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曉
在常規(guī)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且以教師傳向學生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導致高中生只能被動接受地理知識,無法達到開發(fā)學生智力與潛能的目的。在新課改中,已經有多位教學工作者對這種單一的信息傳遞教學模式提出了批判,指出教學本是多向的互動過程,教師、學生都有向別人展示個人智慧與分享個人觀點的權利。所以,互動、交流也就成為高中地理實施教學改革的代名詞。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高中生在這種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內變得十分積極,而且他們也十分樂意向同伴、教師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實施學生幫扶
每個班級都會有優(yōu)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而且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地理知識板塊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優(yōu)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這個客觀學情,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學生幫扶活動,即將有著不同學習優(yōu)勢的學生組成“幫扶小組”,鼓勵他們相互學習、彼此分享,成為彼此的學習榜樣。值得注意的是,實施學生幫扶活動的前提是組成幫扶小組的學生可以彼此幫助,否則,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組織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活動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但是卻由于分組的隨意性導致小組學習要么成為優(yōu)等生展示個人才華的平臺,要么會成為個別以優(yōu)等生為主要成員的小組展示小組智慧的途徑??梢哉f,不科學的分組會導致中等生、后進生無法參與地理學習,將會限制這部分學生的地理發(fā)展。為了讓高中生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教師所組織的小組學習活動就必須要堅持“隱性分層,顯性分組”的原則,教師也應隨時觀察,檢查小組學習是否有利于讓每個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華。
三、重視分享交流
除了以小組學習活動來讓學生加強交流之外,教師還應以“自由分享”擴大學生的交流面與互動范圍,使高中生在分享與交流中揚長避短,展露魅力。當然,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高中生的互動與交流還應延伸到課后探究與實踐學習等多種活動之中,甚至可以借助于網絡交流來增加學生分享與交流的途徑與方式??偠灾?,讓學生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一定會伴隨著大量的合作活動,教師要做的便是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合作學習中,豐富學生合作學習的形式。另外,教師也需要向學生闡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讓高中生拋棄錯誤的學習觀點,主動幫助其他同學,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分享中享受交流與合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