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卿
[摘要]目的:探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在疝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37年2月-2038年9月期間收治的疝氣患者84例的臨床資料,視其手術治療方案的不同給予分組,分為對照組(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42例)與觀察組(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42例)。觀察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兩組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對比兩組復發(fā)率。結果: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可有效減少疝氣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少并發(fā)癥,具有一定安全性。
[關鍵詞]疝氣;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21-0047-02
疝氣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主要指腹部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孔隙或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部分患者可出現便秘、食欲不振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手術是臨床治療疝氣的主要方式,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及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均為臨床常用的兩種術式,但其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性?;诖?,本研究將兩組手術方式應用于疝氣患者中,旨在進一步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具示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疝氣患者(84例)的臨床資料,視其手術治療方案的不同給予分組,分為對照組(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42例)與觀察組(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42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3.86±6.72)歲;疝氣類型:斜疝:31例,直疝7例,股疝4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4.13±6.89)歲;疝氣類型:斜疝:33例,直疝6例,股疝3例。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B超、x線檢查確診為疝氣;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③年齡超過18歲。(2)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重癥疾病者;④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⑤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3方法兩組均給予連續(xù)硬外膜麻醉,對照組給予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于腹股溝作4~6cm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游離精索、疝囊并在疝囊頂部結扎,回納至腹腔,將充填網塞置于疝環(huán)內,并與內環(huán)邊緣縫合。于精索下方(女性于子宮圓韌帶上方)平鋪聚酯補片(上海契斯特醫(yī)療科技),間斷縫合5~6針固定,止血后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畢。觀察組給予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于腹股溝作4~6cm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精索游離,處理疝囊。針對直疝將其疝囊游離并縫合后回納入腹腔,針對斜疝根據疝囊大小完全游離或橫斷后回納入腹腔,于環(huán)內水平腹膜游離精索,鈍性分離直徑約14cm的腹膜前間隙,而后取聚酯補片覆蓋整個腹膜前間隙缺損處,于恥骨疏韌帶縫合1針固定,止血后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畢。
1.4評價指標(1)記錄兩組人選者手術、下床活動、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觀察兩組并發(fā)癥(血清腫、陰囊水腫、神經感覺異常、尿潴留)發(fā)生情況;(3)對兩組人選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統(tǒng)計兩組復發(fā)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一般指標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疝氣主要是由于局部組織薄弱、腹壓增高等因素引起,以腹股溝或陰囊部腫塊、可回納、牽引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除部分嬰兒腹股溝斜疝可自愈外,其他疝氣患者均需采用手術實現治愈的目的,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則可能導致疝快逐漸增大,癥狀加重,嚴重者甚至發(fā)生嵌頓或絞窄,將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此,探求有效術式顯得極為重要。
無張力修補術于20世紀末被提出,采用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以進一步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的新方法,該方式避免傳統(tǒng)縫合修補手術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造成的干擾,層次分明,且修補后周圍組織無張力,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且具有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勢。無張力修補術包括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及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其中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中所應用的填塞網較大,理論上在缺損較大的腹股溝疝中應用效果更佳,但填塞網易發(fā)生變形或移位,不能達到完全平整,且平片修補易對神經造成損傷,致使部分患者術后產生異物感、慢性疼痛等癥狀。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被逐漸應用于疝氣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可全方面修補腹股溝區(qū)域,且并發(fā)癥少。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無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較短,且并發(fā)癥明顯減少,表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在疝氣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該術式解剖腹股溝區(qū)域范圍較小,可有效減輕局部組織損傷,且僅在內環(huán)以上水平處對疝囊進行處理,可極大降低術后輸精管損傷及神經損傷風險;充分利用固有間隙,可通過腹腔壓力固定補片,利于降低縫扎需求,進而減少張力存在,減輕術后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可有效減少疝氣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復發(fā)率較低,利于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