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從小時候有意識、無意識的受教育,到大學時比較系統的了解教育學、接觸不同名家的教育理念,再到現在走進教育行業(yè)成為一名教師,這輩子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難免從自身實踐感觸中產生一些對教育的思考。
記得在小時候讀書的年代里(尤其是小學初中),時常會有意無意的犯一些錯誤。當做了錯事后,最怕我的伙伴告訴我的父親、我的同學告訴我的老師。他們對于我犯的錯誤,往往那樣一副瞪大的眼神、雷鳴般的訓斥、還有疼痛的皮鞭滋味讓我恐懼不已。每當處在這一情景中的我,心中渴求的是他們的“包容”。一次出于好奇心的驅使,讓我用了積蓄了很久的一筆“巨款”(幾毛錢)買到了同學掏的鳥蛋。開心不已,可是被父親知道后,換來了一頓皮鞭,外加訓斥和長時間罰站。還有幾次,在學校做課堂作業(yè),抄寫生字時錯了幾個字被老師懲罰了幾X10的竹鞭......他們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毫無疑問是對的,但教育方式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并不接受,即使到后來成年了我也覺得那種教育欠缺“包容”。
大學讀的是師范院校,學了教育學,接觸了一些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不同教育思想,作為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尤其崇尚法國思想家盧梭和美國思想家杜威等一批名家的“學生中心論”的觀點。他們主張把學生視為教育過程的中心,尊重學生,探究學生的心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這與讀小學、初中時的我內心“渴求”完全一致,有了強烈的共鳴。
走進工作崗位后,我始終認為年幼脆弱的心靈需要呵護,天真無邪的孩子犯錯需要諒解并給予耐心的引導,效果可能會更好。于是我潛意識的將我小時候沒能滿足的“包容教育”盡可能讓我的學生滿足,并始終貫穿于教學實踐中。事實證明這與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心里需要是多么的契合。
一次,一個孩子偷偷向我舉報一位女同學帶零食吃。因為鑒于媒體、網絡曝光很多零食并不安全衛(wèi)生,同時那一段時間班上吃零食(大多是辣條,方便面,小袋飲品)的風氣“泛濫成災”,作為班主任的我,已明令禁止購買、攜帶辣條、方便面等垃圾食品進校園??磥磉@個學生是“頂風作案”,如果不及時有效處理,班上吃零食的陋習將得不到根治。于是,我將“犯錯”同學叫到辦公室。孩子大概已經知道了叫她來辦公室的原由,表現的有些驚慌。見她如此,我情切地說:“能不能把你的零食和老師分享!”我接過一個筆蓋大小的小圓筒(名叫汽水糖)。端詳了一會兒問:“看的清上面的產品信息嗎?生產日期、產品地址、,保質期有嗎?”孩子搖頭。接著我打開蓋子,取出一粒藥丸似的白色小顆粒嘗了一下,立馬吐了出來,“口味太怪,太難吃,”我連聲說。還用水漱口,表現出這零食吃不得的樣子,此時,我把汽水糖遞給她說:“還吃嗎?”孩子連忙擺手,立馬對這一“心愛零食”表現的十分嫌棄,并連忙扔進了垃圾桶。隨后我語重心長的對她進行教導,孩子從心底表現的是十分樂意接受,也認識不能吃這樣的垃圾零食,此后愛吃零食的她,再也沒有“犯錯”了。整個過程,我始終沒有訓斥,責備,而是表現足夠的“包容”,孩子心靈得到了呵護,同時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時,往往會遇到若干名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對教授的知識難以消化,在老師一次次強化中仍出錯的情況。此時這樣的學生心靈是很脆弱的,更害怕老師同學異樣的目光或是厲聲責備,很容易傷及到他們的自信心,使得他們自暴自棄。老師則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以關愛的態(tài)度溝通。
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時,班上有一位同學老是分不清的乘法的結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在連續(xù)反復幾次講解出錯、講解出錯后,我終于“忍無可忍”將他叫到辦公室,再一次舉例,反復演練兩種運算定律的差別,終于分清了,而且當場也會做我出的兩種運算定律的計算題了。可是,第二天,課堂作業(yè)練習中,對于乘法的結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的題目又出現了混淆不清的錯誤,再一次,我將這名學生叫到辦公室輔導,反復講解、演練、鞏固,總算是會了。第三天,課堂作業(yè)中依然出錯。再一次叫到辦公室,說:“你很聰明,為什么反復的出錯了,你現在回憶以前講解的,自己訂正。老師認為你不比別的學生差,你自己要證明給別的學生看你是優(yōu)秀的......”一番語重心長談話后,激發(fā)了該學生鉆研的欲望,盡管這一次用的時間更長,該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弄懂了,在隨后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題很少出錯了。在課堂上及時給予表揚,大大激發(fā)了該生的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隨后的學習中明顯有了進步。我知道該學生是班上的那種所謂的“后進生”,基礎差,無論是在班上公開對話還是辦公室輔導談話我都很注意言語,保護幼小的心靈,引導他正確的歸因。
“包容”不是包庇也不是縱容。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都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階段,在生活、學習、紀律等諸多方面常常會犯錯,此時教育者要認識到這是符合該階段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很正常的,教育者要給予必要的“包容教育”,從常規(guī)細節(jié)處著手,保護心靈,啟迪智慧,激發(fā)興趣,促其發(fā)展?!鞍萁逃辈皇钦f教育者面對學生犯的錯,置之不理、不管不問乃至縱容錯誤,而是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原諒、用一顆愛的心去耐心的指引、用一顆智慧的心去點亮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