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敏
小學科學課堂,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更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探究,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思維等。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筆者嘗試在設問、探究、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做好文章”。
巧妙設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重視運用設疑提問這一師生互動平臺,利用學生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的心理,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尋找答案。教師還應充分考慮的學生年齡特征、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巧妙地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他們更好地感知、思考和想象。例如,在執(zhí)教《神奇的磁力》時,筆者是這樣激發(fā)學生思維的:
師:老師不小心把鐵釘?shù)舻绞⒂兴臒锪?,你有什么方法把鐵釘取出來?
生:用手從水里拿出來。
生:用筷子夾上來。
生:把水倒掉后拿出來。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多辦法。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誰能不用夾取的方法,不沾水、不倒掉水,輕松地把鐵釘取出來呢?
(學生馬上開動腦筋,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辦法,進入主動思考的狀態(tài),這樣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師:老師這里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聽說它能滿足老師的要求。
(教師先出示包裹著的“魔棒”,然后用它隔著燒杯壁將杯里的鐵釘吸取出水面。)
師:這神秘的“魔棒”究竟是什么呢?
(隨后揭秘“魔棒”,從而為“磁鐵探物”活動做好鋪墊,并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問題情境。)
這樣設計,一是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他們盡情地思考和猜想,為探究活動打下基礎。接著,筆者圍繞“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和“磁鐵哪里磁力大”兩個問題,設計了兩個遞進式的探究活動,引導他們依照“問題—猜想—實驗—結論”的過程深入展開探究,幫助他們建構對磁鐵的磁性更完整的科學認識。
注重探究,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科學課堂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通過開展科學探究讓學生在“做”中發(fā)現(xiàn)、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思考,讓“做”與“思”相融相生,其實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設計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以學生的前概念、觀察、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對比、綜合等手段,挖掘潛在的科學問題,并進行發(fā)散、延伸,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例如,在執(zhí)教《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時,筆者充分引導學生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去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將探究活動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拓展,讓他們在“問題—猜想—驗證—結論”的探究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
師: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小組思考、討論、交流。)
生:燒瓶里。
生:試管里。
生:氣球里。
生:軟塑料瓶里。
師:你們準備選什么材料密封空氣呢?
生:用膠條。
生:用橡皮泥。
生:用蠟。
生:用黃泥球。
生:用細線捆扎。
師: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xiàn)象?
生:用手捂住燒瓶。
生:用熱水和冷水。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辦法,請大家像科學家那樣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吧!
(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實驗。)
師:孩子們,通過實驗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加熱,小氣球就會鼓起來。
生: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燒瓶上套上小氣球,通過小氣球的鼓凹來發(fā)現(xiàn)的。
生:空氣受熱膨脹后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
生:壓扁的軟塑料瓶在熱水中會鼓起來,在冷水中又會凹下去。
生: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一會兒就變圓了。
在以上自主探究活動中,從選擇材料到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都積極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學生的探究過程不難看出,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也有一定的見解,對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形成了科學的認識。
廣泛交流,提升學生思維廣度
學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交流的平臺,讓學生交流探究的所得、所感、所悟。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相互尊重、客觀評價,同時注重培養(yǎng)他們主動思考、尊重科學事實、敢于發(fā)表異議的科學品質,讓他們在各種思維的碰撞中提升思維的廣度。教師還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忽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有意識地給他們展示的機會,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問引導他們思考、交流、匯報,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小學生的思維容易浮于表面,思考的主動性不夠,教師在聽取學生匯報、交流時應注意引導他們思考:你們剛才是怎么做的?你們?yōu)槭裁凑J為是這樣的?你們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是什么?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教師要抓住學生的一個個思維點,創(chuàng)設師生、生生互動的機會,使交流深入科學本質,讓探究結果得以提煉,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執(zhí)教《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時,筆者是這樣做的:
師:你剛才是怎么做的?
生:將一塊磁鐵的S極與另一塊磁鐵的S極靠近。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它們分開了。
生:將一塊磁鐵的N極與另一塊磁鐵的N極靠近。
師:又怎么樣呢?
生:它們也是相互排斥的。
生:用一塊磁鐵的N極與另一塊磁鐵的S極靠近。
師: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它們相互吸引在一起。
生:用一塊磁鐵的S極與另一塊磁鐵的N極靠近。
師: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呢?
生:它們相互吸引在一起。
師:你們只做了一次實驗嗎?
生:我們分別做了好幾次呢!
師:你們可以得出什么規(guī)律?
生:通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磁鐵間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歸納得出磁鐵間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的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評的一致性,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課堂應讓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式獲取知識,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是科學教學中一項長期的任務,科學教師應將科學思維的訓練貫穿科學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所有學生在“做”“思”共生的學習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