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詩哲
摘要:電影作為國家文化輸出的核心驅動力理應得到關注,近年來中國IP電影熱是國內電影商業(yè)創(chuàng)作模式成熟的表現,但是仍與好萊塢商業(yè)電影存在顯著差距。本篇對比漫威系列電影,試圖探索中國電影IP疊加的全球化策略。
關鍵詞:中國電影;IP疊加;全球化;策略
一、復原中華神話世系,搭建東方虛擬宇宙
漫威電影是美國IP電影多場域融合共振的成功代表,漫威電影的IP疊加內容承接自漫畫,每個角色之間都存在著某種關聯,比如對手、朋友、戀人等等,這些偉大的漫畫英雄共同戰(zhàn)斗在虛擬的漫威宇宙中,相互往來,互相穿插,也讓漫威迷形成了虛擬的世界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也有許多經典IP為人熟知,比如《西游記》這個頭號大IP就被電影業(yè)頻繁開發(fā)。但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國內對經典文學母題的開發(fā)只局限在原有作品所構筑的時空里,這些獨立IP無法相互聯系進行再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現實主義作品往往體現明顯的時代感和社會意義,受此局限難以進行IP疊加實現全球化的認同,如西游人物與水滸中的好漢出現在一部作品里就會產生違和之感,那些不熟悉中國歷史的外國人難以理解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深刻內涵。
因此,要打造中國的IP生態(tài)并具備強勁的全球傳播力,極具普世價值的上古神話可以成為很好的突破口。首先部分神話作品為成熟IP,如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其次同處于上古時期減少了IP疊加時的場域壁壘;再次,這些神話展現人類最本真的愿望,有普世性。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中回答如何重建中國自己的神話世系這一問題時就指出,打造中國神話世界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找到中國神話譜系之中的主神,即像希臘神話中宙斯這樣的眾神之王。茅盾挑出了三個具有主神資格的人物:伏羲、黃帝和帝俊。
二、精細化運作優(yōu)質lP,從源頭防止資源浪費
IP疊加中的每個IP都像拼圖的大小一樣,每一塊越大,拼成的IP疊加影視劇影響力才會越大。漫威走的是一條“母體由分裂再到聚合”的IP電影生產模式?!稄统鹫呗撁恕繁倔w是1963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系列,先后拍攝了《綠巨人浩克》、《鋼鐵俠》等影片,打磨每一個英雄令其成為立體,飽滿,獨當一面的IP。直到2012年才進行電影IP疊加的探索,出品《復仇者聯盟》。這部IP疊加大電影里聚集了鋼鐵俠、美國隊長、綠巨人、雷神、黑寡婦等多個優(yōu)質IP形象,取得了IP疊加電影的巨大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
沒有精細化的運作和培育的耐心,只會導致優(yōu)質IP資源的流失和浪費。反觀國內就不難發(fā)現,我國尚未形成從母體中抽離單個角色進行IP培育的意識,一經發(fā)現優(yōu)秀文學、漫畫母題就迫不及待實現影視化,不精心打磨每個角色就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受眾腦海中該題材的世界觀便無法牢固搭建,看作品也往往是走馬觀花,也不利于相關產業(yè)鏈條的形成與開發(fā)。以國內IP疊加影視劇內容做的最成功的《十萬個冷笑話》系列為例,在最新的《十萬個冷笑話2》中,雖然電影中的角色小金剛、河神、小青曾在《十冷》番劇中的不同單元出現過且形成了獨立篇章,但把這些角色單拎出來觀眾依舊會不認識。
三、彌合行業(yè)壁壘,打造全媒介IP生態(tài)圈
所謂媒介生態(tài),是指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的結構狀態(tài)。隨著“互聯網+”戰(zhàn)略的不斷推進,網絡的觸角正蔓延至其他媒介形式中,以IP為核心的粉絲經濟,對文學、電影、游戲、動漫、電視劇、音樂、綜藝等正進行跨媒介的生態(tài)融合。
IP生態(tài)的營造不僅體現在媒介承載內容之間的交互,更在于平臺之間的互動。在IP生態(tài)打造上,國內已初具規(guī)模的是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公司。阿里文學IP的精細化和高質量的開發(fā)依靠的是阿里系公司為其提供的全面的基礎設施,在上游積攢優(yōu)質IP文學和用戶粉絲;在中游進行文學IP的影視化、游戲化;在下游依托優(yōu)酷、阿里影業(yè)渠道運營。優(yōu)酷播放頁設有馮唐原著小說《北京北京》在阿里文學的閱讀入口,而阿里文學也針對劇集進行給力推薦,打通兩個平臺不同屬性的用戶群體實現流量最大化。
由此可見,互聯網公司已經不滿足于載體平臺的屬性,紛紛向內容制作端挺進,并一成為IP經濟產業(yè)鏈條的重要一環(huán),行業(yè)壁壘的彌合,全媒介IP生態(tài)圈的建立漸成趨勢。
四、延伸內容取材邊界,巧借lP地緣性優(yōu)勢
從目前熱門IP電影的成功要素來看,都具備吸引受眾注意力資源的能力。如何從吸引本國受眾注意力向吸引全球受眾注意力轉變,論者認為這需要在電影題材選擇和內涵主題上下功夫。一是深挖本國IP的同時賦予普世的文化價值;二是開發(fā)他國資源做好在地性的移植創(chuàng)造,發(fā)揮IP地緣性優(yōu)勢。
在深挖本國IP的同時賦予普世的文化價值,首先要保證電影題材受眾廣求,其次要易于符號化和理解;最后是要符合當地流行的審美標準。如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中注入武俠的概念和武打的元素,此外電影又在內容上積極配合西方人的審美標準,共同實現了《臥虎藏龍》的全球化路徑傳播。好萊塢動畫電影《花木蘭》取材于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事,改編后席卷中國票房。這些案例表明:作品雖具有地緣屬性,但是作品內涵的文化精神是可以相通交流的;從源文化中篩選優(yōu)質IP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符合當地文化需求,文化的成功必然會帶來商業(yè)的成功。
五、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產品無論是在題材種類,還是產業(yè)的發(fā)展,都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但簡單的IP疊加不是一把能打開寶盒的萬能鑰匙,影片的質量才是關鍵,好的IP故事與經久不衰的角色,配合精準的國際市場策略才是中國IP疊加電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本文通過探析好萊塢漫威IP電影的發(fā)展路徑,創(chuàng)造性提出:復原中國神話世系,在搭建東方虛擬宇宙的基礎上,精心培育獨立優(yōu)質IP,大膽取材于他國文化,巧借IP地緣性優(yōu)勢等具體設想,僅僅是對于中國電影如何培育優(yōu)質IP品牌,實現IP疊加電影對外輸出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