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玲
文言文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其文章大多內(nèi)容簡短,卻意蘊深刻。由于語義略帶晦澀,小學生普遍感到難讀且難懂。如果重字、詞、句這些知識落實,而忽略文言文本身之美,那么課堂將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投入其中,產(chǎn)生自己的感悟,能輕松展開文言文學習,為中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借故事增趣
文言文多是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而故事最能吸引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文本內(nèi)容,靈活利用故事為課堂服務,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文本的重難點可以用故事補充,用復述故事代替?zhèn)鹘y(tǒng)的逐句翻譯。以《伯牙絕弦》為例,上課一開始,我從俞伯牙的故事背景引入,使學生對文章的興趣激增,滿懷期待地進入接下來的學習。在突破教學重點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中的情感,我給學生補充了二人故事中的兩個片段:一是子期雖為樵夫,卻甘為伯牙尋覓世間難尋的樂譜。二是伯牙為楚王彈琴助興時想到與子期的友情,一曲《高山流水》從胸中傾瀉而出。兩人感人至深的情感打動了每個學生,再讓學生來誦讀全文,教學效果自然不同。
二、以誦讀提趣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但要引導學生避免機械式誦讀,要通過多種方法增加教學中的趣味性,體會作者的感情,增加學生的想象力。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生動有趣且貼近兒童生活的小故事。故事中展現(xiàn)了兩個小孩據(jù)理力爭太陽遠近的問題,一個認為太陽早上近中午遠,一個認為太陽早上遠中午近。兩人據(jù)理力爭,誰也不肯罷休,文中稱為“辯斗”。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了“辯斗”之后,我再帶領學生進行“辯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辯斗”的場景。最后,我再讓學生進行同桌分角色合作朗讀,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在反復的趣讀體驗中得到迅速提高。
三、用表演激趣
文言文語言凝練,文中的一些詞語與句式的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也有差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上臺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進行角色體驗,還原故事情境,真正實現(xiàn)從“讀”到“理解”。例如《楊氏之子》,它講述了梁國一位九歲孩子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客人的故事。全文圍繞楊氏子“甚聰慧”這個關鍵詞表現(xiàn)人物特點。如何理解“甚聰慧”呢?我讓學生當堂演一演楊氏子與孔君平巧妙應答的場景。生(孔君平)指著楊梅,戲言道:“此是君家果?!鄙钍献樱┬睦锊环s彬彬有禮地反駁:“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鄙拙剑u著扇子,夸贊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生(楊氏子)忙作揖:“多有失禮,慚愧慚愧!”這樣,學生抓住“甚聰慧”去揣摩人物的神態(tài)、對話及內(nèi)心活動,深入理解了文意。我趁熱打鐵問學生,如果是李君平來拜訪,楊氏子又會怎么機智應答呢?生(楊氏子):“未聞李子是君家水果?!比绻屈S君平來拜訪,楊氏子又會怎么回答呢?生(楊氏子):“未聞黃瓜是君家瓜。”不足百字的文本,在學生親身演繹的同時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四、用仿寫補趣
文言文音韻抑揚頓挫,很有語言的美感。我們可以通過仿寫,讓學生切身體會文言表達的特點,給課堂增加一些特有的情趣。例如,在教《伯牙絕弦》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對“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有更真切、形象的理解,我設計了文本拓展,學生在仿寫實踐中,理解了伯牙與子期之間是用琴聲表達內(nèi)心世界。又比如《學弈》第一句話: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文言文中,“者也”意思是“什么樣的人”,我讓學生仿照來介紹身邊的人,大家紛紛選擇班上的同學來夸獎,課堂趣味盎然。學生根據(jù)典型的文言文句式進行仿寫,既加深了對詞句的理解,又做到了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小學文言文教學,要以情趣促所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寓教于樂,使中華文化中古典語言的根扎進學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