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瀅
摘 要:新課程標準方案實施以來,聾數(shù)學教學在培養(yǎng)聾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對照迅猛發(fā)展的聾教育新形勢來說,還有許多的不足。聾生在數(shù)學素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應用等方面。
關鍵詞:體態(tài)語言 ?視覺化 ?生活化
現(xiàn)代國際聾教育理念認為,耳聾只表明他們在學習方式上有特殊需要。聾童由于聽力的損失,對數(shù)學語言和數(shù)學語言的理解難度大。因此作為教師應采取必要的方法來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本班聾童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景,探索教學中的問題;恰當用運體態(tài)語言,促進聾生內部言語的發(fā)展;適時運用數(shù)學知識,實踐體驗生活中的數(shù)學。
一、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景,探索教學中的問題
1、課題的導入
安排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第一層次,操作感知:組織學生用七小塊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硬紙板擺出一條小魚,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操作中,初步感知一只小魚是由7塊不同形狀的圖形拼成的。第二層次,設問激思:出示7只小魚拼圖問:誰能說說有幾個7?用加法算式怎么寫,乘法算式怎么寫?分紙條讓學生寫。聾生思維興奮,很容易從已學過的1-6的乘法口訣遷移出7+7+7+7+7+7+7和7×7的算式。第三層次,導出課題:教師進一步引導聾生觀察思考7+7+7+7+7+7+7和7×7兩個算式哪種方法簡單,想知道7×7等于多少,就要用到乘法口訣,進而倒出今天要學習的就是“7的乘法口訣””。
2、口訣的編寫
蘇霍姆林斯基說:“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聯(lián)系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主要源泉”。當聾生知道了“7的乘法口訣”來源時,他們興致盎然,思維活躍,為下一步探索新的知識開設了最佳的時機。此時我就先出示一個同學的小魚讓他說出有幾個幾?乘法算式怎么列?口訣怎么編?接著又加進另一只小魚問以上同樣的問題。被拿出小魚的同學很興奮,回答得流利。其他同學躍躍欲試,都想爭取到回答的機會。緊接著老師從扶到放,讓學生編寫出3只、4只、5只、6只、7只小魚的算式和口訣。聾生在情境中悟理后興奮不已,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了他們探索理解數(shù)學的能力。
二、恰當用運體態(tài)語言,促進聾生內部言語的發(fā)展
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言語內化為認識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靈活的方式將經驗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來,并加以系統(tǒng)的轉換”。聾生由于聽力缺陷,他們獲得知識、信息的來源主要是靠視覺。據研究所得,聾生90%的信息都是由眼觀察而所獲。
三、巧設情景教學,實地體驗生活數(shù)學。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讓他們親身體會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一)體驗生活中的數(shù)據
例如:在教完10的認識和加減后,可以創(chuàng)設“買汽車”的情景,玩具汽車活動價,價格如下。曉東用10元錢去買,有幾種買法?買的都是哪幾種車?分別用算術式子表示。
通過思考,小組交流。得出了多種不同的說法:可以買5元的汽車2輛;可以買2元的汽車5輛;可以分別買7元的和3元的;可以分別買2元和8元的;可以分別買4元和6元的……接著讓他們分別用算術式子表示:
1.有2輛汽車個數(shù)的和等于10元的。
5+5=10 ? ?7+3=10 ? ? 2+8=10 ? ? 4+6=10
2.有3輛汽車個數(shù)的和等于10的。
3+3+4=10 ? 4+4+2=10 ? ?2+2+6=10 ? ? 5+3+2=10
3.有4輛汽車個數(shù)的和等于10的。
4+2+2+2=10 ? ? ?3+3+2+2=10
4.有5輛汽車個數(shù)的和等于10的。
2+2+2+2+2=10
通過實物和具體的數(shù)學對象的觀察、操作、歸納豐富了聾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
以及:在教完元、角、分的認識后,帶領學生到超市自選喜愛的生活小用品(牙刷、肥皂、筆)等;在教完毫米、厘米、米的認識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手臂、手指的長度;測量教室、黑板、門、窗戶的長度;用步測,測量操場的長和寬(教學生們通過測出自己每步的距離,再沿操場步測操場的長和寬)。
(二)、體驗生活中的圖形
①畫圖形:每人手拿紙和筆,假如把筆尖對準紙張再抓一只筆在紙張上可以畫大小不同的圓。利用尺子可以畫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多邊形、半圓形等。
②展示與折疊
將長方形紙張往返折疊成大小均勻整齊的條形,然后固定住一端,張開另一端就成了扇形。將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的對邊粘合起來就成了圓柱形等。體驗平面圖形與空間圖形可以互相轉化,實現(xiàn)課堂教學生活化,向聾生展示“數(shù)學無處不在”,讓他們充分地認識到數(shù)學的魅力,打開另一扇認知社會的窗口。
(三)、體驗生活中的空間
在教學“前后”時,課件出示六只不同小動物在賽跑,讓聾生對照說說誰在最前面,誰在最后面,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讓聾生明白由于參照對象不同,前后對象具有相對性。
又如:學習了《時、分、秒的認識》后,提問:“我從宿舍到教室需要5分鐘,如果要求7點55分前到達學校,那么應該在什么時候從宿舍動身走?”又如:學完了《面積》,教師可以這樣設實踐活動;小東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有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案:
1.按照第一種設計,鋪滿整個廚房需要用80塊磚,計算該廚房的面積。
2.按照第二種設計,鋪滿整個廚房需要用多少塊磚呢?
3.對比一下,采用哪一種設計方案,所需要的成本比較低呢?
通過聾生親自感受體驗,讓他們把在課堂中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充分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以及數(shù)學對生活的重要性。
陶行知說:“做的法子就是學的法子,學的法子就是教的法子。”由于聾生在學習的活動中以目代耳,以手代口,所以感性形象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以充滿激情的體態(tài)語,以豐富多變的生活化數(shù)學,將抽象的、復雜的、深奧的與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知識,變成具體、淺顯、簡單的貼近聾生生活的內容,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愉快的狀態(tài)下學習知識,提高興趣。
參考資料: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2、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8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