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宏濤
摘 ?要:新時代提升高?!陡耪摗氛n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以教師為課程主體的視角,可在充分認識課程內涵特質基礎上,即通過挖掘和展示課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復雜性和實踐性中實現(xiàn)。
關鍵詞:《概論》課;親和力;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080-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the cours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universities, from view of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we can achieve this by mining and displaying its ideological, political, theoretical, systematic, complex and practical nature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Keywords:the cours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finity; pertinence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主干課,擔負著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引導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重任。進入新時代,高?!陡耪摗氛n更是系統(tǒng)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課堂和主陣地。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陡耪摗氛n繼續(x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從知識體系到內容設置都實現(xiàn)了改革,教學效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和進步。但是,從教師授課效果看,教育教學依然存在學生“興趣持久性不高”“學習主動性弱”“理論體驗不強”“挑戰(zhàn)性不足”等表征課程親和力和針對性不足的問題。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1]以此為據(jù),如何從教師為主導提升《概論》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課程教學魅力與育人效果,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滿足高校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與期待,成為課程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
一、在新時代深刻認識高?!陡耪摗氛n的內涵特質
《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課程,歷經(jīng)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們的多年研究和建設,在新時代已經(jīng)成長為一門具有鮮明內涵特質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表達思想傾向的概念,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使受教育者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德國赫爾巴特曾說:“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2],培養(yǎng)有道德的人。從宏觀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來而言,《概論》課教學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灌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課程所包含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及道德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堅定“四個自信”。從微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而言說,《概論》課教學是通過對一些重大理論、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價,科學地總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向大學生展示黨帶領人民取得中國革命成功的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思想。
(二)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從奴隸社會開始就已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高校《概論》課的政治性尤為突出。第一,《概論》課要闡述的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它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形式,沒有統(tǒng)治階級,只有執(zhí)政黨。我國的執(zhí)政黨是中國共產黨,它與別的時期、別的國家的執(zhí)政黨性質不同,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是執(zhí)政黨自身的利益。第二,《概論》課要強調的是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國家意志表現(xiàn)為人民大眾的意志,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七大指明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到本世紀科學發(fā)展觀中強調的“以人為本”觀念,再到習近平強調的“人民立場”觀念,黨中央提出的政策、路線、方針和施政方略都是為了全民族、全人類的發(fā)展,都是為了把我國能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使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
(三)理論性
高校《概論》課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探索和總結的一系列經(jīng)驗和教訓。這一課程內容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tài)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中國革命理論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毫無置疑,高校《概論》課的定位是“理論課”,是需要一系列定理和真理論證的嚴密科學理論。進言之,教師需要通過講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滿足學生提高覺悟、深入認識國情、培養(yǎng)政治理論思維能力的需求。在實踐中,如果教師忽視或無視這一點,《概論》課就不能體現(xiàn)理論特質,也無法完成課程理論教育的使命。
(四)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是自成體系的有序、有層次的組織。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處于一定的系統(tǒng)中,而且一切事物本身也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若干部分組成的。據(jù)此原理可知,高校《概論》課也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體構成的系統(tǒng),它表現(xiàn)為課程理論建構的系統(tǒng)性,課程理論內容的系統(tǒng)性,集中體現(xiàn)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社會革命和建設理論的系統(tǒng)體系,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又由不同的歷史主題構成了各方面的系統(tǒng)知識要點。從時間上看,這些內容從近代至今,不斷地繼承、積累和發(fā)展,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空間上看,各時期的理論相互滲透、交叉和聯(lián)系,又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知識體系,且貫穿在不同的理論中。
(五)復雜性
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極其復雜的過程。高校《概論》課的復雜性源于理論形成發(fā)展的背景、內容體系、歷史地位、經(jīng)驗教訓等。如改革開放理論的形成,既有經(jīng)濟的因素,也有文化的、政治的、法律的、社會等因素;既有歷史方面的,也有現(xiàn)實方面的因素;既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國際因素。再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理論的獨特知識體系??茖W發(fā)展觀概括地講,是全面的發(fā)展,協(xié)調的發(fā)展,有序的發(fā)展,穩(wěn)定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開放的發(fā)展,和平的發(fā)展,但其歸根結底反映的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因此,科學發(fā)展觀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陡耪摗氛n的這種復雜性,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和理解。
(六)實踐性
政治理論的實踐性要求,是指政治理論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又服務和指導社會實踐的理論,它既要解釋政策,但更重要的是要為制定政策提供根據(jù)。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寫道:“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3]教師今天向學生傳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方面要講清楚他們是從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產生出來的,不是一種理性推理和演繹。另一方面,要讓大學生明白課程涉及的這些政治理論,又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是人們行為的指導思想,是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jù)。
二、探索提升高?!陡耪摗氛n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有效路徑
高?!陡耪摗氛n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提升是一種社會精神生產活動,它的探索和實現(xiàn)是對其內涵特征的把握和運用。
(一)在教學理念中體現(xiàn)思想性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概括,更本質地說明了教學應該怎樣以及何以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認識。
高?!陡耪摗氛n思想性突出,要讓每個理論都傳遞深刻的思想。那么,教師在教學理念中就應體現(xiàn)思想性,使教育教學形成對人不可抗拒的、震撼的思想教育力量。對教師而言,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把它們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整體性認知,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些理論觀點,防止理論教育和學習中的形而上學錯誤傾向。如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思想性要體現(xiàn)認識同實際結合,主觀和客觀統(tǒng)一,從而在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立場上準確把握客觀實際,聯(lián)系實際工作制定正確的指導思想、經(jīng)濟戰(zhàn)略和改革目標,應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不斷認識新情況,探索新途徑,解決新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價值觀念,不單純地迷信權威,盲目地信奉書本知識,拘泥于經(jīng)典作家的個別結論、論斷和詞句。
(二)在教學目標中突出政治性
高?!陡耪摗氛n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體現(xiàn)明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態(tài)度。但是,對于課程的政治屬性的體現(xiàn),教師絕不是重復口號和空洞宣講,也不能因學生的偏好或偏見,淡化或回避這一特征。實踐證明,優(yōu)秀的課程,正是彰顯了嚴肅的政治性,才使得它更接地氣,與大學生更加密切。
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目標中突出政治性。在每節(jié)的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和完成中,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明確表明黨、國家和人民的堅定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立場。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應突出大學生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在實踐中應堅持從國情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不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再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教師在小結中應著重強調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觀點,并且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必須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中央保持一致。
(三)在教學內容中強化理論性
在高校,一些學生認為《概論》課就是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描繪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維護社會穩(wěn)定。而受功利主義影響的學生,則認為這門課對自己的幫助不大,僅是總學分必修課而已。這其實是對高?!陡耪摗氛n的完全庸俗化。
為了改變《概論》課給學生的固有印象,教師在教學內容中要體現(xiàn)高度的理論性,讓每個理論都散發(fā)真理性的光芒。進入大學后,學生逐漸形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對事物的認識和把握上升到規(guī)律性的層面。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實施理論化教學。第一,教師對問題的闡述和分析,要運用概念、判斷、分析、歸納、推理等講授方法。通過這些嚴謹?shù)闹v授,使教學內容建立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活動上,而不是零散的感性認知上。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師就要運用概念、判斷、歸納的方法講明白“中國夢”的由來,主要內涵、作用及實現(xiàn)路徑,還要聯(lián)系“美國夢”“歐洲夢”詮釋“中國夢”。第二,教師要對講授內容提煉要點,并給予嚴密地論證。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已處于邏輯思維中,即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講授中,教師既要介紹高度概括和升華的結論,也要懂得運用確鑿的事實根據(jù)對結論展開嚴密的論證,增強體現(xiàn)理論的科學性、解釋力和說服力。
(四)在教學過程中展示系統(tǒng)性
近年在《概論》課教學中,隨著專題教學模式的應用,以及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獲取碎片化知識幾率的增加,大學生對課程學習的連續(xù)性和斷裂性問題突顯,對課程全局性和整體性認知程度降低。這一情況已經(jīng)違背了教學體系視域下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初衷,影響了課程作用的發(fā)揮。
在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改善課程所處的不利狀況。第一,教師要認真鉆研《概論》課大綱和教科書,掌握教材邏輯體系和每個單元或章節(jié)間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熟悉每一課時教學內容和前后知識的關聯(lián),以及它在本節(jié)、本章、本單元和整體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講授教材時應保證教材自身的縱橫連貫性。具體而言,縱的方面要實現(xiàn)各知識點本身前后的聯(lián)系及其整個體系,或從近代到今天理論的發(fā)展過程;橫的方面的系統(tǒng)性是做到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第二,在講授中要注意分清教材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善于以主要部分為中心,配合一些次要的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重點的闡述,并做到逐段有小結全局有總結。經(jīng)驗證明,教學中教師全面系統(tǒng)、重點突出、注意總結地講授,能夠使學生系統(tǒng)清晰地理解教材內容,還能有效發(fā)揮學生在課外獨立解決教材的次要部分的任務。
(五)在教學設計中轉化復雜性
復雜性科學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系統(tǒng)都由諸多要素構成,且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案叩冉逃鳛橐粋€復雜的社會子系統(tǒng),……對于這種動態(tài)形式需要采取更加靈活適應的態(tài)度。”[4]
針對高校《概論》課的復雜性特質,教師教學設計中應努力轉化課程的復雜性。在教學中,教師須切實遵守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到遠”的基本教學規(guī)則。所謂由已知到未知,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保持學生儲備知識之間的連貫,善于把學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中積累的國情、哲學、歷史、法律知識作為《概論》課教學的臺階。所謂由易到難,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由學生熟知的知識過渡到抽象的知識,由簡單的概括過渡到比較復雜的概括,以便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如從土地革命歷史失敗的經(jīng)驗總結,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探索。所謂由簡到繁,就是在教學中應先從簡單的事實和概括導入,再引導學生認識復雜的概念和理論,如從老人“扶不扶”的思想道德問題,轉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學習。所謂由近到遠,就是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講起,逐步拓展到課本內容。如近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機構改革、時代楷模、精準扶貧、美麗中國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等大事件都是大學生經(jīng)歷的事件,可以作為教師講好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黨建、外交等理論的素材。
(六)在教學落地上凸顯實踐性
對《概論》課而言,從其實踐特質看看,教師應大力倡導實踐教學,在教學落地上凸顯實踐性。
教師需適應當今時代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改變以往教育目標定位、教學內容與方式單一的狀況,提高對《概論》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嘗試把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呼應,做到將書本教材和社會活動有機結合。其一,在課堂內,教師依據(jù)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課堂內設計出若干個實踐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出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這些教學情境可以是分組辯論賽、經(jīng)典研讀、重要歷史事件分析、角色扮演、集中欣賞優(yōu)秀影視教學片等,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情中融入課堂,且能結合教材知識對社會熱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其二,在課堂外,教師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觀紀念館、博物館、革命圣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讓學生們在游學活動中感受歷史、體味變革,春分化雨般接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生動教育。
參考文獻:
[1]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光明日報,2019-3-19(01).
[2]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7.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陳武林.高校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標準——復雜性理論視角[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3.