中,遵循教育規(guī)律、守住教育常識,不“揠苗助長”,教育才能在心平氣和之中達到自己的“沸點”,給老師、學生以及整個教育生態(tài)呈現(xiàn)一道道“色香味意形養(yǎng)”俱全的“教育大餐”。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教育局)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