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譯作為近年翻譯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僅為傳統(tǒng)翻譯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對于翻譯批評鑒賞活動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就學生學習層面而言,由于譯者特別是初期的翻譯學習者能力不足,過度傾向于機械式單向吸收甚至全盤灌輸翻譯詞匯和文本,缺少在翻譯中的動態(tài)思考過程,忽略了自身在翻譯過程中的主動性,導致這一重要思維方式在翻譯實踐中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本文主要通過探討回譯思維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這種技巧,努力提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而提升譯文質(zhì)量。
關鍵詞:回譯思維;譯者主體性;提升譯文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5-0000-00
1 概論
回譯(back-translation)經(jīng)歷了從單一向多元的發(fā)展歷程。筆者將“回譯”作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進行檢索后發(fā)現(xiàn),從1791-2019年,關于回譯的期刊論文共計1255篇,其中2010年及之后發(fā)表的就有721篇,在2017年和18年發(fā)表數(shù)量更是超過了100篇。這些期刊論文涉及了翻譯領域的諸多方面如文化、教學、醫(yī)學等等。
在回譯的理論研究方面,王正良在其專著《回譯研究》中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王正良認為,“將他人的譯語文本再翻譯回歸原語文本的過程”稱為“回譯”,也稱“解譯、反譯、逆譯、還原”(王正良 2007:20-21)。維基百科(Wikipedia)也對回譯作出了如下定義:A back-translation is a translation of a translated work back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text, mad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original text. 簡單來說,回譯的過程就是將翻譯成特定目標語言的文本重新翻譯成源語的過程。
當前英語學習者特別是翻譯專業(yè)學生,在不同語言資料學習或是翻譯過程中,往往首先選擇被動地按照以往學過的中英差異接收語言,機械式地“找不同”,過多強調(diào)源語到譯語的單向轉(zhuǎn)換,卻忽略了雙語甚至多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導致翻出的譯文不夠地道。因此,譯者在翻譯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回譯思維不僅能夠幫助自身更好地提升譯文質(zhì)量,還能夠形成主動的學習模式,將日常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融入翻譯實踐過程中,從而改善譯文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情況。
2 回譯策略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回譯策略發(fā)生在譯者進行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中,因此相對于大部分人經(jīng)常采用的“先寫譯文再對標準答案”的階段性模式而言,回譯可以幫助譯者更快更好地把握語言間的差異,用主動的回譯代替死板的背誦也可以加強記憶長度,幫助處理其他類似情況。這一點尤其適用于處理英語中的長句子翻譯,如下例1:
Rather than spending heavily on marketing, building a factory and losing money“l(fā)ike hell”, Mr. Picat says,PSA will start car-sharing services to reintroduce the marques gradually as part of a ten-year project that will “make money at every step”.
將該句處理為中文是:畢高誠表示,PSA不會砸大錢來營銷和建廠,然后虧得“血本無歸”,而是要實施一個“每一步都盈利”的十年期項目,先從汽車共享業(yè)務,逐步把品牌再次引入美國市場。
筆者接著將該譯文回譯成英語如下:
Mr. Picat says that PSA will not lavish heavily on marketing and building factories which will make it operate at a huge loss. Instead, it will implement a ten-year project with profits at every step, which will start from car-sharing service and the gradually reintroduce the brand into the American market.
對比回譯后的英文和原文就會很清楚地看到,雖然兩種譯文字數(shù)相差不多,但是筆者將句子切分成兩個單句,各自還包含了伴隨結(jié)構(gòu)和從句,看起來結(jié)構(gòu)松散,而原文僅用了一個句子就把意思完整表達出來,體現(xiàn)出英文的樹狀結(jié)構(gòu)特點。通過回譯也可以看到,英文中“as part of a ten-year project”在處理為中文時并沒有逐字譯成“作為……的一部分”,而是基于中文語言意合的特點按照邏輯關系劃分了英文長句,使中文讀起來也流暢易懂。通過回譯,譯者不僅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在翻譯過程的不足之處,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語言差異并且能熟練運用于其他翻譯過程中。
其次,通過回譯譯者可以吸收學習許多語言間的地道用法,逐漸積累后可以讓譯文更加出彩。這種方式比起單純的公式化背誦更加輕松,通過增加聯(lián)系點也能使記憶更加持久,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The results are often poor,with high illiteracy rates,and the schools,in spite of their intentions,produce students with a poor command of English.
在對劃線成分進行處理時,如果只是簡單地參考譯文知道可以翻譯成“事與愿違”,但是如果回譯的話,大概就不會想到用“in spite of+n.”這一句式了。因此有意地培養(yǎng)自己的回譯思維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并且有助于譯者在遇到相似情況時做到舉一反三。
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翻譯類型如文學翻譯或政論文翻譯對譯者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譯也對這類翻譯提供了更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對于文學翻譯而言,譯者可以借助回譯思維在完成“信”、“達”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技巧,努力提升譯文“雅”的水平;而政論文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有一定撰寫規(guī)范和標準的翻譯類型,在當今時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在譯者思考如何將中國理念更好地傳播出去的過程中,回譯思維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譯者用更加地道的他國語言闡述我國的思想理念,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走出去”。
3 譯者如何更好借助回譯手段提升譯文質(zhì)量
譯者要想在翻譯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首先需要時刻牢記語言間的差異性。翻譯實踐總是離不開翻譯理論,因此在著手進行翻譯之前,首先要學會先積累大量的材料。譯者應當將功夫花在平時,通過對原文進行翻譯再回譯的方式,提取對自身有幫助的翻譯表達和文本,積累精彩的處理方式。對于一些權(quán)威版本的翻譯要經(jīng)常進行雙向的翻譯回顧,同時不能盲目相信書本和權(quán)威就是唯一的事實,而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其次,翻譯始終是一種社會性的交際活動,這也要求譯者不論是在翻譯、回譯還是譯后編輯等階段,都要努力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吸收容納新的翻譯方式,提高譯文水平。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譯者要積極合理利用強大的信息媒體工具輔助翻譯實踐,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不斷與時俱進,學習吸收新詞匯、新思想,不斷打磨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翻譯版本,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翻譯市場。同時譯者也要培養(yǎng)自己甄別紛繁復雜的多媒體形式的能力,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各種手段為翻譯實踐服務。
4 結(jié)語
回譯雖然只是整個翻譯實踐過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通過有別于以往傳統(tǒng)的新型學習方式,可以更大地調(diào)動譯者學習翻譯的積極性,因此回譯應當受到研究者、教學者特別是翻譯學習者的更多重視,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譯者應當通過努力把握這種學習手段,促進其更好地融入翻譯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從而增強譯者主體性,提高翻譯研究和實踐效率,提升譯文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王正良.回譯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7.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黃焰結(jié).回譯:英語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J].皖西學院學報,2008,24(1):125-127.
[4]洪玉婷.回譯——自主學習之友[J].海外英語,2012(15):140-141.
[5]賀顯斌.回譯的類型、特點與運用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2(4):45-47/54.
作者簡介:武雨婷(1996—),女,漢族,安徽淮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商務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